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白附与禹白附鉴别及正确应用

2014-01-22叶卫玲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院桥中心卫生院中药房台州318025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年7期
关键词:乌头炮制中药

叶卫玲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院桥中心卫生院中药房 台州 318025

关白附与禹白附鉴别及正确应用

叶卫玲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院桥中心卫生院中药房 台州 318025

关白附;禹白附;白附子;鉴别

关白附和禹白附统称为白附子,为有毒中药。因历史原因至今仍有人将两者混淆,辨认不清。现从关白附和禹白附的历史沿革、产地、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化学成分、功效运用、炮制方法等方面进行比较。

1 历史沿革

1.1关白附 最早载于《名医别录》名以白附子,列为下品。《唐本草》谓:“此物本出高丽,今出凉州(今甘肃武威)以西,形似天雄。”李洵曰:“徐表南州异物记云,生东海新罗国及辽东,苗与附子相似。”而《本草纲目》草部毒草类叙述:“根正如草乌头之小者,长寸许,干者皱纹有节。”由此可以看出以前本草记述之白附子为毛莨科植物黄花乌头Aconitum coreanum(Levl.)Raipaecs的干燥子根及母根,即今药材所称之关白附[1]。

1.2禹白附 从唐慎微、陈嘉谟曰:其有“独茎,似鼠尾草,叶生穗间”、“叶细,周匝生于穗间”,“发叶甚细”的特征,显然这种白附子植物非黄花乌头。而现代应用的白附子除禹白附和关白附外未见别的品种,由此可见明中叶以后白附子逐渐演变成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Typhonium giganteum Engl.干燥块茎,即今药材所称之禹白附[2]。

中国药典从1985年版以后删除了关白附,仅保留“白附子”(即禹白附)。现行2010年版《中国药典》直接收载白附子为天南星科独角莲的块茎。目前,全国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也明确了白附子即禹白附。而《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2005年版)同时收载了关白附和禹白附,且注明关白附为浙江省习惯用药。

2 产地

2.1关白附 主产于黑龙江东部、吉林、辽宁、河北北部。朝鲜、原苏联远东地区也有分布[1]。仅限浙江、上海及东北等地区使用。

2.2禹白附 主产于河南禹县、长葛、甘肃天水、武都,湖北;山西、河北四川、陕西等地也产[3]。全国大部分地区使用。

3 性状鉴别

3.1关白附 子根长卵形、卵形或长圆锥形,长3~5cm,直径0.7~2cm;表面淡棕色,有细皱纹及侧根痕,有的有瘤状突起的侧根,顶端有芽痕;质较硬,不易折断,断面类白色,较平坦,富粉性。母根倒长圆锥形,略弯曲,长4~5cm,直径1~2cm;顶端有地上茎残基,表面暗棕色,有纵纹及突起的横长根痕或横列似节状;体轻,质松,断面有裂隙,粉性小。气极弱,味辛辣而麻舌。见图1(插页)。

3.2禹白附 块茎呈椭圆形或卵圆形,长2~4cm,直径约1~2cm。表面白色或黄白色,略粗糙,有环纹及小麻点状的根痕。顶端显茎痕或芽痕。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淡,麻辣刺舌。见图2(插页)。

4 显微鉴别

4.1关白附 子根横切面:后生皮层为数列棕色木栓化细胞;皮层细胞3~4列;内皮层明显。薄壁组织内有十数个排列成环的复合外韧型维管束,筛管群分布于导管群顶端。薄壁细胞内含有众多淀粉粒。母根横切面:内皮层内侧有石细胞散在。每个复合外韧形维管束外侧有皱缩的薄壁细胞环。

粉末特征:①淀粉粒多为单粒,类圆形,直径4~22μm,脐点十字形或条形。②石细胞长圆形、长方形或长条形,长48~106μm,直径18~30μm,壁稍厚,有的纹孔明显。见图3(插页)。

4.2禹白附 块茎横切面:木栓细胞有时残存。基本组织外侧有大型黏液腔及黏液细胞,内含草酸钙针晶束,长28~84μm;维管束散列,以外韧型为多见,偶有周木型。薄壁细含有众多淀粉粒。

粉末特征:类白色。①淀粉粒单粗球形或类球形,直径4~29μm,脐点点状、裂缝状、人字状、十字状、三叉状或星状,大粒层纹隐约可见;复粒由2~12个分粒组成,有的1个较大分粒与2~4个小分粒复合。②草酸钙针晶散在或成柬存在于类圆形或长圆形粘液细胞中,针晶束长约116μm。③螺纹及环纹导管,直径9~46μm。见图4(插页)。

5 理化鉴别

5.1关白附 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15mL,置水浴上回流15min,放冷,滤过。滤液置蒸发皿内,在水浴上蒸干,残渣加5%硫酸溶液3mL,滤过,滤液分置二支试管中,一管加碘化铋钾试液1~2滴,发生黄白色沉淀,另一管加碘化汞钾试液1~2滴,发生黄白色沉淀。

5.2禹白附 取样品粉末1g,加石油醚(60~90℃)10mL,冷浸24h,吸取上清液30μL点于硅胶G板上,以β-谷甾醇为对照,以氯仿-甲醇(95:5)为展开剂,展距20cm,以10%磷钼酸乙醇溶液显色,所有斑点均为灰蓝色。

6 化学成分

6.1关白附 所含化学成分主要是多种生物碱,如次乌头碱及关附甲素、乙素、丙素等,故其毒性较大。

6.2禹白附 所含化学成分主要有β-谷甾醇、葡萄糖苷、蔗糖、肌醇及黏液质等。毒性较关白附小。

7 功效运用

7.1关白附 辛甘,大热,有毒,归胃、肝经,祛寒湿,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头痛,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腹部冷痛。用量1.5~4.5g,生关白附0.15~0.45,外用适量,研末涂敷患处。孕妇忌服,不宜与川贝母、浙贝母、半夏、白及、白蔹、天花粉和瓜蒌同用[4]。

7.2禹白附 辛温,有毒。归胃、肝经,祛风痰,定惊搐,解毒散结,止痛。用于中风痰壅,口眼斜,语言謇涩,惊风癫痫,破伤风,痰厥头痛,偏正头痛,瘰疬痰核,毒蛇咬伤。用量3~6g,一般炮制后用,外用生品适量捣烂,熬膏或研末以酒调敷患处[5]。

8 炮制方法

8.1制关白附 取关白附水漂3~5天,洗净,置适宜容器内,与豆腐加水共煮至无白心,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晾至七八成干,切厚片,干燥。每100kg关白附用豆腐25kg。此与乌头类药材炮制减毒(主要是水解双酯型乌头生物碱毒性)机理一致。

8.2制禹白附 取净禹白附,大小分档,浸泡,每天换水2~3次,数天后如起黏沫,换水后加白矾(每100kg禹白附用白矾2kg),泡1天后再进行换水,至口尝微有麻舌感为度,取出。将生姜片、白矾粉置锅内加适量水,煮沸后,倒入禹白附共煮至无白心,捞出,除去生姜片,晾至六七成干,切厚片干燥。每100kg禹白附用生姜、白矾各12.5kg。与半夏南星类用白矾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刺激性毒性的成分蛋白草酸钙针晶破环)机制一致。

9 小 结

虽然两者在祛风止痉、散结止痛等方面功能有些相似,但实为科属来源完全不同的两种药材,研究证明,两者化学成分也完全不同。关白附长于祛寒止痛与乌头类药材的生物碱止痛效果相似;禹白附长于祛风痰,定惊搐与半夏南星类功效一致。今用之牵正散(《杨氏家藏方》)、玉真散(《外科正宗》)均为祛风化痰之剂,故临床应用应为禹白附。鉴于2010版《中国药典》直接收载白附子为天南科独角莲的块茎,中医师开取处方时可直接写白附子。而关白附不得写白附子,特别是浙江省更应明确区分。

[1]《中药辞海》编委员会.中药辞海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2280-2282.

[2]曹晖,吴连英,王孝涛.中药白附子的品种变迁考辨[J].基层中药杂志,1998,12(4):5-5.

[3]《中药辞海》编委员会.中药辞海二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1678-1679.

[4]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2005版)[S].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49-49.

[5]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10版[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98-99.

修回日期:2014-02-05

2013-08-20

猜你喜欢

乌头炮制中药
HPLC法同时测定白喉乌头中双酯型二萜生物碱含量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我的梦想
分析半夏的炮制方法及其对药效的影响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中药零食”怎么吃
乌头类中药的临床安全用药思考
藏药的采集加持、炮制
乌头属药用植物资源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