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聋人高校课堂手语翻译问题与对策
2014-01-22刘卓璇
刘卓璇
(重庆师范大学 特殊教育系,重庆 400047)
手语是聋人的第一语言,是聋人表达思想情感、获取外界信息、参与社会生活的主要交流工具。国内有2057万聋人人口,这显然是一个庞大的手语翻译服务市场。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7年在上海正式公布手语翻译为一种新的社会职业,手语翻译成为聋人和听人进行沟通的重要手段。
手语翻译员是聋人和授课教师之间实现有效沟通的“桥梁”。手语作为一种三维的立体化的视觉语言,其在表达的过程中要同时注意手、眼、表情三方面因素的密切协作。所谓手方面的因素,就是要有良好的手语表达能力,足够的手语词汇;所谓眼方面的因素,是需要培养良好的手语看话能力,只有能够更好地识别手语,才能做到高质量的翻译;所谓表情方面的因素,是因为表情是手语表达中的关键因素,很多时候表情在手语中担当着相应的语法功能,只有能够恰如其分地运用表情,才能让手语表达更为准确。
笔者在数年中不断从事着各个学科的课堂手语翻译工作,更在一个时期内担任过聋人教师的课堂手语翻译任务。在课堂手语翻译的过程中,笔者通过观察分析,以及和身边的手语翻译同行的交流,对课堂手语翻译过程常见的一些问题作出归纳和总结。
一、授课教师与手语翻译员之间信息沟通不畅
授课教师与手语翻译员之间信息沟通不畅,这主要指的是在课堂翻译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导致手语翻译员无法很好地获得听人授课教师的口语信息,从而影响了手语翻译的准确性,常见的影响因素如下:
(一)授课教师声音过小,影响手语翻译员及时获知信息
授课教师在对聋人学生进行授课时,对聋人的各个方面并没有太深入的了解。这些授课老师认为反正聋人学生听不见,而手语翻译员站得又和自己较近,所以有意识地降低说话的音量,从而导致了手语翻译员无法及时获知授课教师的口语信息,影响了手语翻译的准确性,阻碍了聋人学生及时获得课堂信息。
(二)授课方式忽视了聋人学习的思维逻辑性
在与时俱进的信息化时代,很多教师在上课时往往不仅讲解教材上的内容,更会提及近期时事新闻等,本意是希望学生能够对课堂所学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但是在这短短一节45分钟的上课时间,教师的授课看起来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可是这恰恰忽视了聋人文化因素,更忽视了目前中国聋人高等教育的特殊性。这样的授课方式也许会让听人学生非常喜欢,而对于聋人学生却不然。由于聋人学生自身的生理缺陷,导致了其在成长的过程中接受到的外界信息非常有限。如此引经据典的课堂不但增加了手语翻译的难度,更扰乱了聋人学生学习的思维逻辑性。经常出现的现象是授课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滔滔不绝,手语翻译员在旁边翻译得痛苦不堪,聋人学生在台下听得云里雾里。
二、手语翻译员的自身素质影响了课堂手语翻译质量
作为一名课堂手语翻译员,即便掌握手语翻译专业知识,但是对于聋人学生所学习的专业内容并没有太多的了解。所以很多手语翻译员在课堂翻译中经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一)课前
1.平时对社会发展关注不足,知识面相对狭窄,在课余也甚少与聋人学生进行交流,相关课程专业知识更是欠缺。无法准确表达专业术语,导致在课前准备的过程中捉襟见肘。
2.不了解课程内容,在课前又没有相应的准备,课堂翻译时仓促应付,无法保证手语翻译质量,无法有效地传达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
(二)课中
1.词汇量不足,不能及时进行口语和手语间的语码转换,以致信息传达疏漏较多。
一节45分钟的授课内容,手语翻译员在课堂上平均会接触到800个左右的词汇量,1000个左右的手语打法。常用的汉语词有7000余个,很多教师在课堂中会经常性地采用一些口语化、生活化的词汇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所以手语翻译员在课堂翻译过程中经常会因为自身的词汇量不足而卡壳。词汇量不足不仅仅是指其手语词汇量的不足,更多时候是因为其汉语词汇储备量不足,无法及时理解授课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而导致了翻译停滞。
2.翻译过程中人称代词使用错误,导致学生理解内容时角色混乱。
在聋人高等教育的教学中(此处以中州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为例),一般会采用一位授课教师配备一位手语翻译员的形式进行授课,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内容有赖于手语翻译员进行由汉语口语(有声语言)转换成手语(视觉语言)的传达。在转译的过程中,手语翻译员应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进行传达,而不应该将自己作为第三人称传译,如经常翻译为:“现在某某某老师说……”这就导致了学生在理解的时候产生角色混乱,搞不清楚究竟是授课教师自己说的,还是其他教师所说。
3.随意加入自己对授课内容的评论意见,缺乏严谨性。
在翻译教学内容时,手语翻译员应如实地传达授课老师的教学内容甚至每个字句,不能在老师看不懂手语,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擅自增添自己的评论或意见。翻译员无权也不能随意评价或删减授课教师的教学内容,更不能想当然地认为聋人理解力比较差,加入自己的看法会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4.习惯性使用手势汉语,导致学生理解偏差。
在课堂手语翻译过程中,手语翻译员应在理解聋人教育基础的情况下使用自然手语进行翻译。使用聋人常用的自然手语传递授课内容有助于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更能培养其学习知识的兴趣。反之,如果翻译员习惯性地采用晦涩难懂的手势汉语进行课堂翻译,不仅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会造成学生理解困难,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三)课后
1.不积极总结经验,手语翻译技能进步缓慢。
作为课堂手语翻译员,因为每节课中都会接触到许多的相关专业词汇,更有一部分在课堂中无法及时用手语表达出来的词汇。这就需要手语翻译员养成积极总结的习惯,不断积累这些课堂翻译中遇到的疑难词汇,逐步提高自己的课堂手语翻译技能。
2.翻译任务繁重,无法及时协助学生向教师反馈问题。
由于我国目前手语翻译人才极度匮乏,课堂手语翻译人员更是不足。所以日常的课堂翻译工作量相对较大,无暇顾及聋人学生与授课教师在课余时间的沟通,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进度。
上述种种在课堂手语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甚至导致一些课堂出现“三不知”的现象。即授课教师不知道聋人学生可否听懂;手语翻译员不知道授课教师的教学内容;聋人学生不知道手语翻译员的手语内容。这不但阻碍了授课教师的教学内容传授,更大大降低了聋人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授课教师应该在接触聋人大学生班级以前了解聋人的学习方式、聋人思维、聋人的表达、聋人的行为等多方面知识,而不是将全部责任交给手语翻译员。而作为一名课堂手语翻译员应该学会不断提升、不断改进自己的手语翻译质量。聋人学生与手语翻译员的关系最为亲密,聋人大学生更是依靠手语翻译员的手语传递学习新知识,因此,手语翻译员更应当多和聋人学生交流,尽可能采用聋人习惯的自然手语。
三、对策与建议
根据笔者多年来从事课堂手语翻译的经验,建议课堂手语翻译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自己的课堂手语翻译技能:
(一) 与授课教师进行沟通,了解授课内容
与授课教师进行沟通,了解授课内容。这是作为一名合格的课堂手语翻译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习惯。要想进行良好的课堂翻译,只有课前做好了准备,才能在课堂翻译中有的放矢。要尽可能多地去了解当前授课教师所教授的这门课程的详细内容。最起码也要在课前了解一下授课教师当天的教学内容。
(二)熟练掌握自然手语,灵活应对翻译难题
笔者在前文已经提及手语翻译员采用手势汉语进行翻译是阻碍聋人学生了解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手语翻译员要熟练掌握自然手语,灵活应对翻译难题。目前国内尚未有一套完整的自然手语词典和自然手语教学体系,再加上各地聋人手语存在着地域差异性,很多翻译员都认为目前学习自然手语极其困难。笔者认为这确实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但是并不是无法解决。课堂手语翻译员首先要明白自己的服务对象是谁,然后有针对性地学习自己所服务的这个聋人群体中使用的自然手语即可。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学会全国每个地区的聋人自然手语。手语的地域差异性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来讲是个正常现象,和汉语的方言差异并无不同。所以课堂手语翻译员要灵活利用自己身边的有利条件,不断和自己所服务的聋人班级进行交流沟通,逐渐掌握这个聋人群体中所使用的自然手语,就能切实提高课堂手语翻译质量。
(三)提升自身理论素养,练就娴熟翻译技能
良好的手语语言学理论素养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手语翻译员的必备条件,我们的课堂手语翻译员有必要提升自身的手语语言学理论素养,才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练就娴熟的翻译技能。笔者相信,随着今年年初《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的颁布实施,我国的手语语言学研究一定会快速发展起来。第七届世界手语大会这样的国际性手语语言学研究学术盛会在中州大学首次召开便是最好的例证。
参考文献:
[1]张宁生.手语翻译概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
[2]王继红.国内外手语翻译研究:历史与现状[J].上海翻译,2009(2).
[3]白瑞霞,王俊珍.高校手语翻译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12(4).
[4]孟繁玲.手语翻译的职业概况及社会作用[J].新闻爱好者,2008(9).
[5]孟繁玲.我国手语翻译专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州大学学报,2013(3).
[6]丛永红.论聋人高等艺术教育中手语翻译的职责[J].科技信息,20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