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半腱肌肌瓣修复坐骨结节难治性褥疮21例

2014-01-22林炳远郭峭峰张晓文

浙江实用医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坐骨褥疮难治性

林炳远 郭峭峰 黄 凯 张晓文 张 春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浙江杭州 310012)

半腱肌肌瓣修复坐骨结节难治性褥疮21例

林炳远 郭峭峰 黄 凯 张晓文 张 春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浙江杭州 310012)

目的探讨应用半腱肌肌瓣修复坐骨结节难治性褥疮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坐骨结节难治性褥疮患者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31~76岁,平均46.5岁;病程3~26个月,平均8.6月;按褥疮程度分级:III级8例,IV级13例。全部病例在清创病灶清除后应用半腱肌肌瓣填塞修复创面。结果21例肌瓣全部存活,无坏死。其中18例切口一期愈合,3例切口部分坏死愈合不良,经过换药后切口愈合。术后随访4个月~2年,其中2例由于护理不当长时间压迫致褥疮再发,经过换药后切口愈合。结论应用半腱肌肌瓣修复坐骨结节难治性褥疮具有成活率高、复发少的特点。

难治性褥疮;半腱肌肌瓣;坐骨结节

褥疮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发生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导致组织溃烂坏死,其中坐骨结节褥疮较为常见,通常发生于截瘫、长期卧床、全身情况差、年龄较大的患者。难治性坐骨结节褥疮是比较严重的褥疮,由于创面范围广泛,缺损组织量大,常合并软组织感染或骨髓炎,加上全身情况差,营养不良,病情呈恶性发展。传统的清创换药、植皮手术难以治愈,本院对坐骨结节难治性褥疮应用半腱肌肌瓣进行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0年1月~2014年2月共收治坐骨结节难治性褥疮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31~76岁,平均46.5岁;病程3个月~26月,平均8.6个月;全部病例合并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合并糖尿病6例;其中脊柱骨折脱位损伤致截瘫16例,脑外伤致瘫痪2例,脑血管意外致瘫痪3例;创面最小3cm×4cm,最大8cm×12cm;按照褥疮程度4级分级法[1]:III级8例,IV级13例。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准备 入院完善常规检查,了解患者全身情况,术前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及水电解质紊乱,糖尿病患者需控制好血糖。创面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利于术中及术后使用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

1.2.2 病灶清除 手术彻底清除坏死的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筋膜、窦道、滑液囊及炎性瘢痕组织,有骨髓炎者需去除死骨至创面新鲜渗血。用生理盐水、双氧水及聚维酮碘反复冲洗创面,彻底止血。如创面感染严重、病灶范围大,可先用负压封闭引流(VSD)敷料覆盖创面,待7~10天后拆除VSD敷料,如有必要可更换VSD继续治疗。待创面相对清洁,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后,可行二期皮瓣修复手术。

1.2.3 皮瓣设计与切取 患者取俯卧位,以坐骨结节下约8cm半腱肌营养血管穿支为蒂,以坐骨结节和股骨内侧髁连线为轴,从蒂部至皮瓣最远端距离应稍大于蒂部至创面最远端距离。按设计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找到半腱肌后与周围组织钝性分离。在半腱肌中点附近注意保护该肌主要血管蒂,该血管为股深动脉(小部分为旋股内侧动脉)穿支,在坐骨结节下约8cm由深面入肌,避免损伤。分离好半腱肌后,按需要长度在远端将其横断,肌瓣可通过皮下隧道转移填塞创面,也可切开供区和受区之间皮肤转移填塞创面。将肌瓣与受区紧密缝合固定,不留死腔,创面皮肤通常能直接缝合,如局部张力偏大,可减张缝合。供区逐层缝合,留置引流管。

1.2.4 术后处理 术后俯卧或者侧卧位,使用气垫床定时翻身,手术切口定期换药,加强护理,注意避免粪便污染切口。根据创面细菌培养的药敏结果使用敏感抗生素,引流管72小时内拔除,术后2周拆除切口缝线。

1.2.5 结果 21例肌瓣全部存活,无坏死,感染得到控制。其中18例切口一期愈合,3例切口部分坏死愈合不良,经过换药后切口愈合。术后随访4个月~2年,其中2例由于护理不当长时间压迫致褥疮再发,但创面较浅,经过清创换药后创面闭合。

2 典型病例

患者,男,47岁,因“腰椎骨折后截瘫4年,右侧坐骨结节处反复破溃1年余,再发加重20天”入院,入院后予以清创病灶清除,应用半腱肌肌瓣修复创面,手术成功,创面愈合,详见第458页彩图2~7。

3 讨 论

坐骨结节是坐位时主要人体承重部位。截瘫患者由于臀部无知觉,长期压迫后坐骨结节处组织缺血坏死,容易引起坐骨结节滑囊感染,感染向周围皮下组织扩展引起巨大皮下空隙或窦道,形成一个口小底大烧瓶样死腔,致引流不畅,加上患者全身情况差,抵抗力低下,截瘫平面以下皮肤失去知觉,长期受压失去保护性反射,致感染发作,严重者引起坐骨结节骨髓炎[2]。传统的清创缝合或者植皮术难以封闭深部死腔,术后常因深部感染复发而导致治疗失败,形成难治性褥疮[3]。

对于难治性褥疮,要采取综合治疗。首先,要改善全身情况,这一点非常关键。长期卧床的褥疮患者多合并贫血、低蛋白血症,治疗前予高蛋白、高热量和高维生素饮食,必要时给予输血及补充白蛋白,改善心肺等脏器功能,增加手术耐受,对于糖尿病患者,需控制好血糖,静脉使用敏感抗生素,增加患者抗感染能力及创面修复能力[4]。其次需要创造良好的创面条件,彻底清创,清除坏死组织及死骨,为皮瓣的修复建立一个新鲜、血液循环丰富的基床,从而保证皮瓣手术成功[5]。最后,应选择合适的肌瓣转位修复[6],因由于褥疮创面大,创口深,难以自我修复,故传统的清创缝合或者植皮手术常致治疗失败,而肌瓣血运好,抗感染能力强,组织结构完整,可充分填塞死腔。

目前临床应用的修复坐骨结节褥疮的肌瓣(肌皮瓣)较多的有臀大肌肌皮瓣、股薄肌肌瓣、股二头肌瓣。臀大肌肌皮瓣由于受到旋转角度的影响,而且其切口较大,术中出血较多,限制其广泛应用;股薄肌由于其肌腹较小,故不能充分填塞死腔;股二头肌解剖位置相对靠外,需切取的肌瓣相对较长,且切取肌瓣后对下肢屈曲功能有影响,故应用具有局限性。应用半腱肌肌瓣修复坐骨结节褥疮既往报道较少,半腱肌起自坐骨结节,其主要供血血管来自股深动脉第一穿支,该血管于坐骨结节下方8cm至股后,沿途发出肌支至半腱肌,主要入肌点在肌肉中点附近,切取半腱肌肌腹,保留其深部血管,而形成半腱肌肌瓣[7]。由于其与坐骨结节相连,位置固定,解剖相对容易,血供丰富,抗感染能力强,切取后易于推进填塞坐骨结节创面,是修复坐骨结节褥疮的良好材料。

应用半腱肌肌瓣修复坐骨结节褥疮时,术中及术后应注意:(1)由于坐骨结节褥疮创面深、死腔大,故在设计肌瓣时预计切取的肌瓣要比创面大,使之能有效充分填塞创面,消灭死腔。本文3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可能与术中肌瓣切取不够而不能充分填塞创面致残留部分空腔,术后切口反复渗出有一定关系;(2)由于半腱肌与股二头肌长头、半膜肌在近端共同起于坐骨结节,约在坐骨结节下8cm处分开,故在切取肌瓣时,通常由远端向近端解剖,易于将肌肉分开;(3)由于肌肉营养血管由深面入肌,当切取肌瓣时应钝性分离,注意勿损伤深面的穿支血管,分离应在疏松的肌间隙进行,避免暴力牵拉;(4)肌瓣应完全填塞空腔缝合固定,避免残留死腔;(5)术后患者常取俯卧位及侧卧位,避免长期压迫。本文术后复发的2例,就是因为护理不当,长期压迫致褥疮再发。手术切口应定期换药,保持清洁,避免粪便污染[8],如果创面靠近肛门,术后可暂禁食,予胃肠外营养。

综上所述,半腱肌肌瓣血供丰富,抗感染能力强,切取方便,成活率高,不易复发,是一种修复坐骨结节难治性褥疮的理想方法。

[1]候春林.褥疮治疗和预防.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

[2]韦建勋,梁斌,韦敏克.股二头肌长头肌皮瓣修复坐骨结节褥7例.广西医学,2007,29(9):1457

[3]娄寅,曹东升,谢娟,等.负压封闭引流联合臀大肌肌皮瓣转移修复骶尾部难治性褥疮.安徽医学,2013,34(8):1096

[4]田大为,刘娜,谢祥仁,等.封闭式负压引流联合臀大肌皮瓣治疗截瘫后臀部难治性褥疮.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2,6(21):7004

[5]吴有荣,吴金伟,李乔,等.穿支动脉皮瓣与臀大肌肌皮瓣修复骶尾部深度褥疮的对照研究.中外医学研究,2013,19(11):55

[6]王俊霞,朱旭,吴学建.可灌洗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岛状臀大肌皮瓣修复Ⅳ度褥疮.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2,35(2):148

[7]李林.股后肌(皮)瓣修复坐骨结节褥疮.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14(18):122

[8]Meaume S.Nursing considerations of bedsore dressings.Rev Infirm,2010,3(161):23

猜你喜欢

坐骨褥疮难治性
常坐硬物当心坐骨结节囊肿“光临”
常坐硬物当心坐骨结节囊肿“光临”
谨防坐骨结节囊肿
如何治疗难治性哮喘(上)
如何治疗难治性哮喘(下)
如何应对难治性高血压?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
卧床老年人使用防褥疮气床垫预防压疮的护理
选用褥疮垫,视病情而定
昏迷长期卧床患者褥疮的循证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