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素辅助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对ITP恢复期患儿血小板计数的影响
2014-01-22裘小坚
裘小坚
(绍兴第二医院,浙江绍兴 312000)
激素辅助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对ITP恢复期患儿血小板计数的影响
裘小坚
(绍兴第二医院,浙江绍兴 312000)
目的探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短期口服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对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恢复期血小板计数的影响。方法选择51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治愈并停药3个月内发生上呼吸道感染者共51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给予常规利巴韦林喷雾治疗,伴高热者口服布洛芬混悬液对症处理;治疗组2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醋酸泼尼松片口服5天,于激素治疗结束后第7、20天2次监测血压、血小板计数、血肝肾功能等指标。结果两组第7天时均未发现血小板减少复发者,第20天治疗组复发2例(7.7%);对照组复发8例(32%)。两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第7天、20天两次监测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治疗组第7天监测发现1例轻度肝功能损害,第20天监测肝功能已恢复正常。结论短期小剂量口服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病毒治疗可以减少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在恢复期并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血小板减少的复发。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上呼吸道;糖皮质激素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无明显诱因,大多由免疫反应引起血小板破坏增加,故又称为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紫癜。本病约占小儿出血性疾病的70%左右,发病率约46/100万左右[1],每年新发病例以5/105的速度增加[2]。本病经及时治疗愈后良好,6个月内全愈者可达80%,但仍有10%~20%的复发率,如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难治性或慢性ITP。现对本院收治的ITP患儿在治疗后血小板数恢复正常且已停止用药3个月内出现上呼吸道感染时给予小剂量、短疗程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能否减少ITP复发进行观察,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住院治疗的ITP患儿,在治疗结束停药3个月以内且血小板恢复正常(>100×109/L),全身皮肤未见出血点及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共51例。ITP诊断根据全国小儿血液学术会议制定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标准》[3];急性上呼吸道的诊断标准参照《儿科学》[4]。
1.2 分组 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26例,男14例,女12例,体质量7.0~18.5 kg,平均(13.4±2.2)kg,其中<1岁4例,≥1~5岁16例,>5岁6例;对照组25例,男14例,女11例,体质量7.3~19.4 kg,平均(13.6±2.4)kg,其中<1岁3例,≥1~5岁17例,>5岁5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3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在上呼吸道感染期间均给予口腔鼻黏膜局部喷用利巴韦林气雾剂抗病毒治疗,出现高热者(肛温≥39℃)者给予布洛芬混悬液0.3mL/kg口服对症处理,高热3天以上且血常规白细胞数>12×109/L时口服头孢克肟颗粒抗感染治疗。其中治疗组在上诉治疗方法上加用口服醋酸泼尼松治疗,剂量0.3mg/(kg·d),每日顿服,疗程5天。
1.4 监测指标 患儿口服激素治疗5天停药,激素治疗结束后第7天及第20天两次监测血压、血小板计数、血肝肾功能等指标。当血小板<100× 109/L,并伴有皮肤黏膜出血点、鼻衄、牙龈出血、胃肠道出血,血尿这些临床症状中任意一项者考虑为复发。
1.5 统计学处理 两组复发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第7天时两组均未发现血小板减少复发者,血小板均>100×109/L,第20天发现治疗组血小板>100×109/L 24例,(50~100)×109/L 2例且出现下肢皮肤出血点,无血小板<50×109/L者,共复发2例,复发率7.7%;对照组血小板>100× 109/L17例,(50~100)×109/L7例,其中1例无出血症状,4例出现皮肤出血点,1例出现齿龈出血,1例出现血尿,<50×109/L 2例,且有皮肤出血点,共复发8例,复发率32%。两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第7天、20天两次监测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治疗组第7天监测发现1例轻度肝功能损害,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62U/L(正常:9~50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50 U/L(正常:15~40 U/L);总胆红素值正常,停药并未给予特殊治疗,第20天监测肝功能已恢复正常,肾功能两次监测均在正常范围。对照组和治疗组2次血压检测均无高血压。综上,对照组无不良反应发生,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及过敏反应,表明治疗是安全的。
3 讨 论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虽为自限性,但仍有发展为慢性及难治性ITP可能,当血小板<50× 109/L或者更低时则可能出现突发广泛的皮肤黏膜出血点或成片瘀斑,常伴有鼻衄、牙龈出血、胃肠道泌尿道出血,偶见结膜下视网膜出血,复发者易并发内脏出血的严重情况,ITP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为0.5%~1%,其中50%死亡。复发者的疗效及愈后往往不如急性者,且复发者长期、反复用药带来的药物不良反应也大幅增多,给患儿及家长带来极大的生理心理压力,故需有效阻止ITP的复发。
ITP为一组异质性疾病,多种机制介导疾病的发生发展,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中病毒感染和小儿ITP的发生密切相关,约1/3~1/2的患儿在发病前3周左右有感染病史。因此,很多学者认为病毒感染是导致小儿ITP发生的主要原因[5],其机制可能为:(1)病毒可能直接作用于巨核细胞,导致血小板产生减少;(2)病毒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到血小板和巨核细胞上,使其破坏增多;(3)机体产生的抗病毒抗体通过分子模拟机制与血小板表面糖蛋白发生交叉反应或激活补体导致血小板破坏;(4)病毒改变血小板膜糖蛋白结构,血小板抗原性发生改变使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它,将血小板当成异物清除。多种因素激发的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混乱与ITP的发生有关,而儿童ITP发病中存在TH亚群平衡偏离,表现为TH2型细胞因子功能亢进,TH1型因子功能不足,从而出现体液免疫功能增强,B细胞过度活化,产生多种血小板抗体[6],故糖皮质激素作为ITP的一线治疗,其主要机制为抑制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和破坏被抗体吸附的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抗体生成及减轻抗原-抗体反应。
本文发现小剂量短疗程的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病毒治疗可以减少ITP患儿在停药3个月内恢复期出现上呼吸道感染时的复发,且该方法仅发生1例轻度肝功能损害,停药后自行恢复,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应用,对于用量及疗程,本文采用口服醋酸泼尼松治疗,剂量0.3mg/(kg·d),每日顿服,疗程5天,治疗7天后无血小板减少,治疗20天后有2例减少,故关于剂量和疗程的研究尚需继续探索。
[1] 叶任高.内科学,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1
[2] 胡翊群,王鸿利.现代血液学检验与临床实践.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21
[3]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疗建议.中华儿科杂志,1999;37(1):50
[4] 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04
[5] 高举,罗春华.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生机制及诊治进展.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3:18(2):77
[6] 王红美,沈柏均.TH亚群细胞因子在儿童ITP发病中变化与作用.临床血液学杂志,2003:16(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