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材建设与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谈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编写特色
2014-01-22马融韩新民张喜莲
马融, 韩新民, 张喜莲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培养传承中医药文明、创新中医药事业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等中医药专业人才,根据《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由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人民卫生出版社组织编写。在总结既往教材特点的基础上,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特定学制、特定专业方向、特定对象)原则,体现学科发展及学术成果,突出教材的实用性,注重实践技能培养,创新教材编写形式,具有突出的特色,为中医儿科学教材的建设与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1 编写目的与原则
本部教材定位为供全国中医药类专业初次接触儿科的本科生使用。为了体现中医儿科学学术的发展,强化学生中医基本知识和技能,突出儿科理论和实践体系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临证思辨能力及科研意识,适应新时代发展对中医儿科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本教材编写原则突出以下几个方面:(1)编写目标为老师好教、学生好学、临床好用;(2)编写内容力求简单明了;(3)突出中医特色,选择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4)注重与时俱进,引进新进展、新技术、新方法;(5)坚持稳中求变,即在保持原教材基本结构及内容的基础上,随儿科疾病谱的变化适当增减内容,创新体例;(6)强调三结合,即教材的知识点、创新点与执业医师考试的要点之间紧密结合。
2 编写特色
2.1 保持教材的系统性、完整性,突出儿科特点 教材从基本理论、儿童生长发育与保健、各病证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其他疗法及预防护理,知识体系系统完整。
上篇为中医儿科学基础:内容包括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小儿生理病理病因特点、小儿生长发育与保健、临证概要。突出以下几点:(1)注意将中医基础知识与儿科临床能力有机联系;(2)突出小儿生理病理病因特点在全书当中的主线作用;(3)注意基础理论对儿科临床的指导意义及实用价值;(4)重在夯实基础,强化学生中医思维,突出儿科特点。
下篇为中医儿科学临床:每个病证内容包括概述、病因病机、诊断、辨证论治、其他疗法、预防调护、文献选录。此外,每章开始设学习目的与要点,每章末设学习小结、复习思考题。某些章节酌情增设知识链接、知识拓展。突出以下几点:(1)中医基础、儿科基础与儿科临床的有机联系;(2)突出儿科病证的特点;(3)注重证候及疾病的演变规律;(4)反映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及学术新成果;(5)介绍临床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及手段;(6)重在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临证思辨能力及科研意识。
2.2 创新体例,精简内容,使老师好教、学生好学 在保持原版教材基本内容与结构的基础上,增设了学习目的与要点、知识链接、知识拓展、学习小结、复习思考题等新模块,并精简教材内容,便于学生掌握。
2.2.1 调整目录 (1)原教材目录中上、下篇标题级别不一致,过于繁琐,本教材删除“一、……”“二、……”级标题,统一标题级别到“节”。(2)由于小儿自身的生理特点,对不同病因致病的情况和易感程度与成人有明显的差别,因此本教材在突出小儿生理病理的同时,亦强调病因在儿科基础中的重要地位,故将第二章标题“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改为“生理病理病因特点”。同时,为了使目录清晰明了,重点突出,删除了原教材第三节至第五节的标题“纯阳与稚阴稚阳”“小儿五脏特点”“形成个体体质差异的主要因素”,其内容在正文中体现。(3)其他章节标题根据内容的增减相应变动。
2.2.2 创新体例 (1)每章开始设“学习目的与要点”,简明扼要阐述学习本章知识或技术方法的目的,包括对后续章节或课程等奠定基础,使学生对本章内容有初步的了解。(2)每章末设“学习小结”与“复习思考题”。“学习小结”以图表形式简要归纳本章主要内容,并从学生角度以文字叙述形式简明介绍学习本章方法,内容清晰,学生容易记忆,便于掌握;“复习思考题”主要以能够体现学生融会贯通本章知识要点的综合性思考题为主,并结合该病证的临床特点及其与其他病证或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设立拓展提示性思考题,以提高学生临床灵活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3)某些章节设“知识链接”“知识拓展”“病案分析”。“知识链接”适当补充相关的知识、人物、事件等,增强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如在小儿生理特点一节,增加知识链接“小儿体质特点”,介绍了什么是体质及不同体质小儿的临床表现,并提出在疾病发生之前调节体质以预防疾病的观点;在治法概要章节末增加了“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品种”知识链接,介绍了《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卫法监发[2002]51号)文件中列出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在哮喘节末,增加了“GINA方案”,介绍了方案启动、修订过程及涉及内容,“世界哮喘日”的由来及目的等。“知识拓展”主要反映学术最新发展动态,激发学生科研创新意识。“病案分析”精选名医名著中经典病案,体现中医学术思想和儿科临床特色,增强了教材的实用性和可读性,提高学生临证思辨能力。
2.2.3 精简内容 对正文内容反复推敲与凝练,使内容简单明了,便于学习掌握。如:小儿病理特点“发病容易”概括为“肺娇易病、脾弱易伤、心热易惊、肝胜易搐、肾虚易损、疫疠易染”;在治法概要中,常用内治法及代表方剂以表格形式展现,清楚明了,使学生容易掌握;每个病证的病因病机简单概括要点;辨证要点反复提炼,简明扼要,符合临床;治疗主方尽量选一张方,注明出处,不做方解;常用药一般10味左右,不超过12味;其他疗法如中药成药、药物外治、推拿疗法、针灸疗法等以简单实用,不宜过多,安全有效且常用为原则。“文献选录”精选3~5条古代文献。
2.3 根据儿科疾病谱的变化适当增减病种,突出临床实用性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儿科疾病谱也在随之变化。为了使教材更贴近临床,笔者对原版教材中的病种进行了适当的增减或改动。如:(1)增加或充实的病种:近年来,儿童抽动症、手足口病、反复呼吸道感染、性早熟的临床发病率逐渐增高,尤其手足口病更是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而中医药在治疗此类疾病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相关研究取得了可喜的科技成果。教材中增加此类病证有助于学生了解学科的学术动态,使教材更贴近临床。此外,便秘、夏季热、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病证,中医治疗有突出的优势,而原版教材论述过简或缺如,因此本教材进行了补充完善,详细论述了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相关内容,以适应临床所需。(2)删除的病种:原教材中惊厥、昏迷、厥脱证内容,与其他章节内容有重复,而且昏迷、厥脱证在临床相对少见,以西医治疗为主,因此本教材将其删除,而涉及惊厥相关内容在“惊风”中论述。(3)改动的内容:原教材的“时行疾病”相当于西医学“传染病”,原书中病因描述较复杂,临床指导意义不显著,学生亦较难记忆,而西医学研究很明确,国家对传染病报病有规范的管理,因此为了方便学生学习,并适应临床及国家管理需求,本教材尽可能与西医学名称一致,将“时行疾病”改为“传染病”,“风痧”改为“风疹”,“丹痧”改为“猩红热”,“痄腮”改为“流行性腮腺炎”;并在疾病概述中明确了西医学病原、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等,附篇中增加了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和检疫期,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应用。在病因方面,坚持稳中求变,让学生容易掌握的同时突出中医特色,如麻疹病因“麻毒时邪”改为“麻疹时毒”,风疹病因“风热时邪”改为“风疹时毒”,水痘病因“时行邪毒”改为“水痘时毒”,丹痧病因“温热时毒”改为“猩红热时邪”,流行性腮腺炎病因“风温时毒”改为“腮腺炎时邪”,百日咳病因“时行邪毒”改为“百日咳时邪”。(4)突出非药物疗法在儿科的应用:由于儿童特殊的生理特点,在服药依从性等方面与成人不同,非药物疗法治疗儿科疾病的优势越来越引起重视。因此本教材附篇中增加了儿科常用针灸穴位,儿科常用推拿手法与穴位,突出了非药物治疗手段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2.4 反映疾病与证候的演变规律,突出动态辨证思维 对临床病证,结合临床特点,重视疾病及证候之间的转化,突出动态辨证思维。如小儿感冒,虽有风寒、风热感冒、暑邪感冒等区分,但临床常有外寒内热、表里俱热等证候的演变规律,及感冒进一步继发咳嗽、肺炎喘嗽等的传变特点。又如小儿泄泻,脾虚湿盛为基本病机,由于小儿稚阴稚阳之体,泻下过度易伤阴耗气,甚则阴伤及阳,导致阴竭阳脱的危重变证,体现了病机的演变;湿热泻严重者易转为伤阴甚至阴竭阳脱证,而脾虚泻易进展为脾肾阳虚泻,体现了证候之间的演变规律;而久泻不止,脾气虚弱,肝旺而生内风,可成慢惊风;脾虚失运,生化乏源,气血不足以荣养脏腑肌肤,久则形成疳证,则体现了疾病之间的演变。由此突出了中医动态辨证思维,提高了学生临证思辨能力。
2.5 引进学科最新进展及学术成果,激发学生科研创新意识 (1)在临床病证章节,注重结合最新的指南与标准,进行疾病相关概念、诊疗方法的更新,适应当前临床需要。如:反复呼吸道感染病证,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增高,学科对该病的研究日益发展,并取得了系列成果。尤其“实证易感儿”的提出,体现了社会发展对疾病证候的影响,拓宽了临床辨治思路,更新了传统“虚证易感儿”的辨治观念,相关成果已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中。因此在本教材中,反复呼吸道感染诊断部分采用了2007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制定的最新反复呼吸道感染判断条件;病因病机部分增加了平素嗜食肥甘厚腻、辛辣炙煿之品致肺胃蕴热或胃肠积热,或久居湿地致湿热内蕴,导致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生的实热证的病因病机;分证论治部分详细说明肺胃实热证的证候表现、辨证要点及治法方药;章节末增加了“四时辨体捏脊法”的理论及临床应用,突出了非药物治疗手段在防治本病中的重要性。使学生了解最新学术成果的同时,激发了其科研创新意识。(2)通过“知识拓展”模块,反映学术最新发展动态。如: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医疗模式已从“治疗”向“治疗-预防-康复-保健”转变,而中医在其中越来越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为了体现这种治疗理念的转变,本教材在喂养与保健章节末,增加了“治未病”内容,提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治未病理念,突出了儿童“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及“脏气清灵、随拨随应”特点在“治未病”方面的优势,提出了儿童“治未病”的具体方法。此外,在抽动症一节末,增加了“抽动障碍的分类”,即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抽动障碍和多发性抽动症3种类型知识;在手足口病章节末增加了2010年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中“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早期识别”及“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诊断标准”内容;在心肺复苏节末增加了“2010心肺复苏指南的几个变化”等。使学生通过教材能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成果,体现中医学的传承与创新,符合临床、科研实际。
2.6 坚持教材的科学性、规范性,培养学生规范化、标准化意识 教材在体例、语言、表述等方面尽力做到统一、规范、科学、准确,以充分体现教材的科学性、规范性。如:专业名词以《中医大辞典》为准;药物名称以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准;诊断要点按权威的标准或指导原则,并按病史、临床表现、症状、体征、特异性体征、实验室检查列出;证候表现按主证、次证、舌象、脉象(指纹)顺序列出等。
总之,本版《中医儿科学》教材在系统性、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以及创新性方面做了系列的探索与改革,使教材的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如何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深化教材改革,不断提高教材质量,更好地为儿科教学服务,促进中医儿科事业发展,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