APP下载

复合酶对蛋雏鸡生长性能和养分代谢率的影响

2014-01-22王玉琳王丽娟封伟杰宗珈乐吕秋凤

饲料工业 2014年7期
关键词:糖酶代谢率聚糖

■王 宇 王玉琳 王丽娟 杨 晓 封伟杰 宗珈乐 吕秋凤

(1.阜新市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阜新 123000;2.沈阳农业大学,辽宁沈阳 110161;3.辽宁禾丰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辽宁沈阳 110179)

在我国畜禽养殖行业当中,饲喂的饲料大多以玉米、豆粕、麦类及其他杂粕等植物性原料为主,这些植物性原料当中往往含有较多的非淀粉多糖(NSP),而所含的非淀粉多糖由于具有较强的抗营养作用,难以被畜禽机体有效分解和利用,使植物性饲料的利用率和转化率大大降低,造成浪费。非淀粉多糖酶能够降解非淀粉多糖,消除其带来的抗营养作用,促进畜禽对饲料营养成分的吸收和利用,从而有效提高植物性饲料的利用率和畜禽的生产性能。本试验通过在玉米—豆粕型蛋雏鸡日粮中添加两种不同组合的非淀粉多糖酶(木聚糖酶、β-甘露聚糖酶),来研究两种酶制剂对蛋雏鸡生长性能和养分代谢率的影响,为当前在雏禽料中合理使用非淀粉多糖酶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复合酶Ⅰ(以木聚糖酶、β-甘露聚糖酶为主,另外还含有部分蛋白酶和淀粉酶)与复合酶Ⅱ(β-甘露聚糖酶活为主,不含木聚糖酶,其他成分同复合酶Ⅰ)均为沈阳丰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日粮为辽宁禾丰公司生产的玉米-豆粕型。海蓝褐商品蛋雏鸡购于沈阳市浦兴禽业有限公司。

1.2 试验设计

本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化设计,将1日龄海蓝褐蛋雏鸡1 020羽随机分为A、B、C 3组,其中设一个对照A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试验B组(对照基础日粮+250 g/t复合酶Ⅰ),试验C组(对照基础日粮+250 g/复合酶Ⅱ),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85羽,使各处理组之间雏鸡的初始重量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周期为35 d。

1.3 试验日粮

试验基础日粮为沈阳丰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蛋雏鸡专用全价颗粒料。1~14 d饲喂前期全价颗粒料,15~35 d饲喂后期全价颗粒料,饲粮配方及营养水平见表1。

表1 基础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风干基础)

1.4 饲养管理

试验于本溪市桓仁县新华鸡场进行,饲养期共35 d。试验雏鸡在鸡舍内笼装饲养,鸡舍自然通风,保持正常温度与湿度,采取自由饮水和采食的方式,按照正常蛋雏鸡免疫程序免疫。

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1.5.1 生长性能的测定

试验期内认真观察3组12个重复蛋雏鸡的生长和健康状况,每日记录各重复饲料消耗量。并分别于14和35日龄,早8点后禁食,空腹4 h后,以每个重复取出做好标记的20只雏鸡称重(共240只),测量各组增重情况,并计算各处理各阶段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

1.5.2 养分代谢率的测定

饲养试验进行至32 d时,从各组中随机选取3个重复,每个重复选择2只接近平均体重、采食正常且无怪癖的健康鸡,于试验的最后3 d以重复为单位收集粪样测定营养物质代谢率,收集时小心去除毛、皮屑和杂物,将每天的粪便混匀,滴加几滴10%硫酸防止氨挥发,收好后立即置于-20℃下保存。饲养试验结束后,将收集粪便在65℃烘箱干燥至恒重,置室内回潮24 h,称重、记录,作为风干粪重;粉碎、过40目筛;再将排泄物混合均匀,装瓶封存并立即取样,在100~105℃下测定其绝干粪重。测定方法采用内源指示剂法(4N-HCl不溶灰分)测定日粮添加不同非淀粉多糖酶制剂对水分、粗蛋白、钙、磷的表观代谢率的影响。测定方法参见《GB/T23742-2009饲料中盐酸不溶灰分的测定》。内源指示剂法代谢率测定(4N-HCl不溶灰分法),计算公式如下:养分代谢率(%)=100-100(b×c)/(a×d)。式中:a为饲料中某养分含量;b为粪样中某养分含量;c为饲料中酸不溶灰分含量;d为粪样中酸不溶灰分含量。

1.6 数据处理

采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对试验获得数据进行原始数据处理,所有试验数据统计分析应用SPSS17.0进行方差分析。当差异显著时用Ducan's法进行多重比较。文中所有数据均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两种复合酶对蛋雏鸡生长性能的影响(见表2)

表2结果表明,在平均日增重方面,1~14日龄时,试验B组和C组分别高于对照A组2.15%和1.49%(P>0.05),但差异均不显著;15~35日龄时,试验B组平高于对照A组16.56%,差异显著(P<0.05),试验C组高于对照A组7.88%,但差异不显著(P>0.05);从1~35日龄来看,试验B组和C组分别高于对照A组11.44%和5.87%,差异均显著(P<0.05),B组效果最好。在日采食量方面,1~14日龄时,试验B组和C组与对照A组相比分别增加了0.68%(P>0.05)和降低了0.49%(P>0.05),差异均不显著,但试验B组与试验C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15~35日龄时,试验B组和C组与对照A组相比分别增加了2.47%和1.92%,差异均显著(P<0.05);从1~35日龄来看,试验B组和C组与对照A组相比分别增加了2.09%和1.37%,差异均显著(P<0.05)。在料重比方面,1~14日龄时,试验B组和C组与对照A组相比分别提高了0.60%(P>0.05)和降低了2.98%(P>0.05),差异均不显著;15~35日龄时,试验B组与对照A组相比降低了11.33%,差异显著(P<0.05),试验C组与对照A组相比降低了3.88%(P>0.05),但差异不显著;从1~35日龄来看,试验B组与对照A组相比降低了8.30%(P<0.05),差异显著,试验C组与对照A组相比降低了3.56%(P>0.05),但差异不显著,B组效果最好。

表2 两种复合酶对蛋雏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2.2 两种复合酶对蛋雏鸡养分代谢率的影响(见表3)

表3 两种复合酶对蛋雏鸡养分代谢率的影响

表3结果表明,在粗蛋白表观代谢率方面,试验B组和C组分别比对照A组提高了8.32%和6.40%(P<0.05),差异均显著,B组效果最好。在钙表观代谢率方面,试验B组和C组分别比对照A组提高了10.58%和8.56%(P<0.05),差异均显著,B组效果最好。在磷表观代谢率方面,试验B组和C组分别比对照A组提高了13.83%和9.62%(P<0.05),差异均显著,B组效果最好。在水分表观代谢率方面,试验B组和C组分别比对照A组提高了12.54%和10.68%(P<0.05),差异均显著,B组效果最好。

3 讨论

3.1 复合酶对蛋雏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玉米-豆粕型日粮是我国畜禽养殖中主要饲喂类型,β-甘露聚糖及其衍生物是组成豆科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之一,含量约为1.3%~l.6%[1]。在豆粕型饲料中加入β-甘露聚糖酶,可以针对β一甘露聚糖进行分解,起到打破细胞壁,促使细胞内容物中营养成分尽可能释放出来的功效。McNaughton等[2]发现用添加β-甘露聚糖酶的低能量饲料饲喂肉鸡,可以将玉米-豆粕型日粮的代谢能提高0.597 74 MJ/kg日粮,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都提高3%,其生产性能要略高于高能而未添加β-甘露聚糖酶的日粮组。李海英等[3]在玉米-豆粕型蛋雏鸡料中添加0.01%~0.025%的β-甘露聚糖酶开始饲喂1日龄的蛋鸡,结果在3周龄时,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平均日增重均高于对照组,其中添加0.02%β-甘露聚糖酶组平均日增重比对照组高出30.6%,差异极显著,在5周龄时与对照组相比,添加0.02%和0.025%两组的平均日增重分别比对照组高11.7%和7.9%,差异极显著。随着诸多专家和学者对木聚糖酶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木聚糖酶能够降低肠道内容物的黏度,提高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提升饲料转化率,并促进畜禽的生长[4]。吕秋凤等[5]在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含有中性木聚糖酶的复合酶饲喂1日龄肉鸡,结果显著提高了1~21日龄和1~42日龄肉仔鸡的日增重,显著降低22~24日龄、1~42日龄料重比。本次试验表明,在1~35 d时,试验B组和C组与对照A组相比均能够显著提高蛋雏鸡的日增重,试验B组效果最好。试验B组还可以显著降低料重比。通过试验结果来看,试验B组在提高蛋雏鸡日增重和降低料重比方面效果要明显好于试验C组,越到后期这种效果对雏鸡的生长性能影响越明显。这可能是由于15日龄后更换日粮配方,豆粕含量下降了7%,使β-甘露聚糖酶发挥的作用相对来说有所减弱;另外在更换日粮配方加入了4.22%的DDGS,DDGS米糠中的纤维含量高,且含有多种抗营养因子,单胃动物不能利用它,只有使用非淀粉多糖酶制剂来提高动物对其中纤维的利用率,试验B组2种酶之间协同、互补的作用对其的作用效果显然要好于试验C组的单一酶。

3.2 复合酶对蛋雏鸡养分代谢率的影响

李成良等[6]在AA+型肉仔鸡日粮中添加NPS酶制剂,结果在42 d时,使日粮中粗蛋白、粗纤维、钙和磷的表观消化率分别提高了4.99%、10.55%、4.56%和6.79%,差异显著。曾容愚等[7]在小麦日粮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显著提高了肉鸡粗蛋白表观消化10.89%。吕秋凤等[5]在1 d AA+型肉仔鸡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酸性纤维素酶,中性木聚糖酶,α-半乳糖苷酶等),结果在42 d时,在正常能量水平的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能显著提高肉鸡的粗蛋白、纤维素、半纤维素、氨基酸、能量的表观代谢率和真代谢率,在负对照组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的肉鸡,能量代谢率能够达到正对照组的水平。吕秋凤等[8]在断奶仔猪中添加非淀粉多糖复合酶能显著提高粗脂肪、钙和磷的表观消化率。本次试验表明,与对照A组相比,试验B组与试验C组均能显著提高日粮中粗蛋白、钙、磷及水分的表观代谢率,且试验B组效果好于试验C组。这可能是由于在植物性日粮中加入非淀粉多糖酶,可以将植物细胞壁所具有的屏障性作用打破,更加有利于细胞内容物中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等营养物质从细胞中释放出来,更好地被内源酶所消化;另外雏鸡生长发育不完全,导致内源消化酶分泌不足,通过添加外源消化酶.可以通过分解相应的淀粉或蛋白质,增加经分解后的养分量,起到进一步刺激内源消化酶分泌的作用;非淀粉多糖的抗营养作用会使消化道内容物的黏度增加,导致营养物质无法顺利被吸收和利用,非淀粉多糖酶制剂能通过分解相应的非淀粉多糖为黏度较低的寡聚糖,而使降低消化道黏度降低,促进营养物质充分被机体吸收和利用;由于饲料中植物细胞壁由多种非淀粉多糖成分所组成,所以添加复合型非淀粉多糖酶对于分解细胞壁,促进营养物质释放的效果要明显好于单一酶的作用。

猜你喜欢

糖酶代谢率聚糖
中国人群代谢率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
相对分子质量对木聚糖结晶能力的影响
人要活得“凉爽”
夜晚长时间开灯容易长胖
中年“发福”别怪代谢率
饲料用β-甘露聚糖酶活力的测定
发酵麸皮多糖酶辅助提取工艺优化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泽兰多糖酶提工艺的优化
产木聚糖酶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酶学性质研究
裸燕麦多糖酶解产物OP-1纯化组分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