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戏曲越剧英译研究
2014-01-22
(浙江工业大学 之江学院,浙江 杭州310024)
尽管“古代戏曲翻译早在三百年前已出现,惟至今面世的外译本并不多”[1]。随着2001年中国的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近十几年来,国内的戏曲翻译研究逐渐为广大翻译工作者和和国外中国文化爱好者所重视。戏曲英译是汉籍外译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对外文化艺术交流的不断深入,戏曲英译的滞后问题日显突出,加强国内的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非常有必要。
戏曲的英译在国内相对滞后。据粗略统计,已经译成英语的戏曲曲目约有几十部,其中大部分是上演率较高的涉外节目,如京剧《杨门女将》、《白蛇传》,昆曲《牡丹亭》、《西厢记》等。而有中国第二大戏曲之称的越剧,于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英译现状却略显滞后。根据《21世界英文报》的调查和统计,在国内外演出中某些英译字幕漏洞百出,错误率竟然高达15%,如将“敲木鱼”译成了“敲丧钟”等。因此,笔者认为加强对越剧英译的实践和研究,已经迫在眉睫。
一、越剧剧名的英译方法
越剧剧名就是一部文学作品的题目,往往是全剧的精髓,是对全剧的高度概括。剧名的翻译不是简单的字面翻译,译者应该对全剧内容、内涵,甚至背景、语言有全面的了解,而绝非简单、表面化的翻译。笔者出生于越剧的发祥地绍兴,自小受越剧文化的浸润和熏陶,演唱越剧的语言和环境就是笔者生活的语言和环境。笔者认为,越剧剧名的英译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以主人公的姓名为剧名
越剧故事大都是才子配佳人,有相当一部分的越剧是以剧中主人公的名字或者称谓为剧名的。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九斤姑娘》、《玉堂春》、《何文秀》、《杨乃武和小白菜》。 因为这些人物或者称谓或是文学作品中人们耳熟能详的,或是历史上大家熟知的。因此,对这些剧名的翻译我们可以用普通话英译人名,加上适当的连词或者介词。
如以上越剧剧名可以分别翻译为:LIANGShan-boandZHUYing-tai,AGirlNamedJIUJin,YUTang-chun,HEWen-xiu,YANGNai-wuandXIAObai-cai。
(二)以主要剧情为剧名
与英美国家电影名类似,有一部分越剧的剧名是该剧的主要剧情,如:《五女拜寿》、《狸猫换太子》、《孔雀东南飞》、《三看御妹》等。这四部经典越剧的英译名在越剧团的海报上和一些学者的文章中普遍译为:FiveDaughtersOfferingFecilitati-ons,HowaDeadCatwasSubstitutedforaNewBornPrince,PeacockFliestotheSoutheast,ComeacrossEmperor’sSisterforThreeTimes。
以上英译名基本为直译。笔者认为,翻译基本能反映原剧名的意思,但考虑到英译名的目标读者和观众是母语为英语的外籍人士,他们对中国的语言和文化的理解普遍是有限的。因此,我们的文化能否走出去、走得远,需要尽可能解决好翻译这个问题。中国文化能否走出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工作的质量,中国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事业的发展呼唤翻译事业的勃兴[2]。
基于此,笔者认为翻译这些剧名的时候,需要增译一些背景介绍,让西方的读者和观众能从剧名尽可能了解越剧的主要内容和精髓,甚至能从剧名引发看剧的兴趣。以上四部越剧名的英译可以分别译为:TrueLoveStandstheTest,aFamilyStory;ALeopardCatforaPrince,aCourtTale;JIAOZhong-qingandLIULan-zhi,aLoveTragedy;ThreeEncounterswithPrincessYUMei。
以上译文中,不管是增译部分,还是对原文更深入理解的部分,都能让人立刻对故事的背景和情节有初步的了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以剧中一件有意义的物件或者线索为剧名
以剧中一件有意义的物件或者线索为剧名方法命名的经典越剧有:《沉香扇》、《碧玉簪》、《珍珠塔》、《血手印》等。这些越剧名的英译在越剧团的网站上和宣传册上分别为:FanofFragrantWood,AGreenJadeHairpin,ThePearlTower,TheBloodFingerprints。
以剧中有意义的物件或者线索作为剧名,也是经典越剧剧名命名的主要方法之一。中国的戏迷和观众往往能凭借文化背景、成长环境(戏迷往往是受地域影响、家庭环境等熏陶下成长起来的)轻松获取该剧的梗概和精髓。而以英语为母语的外籍越剧爱好者却不能。因此,在翻译这类剧名的时候,除了直译物件或者线索以外,给这些物件或者线索加上一个解释性的同位语,不失为翻译的一个好方法。如此,外籍读者和观众能更好更快地理解该剧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更愉悦地欣赏该剧的目地。
基于此,笔者建议将上述四部越剧名翻译为:AFanofFragrantWood,aLoveToken;AGreenJadeHairpin,aTokenofaFrame-upLove;ThePearlTower,aFamilyTreasure;TheBloodFingerprints,theProofofaMishandledCase。
二、越剧唱词的英译方法
(一)方言词的英译
越剧起源于浙江绍兴嵊县(现为嵊州市)一带流行的“落地唱书”,1906年左右演变为在农村草台演出的一种戏曲形式,语言中有大量的地方方言,具有非常强的表现力。
越剧的方言特色体现在唱词的多个方面:如在词汇层面,人称代词“侬”“伊”,句末语气词“哉”“格”“来”“着”“哇”,句首语气词“格么”“格”等。不仅如此,越剧还广泛运用方言词,如:“伲子”“相骂”“来东讲”“哪格”等。
要准确地译出这些有浓郁地方色彩的词,越剧唱词的译者除了具备一般翻译工作者的素养以外,必须同时具备深谙越剧发源地的方言与文化,才能翻译越剧唱词。此外,译者还要尽可能地使译文和原文达到对等的信息传递效果。如经典传统越剧《九斤姑娘》中九斤和石二有一段对话:
九 斤: 呀,牛么有根绳,马么有只铃,阿猪阿狗都有名,侬哪格没名字啊?
石 二: 哟,格便宜拨伊讨起哉,我格名字啦,要用算盘算格。
九 斤: 哦,格么我算算看。
石 二: 格么侬听懂。
(唱)一斗半,二斗半,三斗五升四斗半,我是连名连姓在算盘,叫侬姑娘自家算。
九 斤: 哦,侬是石二店王是伐?
石 二: 哎,侬哪格会晓得格脚?
……
在这段唱词中,方言词就有二十多个。这些方言词包括人称代词“侬、伊、阿拉”等,语气词“么、哉、啦、格、格么”等,方言词“外头、啥人、讨起、哪格、拨、听懂、是伐、格脚”等。
要准确地把以上对白翻译成英语,除了普通译者的基本功外,还必须深谙绍兴方言和文化。比如,“格么侬听懂”这句唱词中既有人称代词“侬”,语气词“格么”,方言词“听懂”。这里“听懂”的意思不是“听得懂”,而是“听着”。“格么”“侬”“听懂”的意思分别为“那么”“你”“听着”。但综合上下文语境,以及本剧特有的地方文化与人物性格语气等,这句话中的意思为“那么你(就)(仔细)听着(哦)”。“就”“哦”是语气词,加入“仔细”这个词,只有深入理解方言词“听懂”,了解九斤姑娘活泼、俏皮的天性,以及她与石二对话的语境,才能做到。因此,这句话准确的译文应为“Ok,please listen to me carefully”。
因为这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唱词起源于二十世纪初的民间口头文学艺术,有些方言词在现代的绍兴方言中也已经消失。如石二说的“侬哪格会晓得格脚”,这句话的意思是“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格脚”相当于“的呢”,是绍兴方言中表示疑问句末的语气词。而实际上,当今的绍兴方言,同样情况下,句末的语气词“脚”已经很少使用。因此,要尽可能准确地翻译越剧唱词,除了英汉语翻译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养外,译者还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绍兴方言文化背景,二是对越剧以及其文化由衷的热爱。
(二)修辞的英译
越剧唱词恪守雅俗共赏的原则。唱词中有很多方言俗语中的比喻,活泼诙谐,如:祝英台称梁山伯是“呆头鹅”;碧玉簪中的王玉林给媳妇送凤冠这段唱词中把儿子媳妇比喻成“手心肉,手背肉”。其他的修辞还有大量的排比、反复、呼告等。在翻译这些含有大量修辞的唱词时,译者有时候不得不做出取舍,在不能形神兼备时,是主张钱钟书笔下的“得意忘形”?还是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如果把原来的唱词比作一只鸟,一味注重形式,那么译文就如著名的作家、翻译家兼诗人余光中所说的:直译、硬译、死译就如把活鸟剥制成译文的死标本,羽毛一根不少,却少了飞翔[3]。
在经典越剧《梁山伯和祝英台》最为人熟知的唱词“十八相送”中,祝英台有一句唱词:“你不见雌鹅对你微微笑,她笑你梁兄真像呆头鹅”。这句唱词用直译为:“Have you seen that female goose is laughing at you? She is thinking that you are just like that silly male goose”。原文中“雌鹅”、“呆头鹅”分别是前文中的二鹅,祝英台把梁兄比喻成呆头鹅,笔者认为译文在直译“silly goose” 中加入 “male”与前句的“female”对应,祝英台迫切想表明自己身份的心情呼之欲出。
又如:“阿林是我格手心肉,媳妇大娘侬是我格手背肉”。这句经典越剧《碧玉簪》中婆婆的唱词用“手心肉”“手背肉”分别比喻儿子和儿媳。我们可以用套译的方法。考虑到文化差异,中国文化中对一个人的疼爱会用“掌上明珠”“心头肉”“手心肉”这样的比喻,而英语中却有这样的习语“the apple in one’s eyes”。这里用“LIN is the apple in my eye,and you,my daughter-in-law is another apple”,或者 “LIN is the apple in my eye,and you,my daughter-in-law is just the same”。
在《九斤姑娘》中张箍桶与九斤的一段对话中提到去石二家的话中有两句比喻,分别是暗喻“就对脑扑立啦一斧头劈下来”和明喻“伊格闲话好比斧头劈来”。这两个比喻都是描写石二的言语以及张箍桶的反应是像被斧头劈了一刀,可想而知,箍桶是被震惊了。笔者以为这两句唱词可以翻译为: “I was axed on the head”,“What he said was like an axe,almost killing me”。
以上明喻和暗喻根据上下文,方言的语调以及意境,也分别处理成明喻和暗喻。再者,考虑到箍桶的文化水平也不宜翻译成比较复杂的句子。因此,尽量用简洁的句型与简单的词汇来表达。
(三)韵律诗的英译
越剧唱词中有很多韵律诗,这些韵律诗常常雅而易懂、俗而不陋,或融化了古典诗词佳句,或总结最生活化的哲理。如《五女拜寿》开场诗“牡丹竞放笑春风,喜满华堂寿烛红,白首齐眉庆偕老,五女争来拜寿翁”。短短四句韵律诗,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季节、地点、人物和事件,如何用同样优美、朗朗上口的英语来表达故事开始的喜庆祥和是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的。
同样,《九斤姑娘》中也有很多雅俗共赏的韵律诗。其中第八场中九斤姑娘与三叔婆过招的时候,九斤姑娘要三叔婆赔偿的一根他们家祖传的锅铲柄时的唱词:
“……同月亮婆婆结相好,送来一根娑婆貂,东藏西藏藏不牢,上勒锅铲柄上刚刚好,一把锅铲就成宝,锅铲拿来一记甩,一锅清水变锅饭,锅铲拿来一记戳,一锅萝卜会变肉。……”
越剧中的韵律诗除了具备一般韵律诗的旋律和节奏美感,还因为它起源于民间口头艺术“落地唱书”,通俗易懂,很多词的押韵是以绍兴方言为基础的。如上述韵律诗中最后两句中的“戳”和“肉”,只有谙熟绍兴方言的观众才能真正体会。因此,只有深谙绍兴方言的译者,才能更有意识地在翻译过程中全面考虑,尽量使翻译中的“不可译”降到最低。笔者认为上述唱词可以翻译为:“My grandfather made friends with Granny Moon, who sent him a branch of the tree Moon. It can be fixed nowhere except on our kitchen slice so that the slice became a thing of wonder. If you stir a pot of water with the slice, in front of you will appear a pot of rice. Stir a pot of vegetable with the slice, and the sight of a pot of meat is nice”。
三、结语
中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日益提高,文化地位也随之提升。作为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古典戏曲,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戏曲爱好者的目光。而越剧,更是古典戏曲中的璀璨明珠,让中外戏曲爱好者为之迷恋。尽管最近十几年国内戏曲英译研究已经得到一些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和重视,但越剧英译研究仍然是一个相对被忽略的领域。一方面,英语国家的越剧爱好者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越剧的背景知识和地方方言等的了解十分有限,不能最大限度地理解越剧剧名和唱词。到目前为止,以英语为母语的英汉翻译工作者鲜有译出优秀的越剧译文。另一方面,不是专职英汉双语语言工作者的越剧爱好者们由于不精通英语的表达方式,不熟悉英语戏剧名称的表达习惯,忽略英汉两种语言的结构差异等原因,在互联网上广为传播的越剧剧名和唱词翻译实际上存在一些错误。以上几点,导致了越剧的英译研究相对滞后。
要想让越剧得到外国观众真正的喜爱,认真严肃地对待它的英译问题已经刻不容缓。目前,我们看到的只是为数不多的越剧简介英译出现在剧目的广告中,或者有少量几部越剧唱词英译出现在电视荧屏上。国内从事越剧英译研究的专家和学者也屈指可数。越剧翻译无论从数量、质量,还是从事这一研究的专家学者,都与其在国内戏曲和对外传播中的地位不相称。例如,作为点睛之笔的越剧名,是被英译得最频繁、最广泛也是最有影响力的部分。但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一个错误或者不到位的翻译会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引用。表现力非常强的方言词,又因为译者对方言词的不甚理解而误译甚至错译。至于唱词中的修辞和韵律诗,更需要译者不仅对英汉两种语言及文化的深谙,更需要有长时间绍兴民间文化的熏陶和浸润。
可喜的是,最近几年,我国各级文化部门逐渐加大对传统戏曲包括越剧英译的宣传和投入。随着各级文化部门不断扩大戏曲、特别是越剧的对外传播,文化部门也越来越重视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对从事这一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的培养,传统戏曲特别是越剧英译正成为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们的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 魏城璧.论《牡丹亭》英译策略的运用和局限[J] .文化艺术研究,2011,(1):162-168.
[2] 黄友义.发展翻译事业 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繁荣[J].中国翻译,2008,(4):6-9.
[3] 余光中.余光中谈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169-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