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毛泽东党内民主建设思想

2014-01-22

关键词:人民出版社民主监督

亓 光

(中国矿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最初组织起就有自我批评和思想斗争,就确定了民主集中制”[1]186,而毛泽东同志在党内较早地提出了“党内民主”这个概念。一定意义上而言,毛泽东称得上是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思想的倡导者、推动者与践行者。无论政治风云如何变幻,“党内民主”作为中国共产党事业兴旺发达的理论基础、行动指南和力量源泉的地位没有改变。在探索和实践党内民主的历史过程中,毛泽东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厉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生活”到“民主集中制”,从“破除家长制作风”到“健全党委制”,无一不映现出他的真知灼见。时至今日,毛泽东对党内民主建设的思考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思考与研究。挖掘毛泽东党内民主思想的实践品格,不仅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民主思想,而且对继续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坚持群众路线,反对官僚主义作风

一般而言,“党内民主是指在中国共产党党内生活中,根据党章和党的其他规定,党员在平等的基础上,按照有关的民主程序和形式,享有对党的事务的参与、决策与管理的权利,代表大会、集体领导、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制度是党内民主的制度形式,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民主传统、民主作风、民主方法是党内民主的具体体现。”[2]显而易见,党内民主的核心要义在于“始终坚持党的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3]692。毛泽东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4]899应该说,群众路线不仅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还是克服官僚主义作风的好方法,是党内民主最重要的实践品格。

首先,确立群众观,摆脱官本位。“官本位”是以“官”的意志为标准的利益特权。这主要表现在部分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淡薄和封建意识膨胀等方面,将自己看作“官老爷”,而把群众看成地位卑微的“冷面人”。“官本位”思想从封建王朝延续至今,与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更是水火不容。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毛泽东在探索中力求把握中国社会发展根本,创造性地提出了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思想和观念,破除官本位的思想体制,而这其中的利器便是“群众路线”。在坚持群众路线的过程中,毛泽东先后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等重要思想观点,其中部分论述虽有其历史局限性,却无不击中了中国官本位思想之要害。毛泽东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等思想,并使之在中国具体化。所谓“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只有深情对待群众,真心服务群众,使党的群众路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行为上关心群众,才能在“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同时达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目的。

其次,走好群众路,弃绝官僚风。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对官僚主义及其危害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明确提出“当革命胜利之后,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已经成为领导全国政权的阶级和政党的时候,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工作人员,由于受到官僚主义的多方面袭击,就面临到有可能利用国家机关独断独行、脱离群众、脱离集体领导、实现命令主义、破坏党和国家的民主制度的这样一个很大的危险性”[5]。官僚主义即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做官当老爷的领导作风,它容易引发形式主义和强权专制。在这颗“大毒瘤”的腐蚀下,部分党员领导干部思想上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工作上敷衍了事、碌碌无为,心态上追名逐利、躁动不安。由此可见,这种严重的情形,已经深深影响到了党内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对此,毛泽东反复强调要警惕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指出“我们要是不愿意陷到这样的泥坑①指《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中所说的:“当革命胜利后,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已经成为领导全国政权的阶级和政党的时候,我们党和国家领导工作人员,由于受到官僚主义的多方面袭击,就面临到有可能理由国家机关独断专行、脱离群众、脱离集体领导、实行命令主义、破坏党和国家民主制度的这样一个很大的危险性。”里去的话,也就要更加充分地注意执行这样一种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而不应当稍为疏忽”[6]19。古语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因此广大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必须提高思想觉悟,坚决克服官僚主义,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新的形势下,只有创造性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方能树立并坚持与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相适应的正确的工作观;只有树立并坚持正确的工作观,方能摆脱官僚主义之风,确保党的各项工作顺利完成。

最后,情系群众心,构建民主梦。人类社会的民主发展史表明,民主的本意是人民的统治。民主作为一种统治方式,虽然历史悠久,却并非是“优良政体”的代名词。将“民主”与“专制”对立起来,是西方近代才出现的理论创见。特别是到了熊彼特那里,“‘民主’完成了从‘人民统治’向‘人民选择统治者’的转型:‘人民’变成了选民;‘民主’变成了‘选主’。民主即是让人民在几个相互竞争的精英团体中进行选择,民众参与政治的作用便被限制在四五年选一次政府的范围内了”[7]45。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追求独立富强的历程,同时也是追求民主的历程。毛泽东在《政治周报》发刊词中写道:“革命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8]35一方面,群众路线与党内民主相辅相成,只有坚持群众路线,方能实现更广泛意义上的党内民主;同时,只有推行党内民主,方可自觉推进群众路线。另一方面,坚持群众路线和推行党内民主的最终目的都是实现并保障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如孟子所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只有坚持走群众路线,集中群众智慧,情系群众心声,国家的方针大略才能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人民生活的诉求和历史发展的规律相适应。而民主意识、民主精神以及党内民主化的进程都必须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站和落脚点,这不是口号,而是立场。惟其如此,不断发展的党内民主才能推动社会生活的民主化,更好地安排公共权力的架构、制约公共权力的使用。

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推进党内民主生活

1953年,毛泽东在阅读《关于检查官僚主义的决议》后写下这样一段批语:“中央人民政府和军委各部门必须尽速召开会议,发动批评和自我批评……因此必须在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中研究和加强思想领导和政治领导的办法。”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是解决党内矛盾、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基本方法,亦是保持党的肌体健康,使党充满生机活力的有力武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敢讲话,推翻家长一言堂。“一言堂”是一种缺乏民主的作风,其特点是领导人的独断专行以及封建家长制作风。毛泽东指出:“要使全党、全民团结起来,就必须发扬民主,让人讲话”[9]。“有了错误,要让人家讲话,让人家批评”,“不许人讲话,老虎屁股摸不得,凡是采取这种态度的人,十个就有十个要失败”[9]。具体而言,“敢讲话”是党内民主在实践中得到贯彻的表现形式与基本要求。应该明确,“党内在思想上理论上有不同认识、有争论是正常的。对待思想上理论上的是非,只能采取摆事实、讲道理、民主讨论的办法求得解决,决不能采取压服的办法”[10]173。在很大程度上,“敢讲话”与言论自由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评价“敢”与“不敢”或“自由”与“不自由”之间的标准是复杂的。“敢讲话”不是随意乱说,而是强调对真理和社会正义的追求与坚守。因此,“敢讲话”的最终目的是坚持真理、修正谬误。有助于党内民主的“敢讲话”至少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遵守党的纪律,少数服从多数,全党服从中央。另一个是,不准组织秘密集团”[11]833,换言之,就是要避免恣意妄言、自说自话、自欺欺人和谣言惑众。那些制造传播谣言的人,往往就是拒绝真相和平等沟通的人,这些人的想法并非“以理服人”而是“以力服人”。真正的“敢讲话”是民主教育的结果。对于党的建设,所谓民主教育,就是“必须在党内施行有关民主生活的教育,使党懂得什么是民主生活,什么是民主制和集中制的关系,并如何实行民主集中制。这样才能做到:一方面,确实扩大党内的民主生活;又一方面,不至于走到极端民主化,走到破坏纪律的自由放任主义”[12]529。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十分重视民主集中制建设和扩大党内民主生活,通过思想教育、群众运动和制度建设等多种途径提升党内民主的自觉性。当然,其间也走过一段弯路,“左”的路线逐渐占据上风,党内家长制、一言堂、权力高度集中、个人专断等不良风气逐渐蔓延,乃至爆发了“文化大革命”。这的确严重阻碍了党的建设以及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而血的教训也告诉我们:只有充分发扬民主,党员干部才敢提出自己的见解,才能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进而做出正确的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第二,多沟通,加强党内交流。“批评与自我批评”面向主客体两方。批评是指对别人的缺点或错误提出意见,自我批评是指对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进行的自我揭露和剖析。仅靠批评,容易变得骄傲自大、颐指气使;而仅有自我批评,则难脱妄自菲薄、盲目不自信。因此,主客双方应该结合起来,加强交流的同时善于反思。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曾经一度经受右倾错误和“左”倾错误带来的危害,从某种意义上,出现这些挫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党内主要领导人不听取其他党员的意见,甚至打击报复持不同意见的同志。对此种现象,毛泽东曾说:“上级机关应尽心听下级的报告,然后才能由不革命的转入革命的”[13]46-47;“我们党内自然也时常会发生意见分歧,但这些分歧都能通过讨论和分析这种民主的方式加以解决”[14]188。在毛泽东看来,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与其他任何资产阶级类型政党的最大不同之处,他提倡“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只有如此,党内民主建设才能建真章、出实效。只有对批评和自我批评采取正确的态度,才能真正实现“党内民主”。这种正确的态度是为人民服务,“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15]1004现实中,“批评与自我批评”至少包括两层意义,即一方面要尊重他人的批评,另一方面要经得起批评并且虚心接受。只有在充分肯定人的主体自觉性,以民主平等的政治沟通为媒介,才能在形成批判的基本共识过程中形成合理的思想意识。

第三,善批评,推进党内民主化。在党内开展正确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无论对党员个人还是对党的组织,都是必不可少的。对共产党员来说,是增强党性锻炼、不断成就自我的重要手段;对党组织来说,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武器,也是妥善解决党内矛盾、增进党的团结统一的保证。但是推进党内民主化,必须会批评,特别是要坚持以民主集中制为前提。毋庸置疑,“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一种方法,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而且是唯一的方法。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方法。但是,如果没有充分的民主生活,没有真正实行民主集中制,就不可能实行批评和自我批评这种方法”[16]818-819。因此,党内开展严肃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时,要坚持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只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才能正确地、充分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同样,只有开展合乎分寸的、严肃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才能真正体现民主集中制的优势,进而保障民主集中制得以有效贯彻,两者同样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公允地说,在批评与自我批评方面,毛泽东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在他的倡导和推动下,党内形成了一种民主集中、自由有序、协调统一、个人自由的政治局面,以此实现全党的政治团结,凝聚革命与建设的共同动力。

三、加强党内监督,构筑反腐倡廉防线

监督是现代民主的内涵要素,是实现民主的重要内容之一。恩格斯敏锐地指出:“要使人们不要再总是过分客气地对待党内的官吏——自己的仆人,不要再总是把他们当做完美无缺的官僚,百依百顺地服从他们,而不进行批评。”[17]33作为社会主义政党,加强党内监督是健全各项监督的前提,只有党内监督制度化、透明化,广大人民群众才能有信心、有热情、有能力对党的执政行为及其公共性活动加以监督。以此观之,党内监督就是指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按照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制度的要求,对党的各级组织以及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行为实施的监察和督促[18]1。加强党内监督,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一,加强自检自律,夯实监督根基。对于党内监督,首要是真正实现党内的自我检查和互相监督。特别是成为一个公开性政党乃至执政党后,“可能而且应该最广泛地实行这种监督和领导,不仅受党的‘上层’的监督和领导,而且要受党的‘下层’,受全体加入党的有组织的工人的监督和领导”[19]292。在此基础上,毛泽东认为实现党内监督至少应该注重两个方面:一方面,加强党员教育,强调理论学习和思想净化。自我教育、自我检查和自我提升是合格党员的自觉意识,毛泽东提出要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党员意识、党性修养、民主意识,从而使党员同志主动参与、自觉接受党组织的监督,这不仅是各级党组织应该履行的监督职能,亦是开展好党内监督工作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注重相互监督,强化个人与集体的整体改造。毛泽东提出:“中央和各级党委必须坚持集体领导的原则,继续反对个人独裁和分散主义两种偏向。必须懂得,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这样两个方面,不是互相对立的,而是互相结合的。而个人负责,则和违反集体领导原则的个人独裁,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20]391-392除此之外,毛泽东还较早地提出了党内监督制度化的思想,特别是强调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在党内监督中的作用。早在1955年,他就说“有人建议一年或者两年开一次这样的会议,使同志之间互相监督,我认为可以考虑。谁监督我们这些人呢?互相监督是好办法,可以促进党和国家的事业迅速进步。是迅速进步,不是慢慢地进步”[21]156。党的八大召开前后,毛泽东提出可以尝试将党代会常任制设置为“党的国会”,更多地考虑制度化的党内监督机制。为此,党的八大通过的党章修改案明确指出“按照党的民主集中制,任何党的组织都必须严格遵守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原则,任何党员和党的组织都必须受到党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监督”。

其二,依靠人民监督,防止权力滥用。建国前期,黄炎培在与毛主席交谈时指出:“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言外之意是中国共产党能跳出这个“周期律”吗?对此,毛主席气定神闲地答道:“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22]149应该承认,毛泽东尊重和相信人民,这不仅体现在“人民万岁”的口号中,体现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上,更体现在“公开建党”的理念里。毛泽东所希望的党内监督是阶级的监督、群众的监督和人民团体的监督的有机统一,他真诚地表示“不管他们的批评有许多常常是从右的方面出发的,但是能够引起注意问题的所在,使我们能够及时地解决这方面发生的问题。这也是监督的一个方面。这对于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事业是有益无害的。”[23]诚如毛泽东所指出的,社会主义政党执政以后,能否正确地看待和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一个必然会长期经受的根本性考验,也是一个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前途命运的历史性课题。在很大程度上,只有积极接受人民的监督,才可能抑制长期以来党员干部中滋长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和命令主义的不良风气,抑制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倾向,抑制贪图享受、不求进取甚至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贪污浪费、腐化堕落等丑陋现象。

其三,建立纪检机构,构筑反腐防线。为了更好地加强党内的民主监督,真正实现“党要管党”,毛泽东专门提出并详细论证了建立党的纪律检查机构的必要性,指导建立了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委员会、人民监察机关。要理解毛泽东的制度反腐思想,必须注重20世纪中叶的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面对的国际环境与历史条件。在当时复杂的历史条件下,在毛泽东的领导和带领下,党明确提出了反腐败斗争的基本原则、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即“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不论风云如何变幻,时代环境和条件如何不同,这些基本原则、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始终得到党的高度重视。与此相应,党的纪检监察机关充分尊重和利用人大监督、政协监督、财务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的各自优势,在与其形成互补机制的同时,一方面不断扩充党的纪检监察系统的监督功能,另一方面积极构建全面、系统和具有前瞻性的反腐倡廉防线,预防、治理与惩罚并重,不断加强拒腐防变的思想警觉和实践自觉。尽管毛泽东在晚年的确犯了一些严重错误,但这些错误决非仅仅是他的个人问题,更重要的是制度设计尤其是党内监督的制度化不充分所造成的。事实上,党“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24]333。不论如何,“毛泽东在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他在对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所进行的积极探索中,所形成的系统的党内民主思想,对于我们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25]。

总之,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内民主建设的有效与否决定了党能否永葆活力,能否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活生生的“党内民主”才有推动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实践动力。历史证明:“扩大党内民主,应看作是巩固党和发展党的必要的步骤,是使党在伟大斗争中生动活跃,胜任愉快,生长新的力量,突破战争难关的一个重要的武器。”[12]529作为“党内民主”理论和实践的首倡者和践行者,毛泽东的党内民主建设思想高瞻远瞩。时代在发展,毛泽东党内民主思想也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对今天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具有越发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 雷国珍.毛泽东论党内民主[J].毛泽东研究,2008(1).

[3]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 《人民日报》编辑部: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N].人民日报,1956-04-05.

[6]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 王绍光.民主四讲[M].北京:三联书店,2008.

[8] 转引自斯图尔特·R·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M].田松年,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9] 毛泽东.没有高度的民主,不可能有高度的集中——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0年1月30日)[N].人民日报,1978-07-01.

[1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1] 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2]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 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4] 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5]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6]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8] 谢志高.党内监督概论[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19] 列宁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0]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1] 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22] 黄炎培.八十年来[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

[23] 《毛泽东年谱(1949—1976)》选载之二:在八大前后[J].党的文献,2013(1).

[24]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5] 傅锁根.毛泽东关于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思想[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猜你喜欢

人民出版社民主监督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中国式民主
完善论与民主工具论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夯实监督之基
抉择
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