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学历模式”探索

2014-01-21

农民科技培训 2014年1期
关键词:面授福建农民

近几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关注高素质农民的培养,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做出了专项部署:实施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省里每年培养2000名专科学历、10000名中等职业教育学历的新型职业农民,颁发相应的资格和学历证书,力争通过若干年努力,全省形成50万名规模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并逐步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骨干力量。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四方面:

一、对象选拔方式新

(一)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选拔培养对象。大专学历教育采取集中面授和函授自学相结合,围绕福建省园艺、畜牧、水产、林业等四大主导产业,从目前的规模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和有志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两后生”(初、高中毕业生未能继续升学的学生),且具有中专或高中以上学历的农民中,选送学员到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宁德职业技术学院等五所高校,分别参加农村经济管理、园艺(蔬菜、茶叶、果树、食用菌)、畜牧兽医、林业、园林花卉、水产养殖等6个涉农专业大专函授教育培养。

(二)围绕县域农业产业布局选拔培养对象。中专学历教育主要依托现有农业中等职业学校、农广校等,采取送教到县、到乡镇的方式,学员的选拔围绕当地农业支柱产业、农业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在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开展,特别是与2013年省委、省政府重点推进的9个省级农民创业园和10个省级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设所需要的农业人才相结合。

(三)围绕基层组织建设选拔培养对象。为提高乡村治理水平,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大专学历教育还从村干部中选送一批学员到福建农林大学,参加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乡村治理方向)培养教育,以提高学员推动农村发展、服务农民群众能力为重点,促进村级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的提高和村民委员会民主自治管理的规范化。

二、课程设置方案实

(一)公用课程设置一减一增。删减了英语、高等数学、大学语文等实用性不强的传统基础类课程,增加了农民实际生产经营中急需了解掌握的知识和亟待提升的能力等相关课程,第一学年根据学员学习需求问卷反馈信息,已开设四门公共课,分别是:一是计算机应用技术,通过普及计算机操作基本技术,引导学员利用互联网查询资料信息,拓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方式。如福建农职院茶叶班班长傅群雄从最初问老师政策怎么在互联网上查,到现在有同学想了解行业最新政策信息,就能迅速将相关政策粘贴到班级微信群上。二是信贷实务,针对农民“贷款难”中信息不对称问题,邀请农业银行福建省分行、福建省农村信用联社的业务人员直接为学员授课,普及农村金融知识,讲解现有农村金融产品及其特点,为学员在贷款融资方面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如厦门海职院的来自漳州龙海市的对虾养殖专业户杨惠龙,去年六七月份因台风袭击损失较严重,按照农村信用社业务员指导的方法,在龙海市农村信用社贷到了50万元,购买了对虾苗,重新开始养殖。三是政策法规,针对农民对当前的惠农政策知晓度较低的现状,由省相关业务主管部门为学员讲解当前农业法律政策。如福建农林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的学员主要是农民合作社负责人,政策法规课程就是由省农业厅经管处陈玲处长亲自讲授当前国家和省里针对农民合作社有哪些扶持政策,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的规范要求有哪些内容等。四是农业安全生产,针对当前农产品安全隐患,请相关农业主管部门及食品安全专家讲解食品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普及当前食品安全生产技术,让学员了解食品安全不仅是对消费者负责,也是自己所从事的农业产业健康发展的保证。如福建农职院来自屏南县的何韵辉,第一学期回去之后立即着手改进生产工艺,建立了20亩茶树菇无公害种植试验基地。

(二)专业课程设置细化优化。一是专业设置进一步细化。如福建农职院新型职业农民大专班园艺技术专业又分蔬菜、果树、茶叶、食用菌四个小班,每个班级面授期间只设置与学员目前所从事的产业相关的专业课程,以蔬菜班为例,不开设茶叶、果树、食用菌等常规园艺专业必修课程,而仅开设与蔬菜种植技术相关的课程。二是专业课程设置根据学生起点不同进行优化。如茶叶班学员都是多年的茶农或茶商,熟悉基本的种茶技术和制茶工艺,因此专业课直接从标准化茶园管理、无公害茶园建设、茶树新品种应用、茶树栽培新技术、名优茶叶种类及其加工技术等讲起,学员感觉在技术上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因而得到学员的认同。

(三)教学方式创新突破。一是根据农时安排教学计划。学校依据不同农业产业的农时季节,合理安排集中面授时间,尽量避开农忙季节。甚至针对一些突发情况,及时调整面授时间。二是邀请生产一线的专家学者开设专题讲座。如福建农职院蔬菜班邀请了省蔬菜行业公认的三大“菜头”—— 福建农林大学蔬菜研究所林义章、福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陈文辉、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温庆放为学员授课。很多学员说,能得到一个“菜头”的指点已经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没想到这次三大“菜头”全见到了,这些学员在讲座后不仅围着专家问了很多问题,还留下专家们的联系方式以备今后咨询。三是开展案例教学。如福建农林大学为经济管理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班举办了“新农民”论坛,由17位来自全省不同地区的农民合作社理事长讲述各自合作社生产经营情况及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惑,邀请农业厅经管处长和8位学院专家、教授担任点评嘉宾,帮助学员一起分析问题,并就合作社下一步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四是开展实践教学。如福建农职院每个班级面授期间都安排社会实践课,这种方式受到了学员欢迎和好评。

三、沟通互动平台宽

(一)建立学员交流互动平台。一是应用现代通讯技术建立班级QQ群、微信群。班主任通过QQ群、微信群进行班级管理,发布教学计划,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学员面授期间短,互相了解有限,通过QQ群、微信群上的互动,在增进友谊的同时,有的学员还互通了市场信息、达成了合作意向。如2013年10月12日,福建林职院的黄巧燕同学在班级微信上发布“急需7~8公分的小叶紫薇”,漳州长泰的林旺根同学跟贴“小叶紫薇要多少株”。二是促进学员之间交流学习、合作发展。大专班许多学员经营的果园、茶园、菜地、养殖场在省里小有名气,入学前大部分学员虽慕其名,却因为不认识没有机会去参观学习。第一学期面授之后,有的是同学主动联系,有的是班级组织开展学员互访考察活动。厦门海职院从事水产养殖的学员在学习期间认识了培育鱼苗、经营饲料等领域的学员,通过交流达成了供需协议,成为了合作伙伴。

(二)学校对学员支持发展平台。一是建立学校对学员的长效支持机制。学校除了安排具有丰富一线生产经验的老师进行面授外,还建立课外专业班主任联系制度,为学员及时提供课外辅导、联系专家;除了定期安排优秀老师在群里上传、分享各类专业知识,为学员答疑解惑外,还引导学员学会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查询涉农政策、农产品资讯等。二是组织专家到学员生产基地开展现场教学。如福建农职院蔬菜专业的冯冬林老师,利用暑假带领学员到福清市绿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莆田利农农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参观考察,实地指导、现场解答学员提出的问题,不仅学员感到收获很大,对于老师们也是一种再学习、再提高。有的学校还把学员的生产基地列为在校生实习实训基地和科研实验基地,促进了教学相长。

四、施教培育结合紧

坚持“教和育”相结合的办学思路,积极争取省农行和省农信联社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支持。目前,省农办已会同省农行联合出台了《关于印发〈关于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在信贷业务、涉农金融产品、教学培训上对新型职业农民学员予以支持。省农信联社出台了《关于加强新型职业农民金融服务的通知》,要求各基层社对新型职业农民学员给予扶持,重点在信贷规模、客户准入、融资额度、利率定价、担保要求等方面予以倾斜。省农行、省农信联社将学员名单推荐给基层行、社进行对接。

福建省委农办endprint

猜你喜欢

面授福建农民
那个梦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自学
自 学
广西天等县“混合式工作坊”支撑乡村学校项目集中面授、送教下乡暨项目调研会
福建医改新在哪?
来吧,福建求贤若渴
论慕课背景下大学英语“课堂面授”教学模式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