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应急救援人员出海应激反应心理干预效果评价
2014-01-22郭锐王言吉
郭锐 王言吉
(沈阳军区兴城疗养院特勤科,125105)
海上应急救援人员出海应激反应心理干预效果评价
郭锐 王言吉
(沈阳军区兴城疗养院特勤科,125105)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海上应急救援人员出海应激反应产生的影响并进行相应的效果评价。方法 将84例出海执行任务的海上应急救援人员随机分别编入两组:观察组(接受心理干预)和对照组(未接受心理干预),测定两组人员出海前心率、血压、焦虑及海上执行任务中、返港归来后眩晕、恐惧与不适。结果 观察组在出海前晚、出海晨、登船时的心率、血压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未接到出海任务时两组差异不大(P>0.05)。出海前晚(心理干预后)观察组心理应激焦虑状态反应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人员海上和返港后眩晕、恐惧及不适体验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视觉模拟分数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有效的心理干预能够缓解海上应急救援人员出海前焦虑,减轻心理生理应激反应,有利于海上任务有效执行及人员身心健康。
海上应急救援人员;心理干预;航海心理学;应激反应
应急医学救援是对突发公共事件引发的伤病员,按照时效救治理论和原则,组织并实施医疗救治的活动[1]。随着我国国家海洋战略发展,海上维权执法、勘探开发、考察救援、捕鱼运输、护航应急等海上活动大大增加,对海上自然灾害、重大事故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医学救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上应急救援人员担负了突发事件的应急医学救援任务,突发事件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生理应激源,在特殊情境下,海上应急救援人员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心理应激是常见的情境反应,对人的正常思维活动和某些身心疾病都能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2]。海上应急救援人员执行特种勤务任务,在特殊环境下心理应激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探讨海上应急医学救援人员出现的心理问题发生规律,对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针对性分析与心理健康指导和必要的心理干预,以及对应的心理干预对海上应急医学救援人员生理、心理应激反应的影响,我们对42例海上应急医学救援人员进行心理干预及效果评价,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特勤科愿意接受心理干预、生理测试海上应急医学救援人员100例,因拒答、不合作等原因,实际抽取样本84例,其中男68例,女16例;年龄25~45岁,平均(32.65±5.33)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人员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出海前焦虑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管理,出海前1 d由科室主任通知相关人员次日出海时间、登船地点、出海前准备内容、海上执行的相关任务、注意事项。通知沟通时间20 min。观察组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即出海前3 d告知相关人员出海前心理状态对任务执行及在救援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作用,海上应急医学救援的相关知识、工作步骤;引导正确态度、鼓舞士气;海上自救互救的内容、方法;介绍船舱环境及随队领导人员;海上及回来后可能出现的晕船等躯体不适的原因和应对方法;消极情绪合理宣泄及表达倾诉自己压抑情绪的方式;完成任务后的疫苗注射、全身体检和心理咨询。整个过程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进行,心理干预内容由浅入深,交流沟通时间1 h,出海前1 d跟踪巩固效果。
1.2.2 评价方法 ①未通知出海任务时、出海前晚、出海晨07:00、登船时采用袖带式水银血压计和电子秒表测量队员血压和心率,同时于未接到出海任务时和出海前晚(心理干预后)采用状态-特质量表(STAI-Form Y)[3]测量队员焦虑状态。该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5[4],共40个项目,前20项为状态焦虑量表,用以描述短暂性,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主要评判近期或即刻发生的体验。每个项目分为1~4级评分:1分表示完全没有;2分表示有些程度;3分表示中等明显;4分表示非常明显。分数越高表明焦虑状态越重。被调查队员在阅读指导语后以独立完成作业的形式当堂填写调查表,当场收到84张调查表,全部有效。STAI-Form Y状态-特质量表能够准确、客观地发现焦虑者[5]。②海上和返港归来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由队员自评眩晕、恐惧、不适体验。基本方法是使用一条标有0~100刻度的标尺,一端为“0”分端,另一端为“100”分端。分值越高,相关对应的体验感受越强烈。其优点是简单易懂,敏感直观,适于未经过任何训练的人使用。
1.2.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组间均采用t检验;同组干预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人员出海前不同时间心率、血压比较(表1)
表1 两组人员出海前不同时间心率、血压比较()
注:与对照组对应项比较,*P<0.05,**P<0.01,1 mmHg=0.133 kPa
组别 指标 例数 未通知出海任务时 出海前晚 出海晨07:00 登船时对照组 心率(次/min) 42 74.26±4.69 82.38±7.10 83.59±7.63 88.19±4.41收缩压(mmHg) 42 121.09±2.59 132.73±1.66 129.40±2.08 132.69±1.67观察组 心率(次/min) 42 73.21±4.87 73.16±6.73** 73.92±7.67** 85.16±6.18*收缩压(mmHg) 42 120.21±2.85 119.57±2.24** 120.21±2.78** 129.26±2.82**
2.2 两组人员心理干预前后STAI评分比较(表2)
表2 两组人员心理干预前后STAI评分比较()
注:与对照组对应项比较,**P<0.01
组别 例数 心理干预前 心理干预后对照组 42 37.57±3.26 45.45±3.65观察组 42 37.97±3.67 38.52±3.59**
2.3 两组人员海上和返港归来后应激反应测量结果 两组人员海上和返港归来后心率、血压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眩晕、恐惧及不适体验测量结果比较(表3)。
表3 两组人员海上和返港后眩晕、恐惧及不适体验测量结果比较()
注:与对照组对应项比较,**P<0.01
组别 海上执行任务中返港归来后眩晕 恐惧 不适 眩晕 恐惧 不适对照组 65.59±5.34 67.19±4.12 67.76±6.63 43.47±6.06 32.54±4.19 43.64±6.72观察组 39.14±4.00** 35.19±2.59** 35.88±6.18** 30.00±3.65** 26.57±4.13** 31.04±5.34**
3 讨论
海上应急救援人员属于具有重大应激源的人群,加强队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保持战斗力具有积极意义。海上应急救援人员接到任务往往具有突发性,并且工作危险性大、环境艰苦恶劣、不确定因素多,这些都容易使人产生负性情绪体验,如:烦躁、恐惧、不适、头晕、焦虑、安全感缺乏等。不健康的情绪情感如果得不到及时、适当的调适与干预,将会更加强化医学救援人员的无助感、丧失感和厌世感,甚至导致其人格发生改变,严重损害救援人员的身心健康[6]。持续的心理异常会导致生理行为的改变,生理上出现头痛、头晕疲乏、失眠、食欲下降等;行为上出现操作技能水平下降,工作能力降低,逃避现实等强迫行为。医务人员根据变化的环境,适时的对救援人员的心理变化实施干预,帮助他们调整心理和行为,调节控制情绪,避免或减轻负性情绪的影响,是预防心理障碍的重要方法。
救援任务完成返港后应该继续提供后续的心理支持和辅导。一些心理应激障碍特别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往往存在有潜伏期,经常会潜伏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爆发出来。心理干预的过程应该贯穿救援任务的始末,在救援人员返港后除了进行任务完成总结讲评和心理健康教育外,还应建立健康档案,做到长期的跟踪随访,了解他们心理状态变化。这样就能早期发现出现心理问题的队员,及时地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干预和治疗。
[1]秦旭芝.加强基层部队卫生装备管理的做法[J].人民军医,2009,52(10):700.
[2]郑萍,章军建,郭永玉.心理应激与DNA损害[J].心理科学进展,2008,16(2):274-281.
[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38-241.
[4]胡佩诚.医护心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174.
[5]马章淳,林 ,陈姗,等.状态——特质量表临床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8):684-686.
[6]刘茂艳.灾难性突发事件中救援军人心理危机影响因素及干预经验总结[J].精神医学杂志,2009,22(1):37-39.
1005-619X(2014)01-0037-02
2013-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