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企业盈利能力和产品品质为核心,促进水产饲料产业升级发展

2014-01-21叶元土蔡春芳

饲料工业 2014年2期
关键词:水产饲料颗粒饲料饲料原料

■叶元土 蔡春芳

(苏州大学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江苏省水产动物营养重点实验室,江苏苏州215000)

中国水产饲料产业在30多年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整体放缓、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形势下,中国水产饲料产业与中国饲料产业整体形势相似,也发生着重大的变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中国的水产饲料产业如何才能转型和升级发展?

国外的饲料企业和饲料产业发展经历了上百年的历史,面对他们的发展历程、纵观我们的饲料产业现实,反思我们的饲料产业发展历程和未来,或许可以找到我们水产饲料产业、水产饲料企业的发展之路,也可以看到未来中国水产饲料企业、水产饲料产业的大体轮廓。

未来中国的水产饲料企业应该是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可以在全球“复制”的水产饲料企业;能够引领中国乃至世界饲料工业的产业链、产业技术、产业管理、产业效益的模式,对养殖业、动物食品的安全保障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农业尤其饲料产业政策上,在中国要具有一定的话语权,维护饲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国际上具有产业竞争能力,同时对饲料产业链发展、饲料原料定价机制等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如何才能实现上述目标和任务?其核心内容应该是水产饲料企业自己的盈利能力和产品质量控制能力。

1 水产饲料产业面临的形势与发展方向

2013年的饲料产业和畜禽、水产养殖业是值得关注的一年,是否成为养殖业和饲料产业的一个“拐点”值得探讨,但的确应该是一个在数量增长上“停滞”的一年,而在这“停滞”或低迷形势下,畜禽养殖业、饲料产业转型发展、之后逐步升级发展的大趋势得以显现。因此,无论是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还是饲料产业,在数量增长达到一定极限之后,停下来冷静地思考产业、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加速行业整合发展、产业转型与升级发展则是很好的机遇期。

饲料产业数量增长放缓,饲料产业发展是否迎来拐点?据数据分析,2013年全国饲料总量整体下降已成定局,这是30多年来全国饲料总量的首次下降,其原因很多,主要是国内消费环境和经济模式正在发生大的变化。任何一个产业,在快速发展之后,其数量的增长总有一个高点,不会永无止境地增长下去。只是中国的饲料产业数量增长是否已经达到高点目前还难以定论,但要像前30多年这样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应该不会再现,增长放缓已成定局。

饲料产业是一个典型的循环经济产业,饲料产品是一个典型的配方产品。全国饲料总量已经达到2亿吨,这就意味着需要2亿吨左右的粮食性原料、食品加工副产物原料,同时也需要有养殖业来消化2亿吨的饲料产品。粮食性原料、食品加工副产物原料要满足近2亿吨来供给饲料产业的发展,难度相当的大,2013年各类饲料原料价格上涨幅度很大,也是一种资源短缺的显现。因此,中国饲料产业数量的增长在未来一段时间逐步放缓是可能的。

饲料产业数量增长速度整体放缓的形势下,饲料产业、饲料企业应该是自我调整的时期,企业之间的竞争会更为剧烈,要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就必须进行产业的调整、企业的整合、技术的升级、产品质量的提升等等,未来的局势将迎来一个微利竞争时代。

水产饲料增长速度也将放缓,水产饲料企业竞争加剧。水产饲料占全国饲料总量的比例不大,只有10%左右。2013年在全国不同类别饲料中,水产饲料依然是弱度增长(约2.4%),其增长速度不如以前。可以预期的是,未来一段时期,由于水产养殖总量增长有限,水产饲料的增长速度受限;而在饲料产业增长整体放缓的前提下,一些原来只做畜禽饲料的企业将加入水产饲料产业的竞争,使水产饲料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水产饲料企业微利时代来临。

饲料企业如何面对微利时代?饲料企业之间的竞争将转向于饲料产品的成本控制,成本控制与产品质量的协调,做好养殖服务提升产品价值,在管理与技术体系方面,则更趋于系统化、模式化的管理和技术体系。因此,中国的饲料企业、包括水产饲料企业,将是“练好内功,建立可复制的企业模式”的重要转型发展时期,能否升级发展将是企业能否获得生存机遇的关键。

饲料企业的整合发展速度将加快。在饲料总量基本维持稳定的条件下,饲料企业、尤其是大型饲料企业要获得饲料产品的市场发展空间,主要出路在于整合中小型饲料企业,所以,大型饲料企业整合中小型饲料企业的速度将加快。

如何才能实现大型饲料企业对中小型饲料企业的整合发展?

第一,中国饲料企业的现状需要整合发展。2012年全国饲料企业总数为17 442家,其中,饲料加工企业(包含精实补充生产企业数量)数量10 858家。配合饲料的产量是16 363万吨,企业平均产量为1.507万吨∕家(2011年为1.367万吨∕家)。2012年我国排前30位的饲料企业(集团)[包括该企业在国内分(子)公司],总产量为8 858万吨,占全国饲料总产量45.5%。我国年产百万吨的饲料企业(集团)从2011年的18家提高到20家。年产10万吨以上的企业(指单厂)423家,饲料产量7 154万吨,占全国饲料产量37%(数据来源:中国饲料工业协会信息中心)。

与国外的大型饲料企业及其产销量的占比来看,中国的饲料企业在快速发展时期是群起而发展,所以企业数量多、单厂的产销量低,这是一个基本的过程。在饲料总量发展到一定时期、饲料产业进入微利时代后,企业完成整合发展、较多的中小型饲料企业被整合到大型饲料企业。因此,中国的饲料产业将迎来饲料企业的整合发展阶段,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第二,企业之间整合发展的基本动力。产业和企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对利润的最求。在饲料总量趋于稳定的时期,企业的利润率就会显著下降。企业要生存就必须要有利润,而利润的获得建立在对成本的控制能力上,同时还得具有良好的产品质量。而成本的控制除了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等之外,重要的就是生产规模,以较大的产销规模降低生产成本,这就是最有效的手段。所以,一些技术能力相对较差、成本控制能力低的企业就很难保障其获利能力和获利水平,因此,必须整合到成本控制能力、技术能力相对较好的企业中去。

第三,国家的产业政策加速了产业、企业的整合发展。企业之间如何进行整合发展是依赖于完全的市场竞争进行整合,还是依赖于产业政策?或者二者兼备?

要完全依赖市场竞争实现企业之间的整合,形成产业发展依赖于大型饲料企业发展格局的产业形势难度较大,但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国家的产业政策有利于大型饲料企业发展,那么企业之间的整合发展速度就会加快。中国在最近几年加大了产业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力度,例如“饲料原料目录”、“饲料添加剂目录”、“允许使用的药物种类”以及“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许可管理办法”、“饲料添加剂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产品批准文号管理办法”、“新饲料和新饲料添加剂管理办法”等法规文件的制定与执行,对饲料产业的规范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也加大了饲料企业准入“门槛”,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中国饲料企业的整合发展,在后期还会继续发挥其效力。

第四,整合后企业如何发展。饲料企业的整合不应该是企业数量的减少、企业饲料产销量的数量整合,而是要回归到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动力上来: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与盈利能力、企业产品的质量与市场的稳定发展。因此,整合之后,大型饲料企业要完成对企业管理的规范与可复制性、技术的系统化与可复制性,依据规范化的、模式化的企业管理和技术系统,增加对生产成本的控制能力和对产品质量的控制能力,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保持饲料产品质量的稳定,获得技术、管理的价值增值,并通过对养殖业的技术服务实现价值增值,获得良好的利润,促进饲料产业、饲料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经历一段时期的良性发展,逐渐成为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中国饲料企业。

2 水产饲料企业转型发展

2.1 饲料产业经历“高烧振动模式”,必须转型升级发展

首先,水产饲料企业经历了饲料原料的“高烧振动模式”。鱼粉市场价格是震荡起浮,从2013年年初的14 000元∕t到年底的9 000多元∕t,价格落差达到5 000元∕t左右。国产大豆价格4 400元∕t,43%蛋白的豆粕4 300~4 400元∕t,46%豆粕4 600元∕t,大豆卖不过豆粕的价格。棉粕本来资源量就只有400万吨左右,国内淡水鱼类饲料占水产饲料的80%,全国淡水鱼料在1 200万吨左右,按照20%的比例使用棉粕就需要240万吨。而在肉禽饲料使用棉粕的情况下,水产饲料就没有棉粕可用,导致有价无货的棉粕困境。菜粕在豆粕、棉粕的影响下,价格高涨到3 400元∕t(国产油菜籽5 200元∕t),且还囤货居奇。

要完全明白今年饲料原料价格的怪相是困难的事情,但饲料企业必须思考,这或许将成为一个资本市场剥削、压垮实体经济的案例。同时,也给大型饲料企业一种警示:以饲料产业作为实体经济的“形”或“载体”,到资本市场去博弈企业的“利”,毕竟资本量有限,玩资本的都是“大玩家”,这条路或许是一条不归路。

至少给我们一个启示,国外大型饲料企业、国际性的饲料企业在粮食、油脂领域里都有自己的产业!大型饲料企业做产业链应该向上延伸到粮食、油料产业领域,在大宗饲料原料领域里如果没有自己的产业链支撑,饲料产业发展将受到极大的限制。中国必须有国际性的大型饲料企业,应该有跨越粮食、油料产业和饲料产业的大型企业,这或许是我们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一个方向。

另外,水产饲料配方结构必须要调整,如果没有配方结构的及时调整,要在保障饲料质量的前提下控制饲料成本是难以实现的目标。

第二,是水产养殖的“靠天吃饭”限制了水产饲料产业发展。水产养殖业“靠天吃饭”的现实导致2013年华南的虾产业、海水鱼产业遭遇“滑铁卢”,淡水鱼养殖的疫情,如罗非鱼的链球菌、江苏鲫鱼的鳃出血等,以及春节天气的缓慢式升温、夏季的高温、秋季的快速降温。这些都集中在今年发生,导致水产饲料产业销售市场萎缩。

第三,饲料产业的“痼疾”可能成为最后压垮企业的“稻草”。水产饲料蛋白质水平设置过高、依赖“价格战”开拓市场、“赊欠”之风再起等等,这些痼疾在今年依然盛行。这或许会成为压垮饲料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上述多重压力之下,2013年的中国水产饲料产业、饲料企业承受了重大的压力。

2.2 水产饲料配方结构需要及时调整

水产养殖在经历了肥水养鱼、单一原料养鱼、混合饲料养鱼、配合饲料养鱼的发展历程,水产饲料配方模式也经历了鱼粉+豆粕模式、菜粕+棉粕模式等过程,现阶段的配方模式如何调整。

一个配方的成本在没有增加饲料原料种类的条件下,要控制饲料配方成本则是难以实现的目标。因此,要保质量、控成本,首要的工作就是增加或调整饲料原料。新的配方结构中,必须增加饲料原料种类,这是基本的方向。

水产饲料配方结构调整要注意几点:

①调低水产饲料蛋白质水平,利用好“蛋白质-油脂”营养杠杆。水产饲料蛋白质水平设置高是目前客观现实,我们需要下调水产饲料蛋白质水平的设置,节约饲料蛋白质,增加油脂水平,保障饲料质量水平。这种作法在江苏的部分企业实施并取得很好的经验和效果。这需要产业整体这样做,才是我们的产业出路。

油脂原料在资源和价格上与蛋白质原料相比较,至少目前还有很大的优势。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油脂、油脂原料以及在配方结构中的使用比例。高含油的籽实类原料如花椒籽、葡萄籽、番茄籽、苹果籽等值得关注。大豆、油菜籽、油葵等高含油、高蛋白质的籽实类原料的直接使用技术方法也是值得研究的。

②增加饲料原料种类是配方结构变化的主要方向。以前我们使用鱼粉、肉粉、豆粕、菜粕、棉粕、小麦或次粉就可以完成饲料配方的编制,现在则需要增加价格较低的饲料原料,如椰子粕、亚麻籽粕、花生粕、芝麻粕、葡萄籽、花椒籽、油菜籽、大豆、油葵或葵仁粕等原料。在下调饲料蛋白质水平设置的情况,使用这些原料,同时增加玉米、小麦等大宗粮食性原料用量,才能实现配方质量和成本的协调发展。配方结构中,原料的种类显著增加,饲料厂的粉碎设备、配料仓等也需要随之改变。

③增加饲料原料的进口量,稳定国内饲料原料的价格。饲料是典型的配方产品和资源消耗产品,有多少配合饲料就需要多少饲料原料。我们的配合饲料总量已经超过1.8亿吨了,在国内经济形势下,粮食与油料产量已经难以满足饲料产业对资源的需要量,就必须增加进口量。饲料原料的进口许可是受国家管制的,这就需要国家产业政策进行调整。而要影响国家产业政策、国家对饲料资源进口政策的调整,通过企业的话语权来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调整国家产业政策,需要好的进口商,从而达到稳定饲料价格的目的。

3 依托水产养殖,提升饲料质量,发展水产饲料工业

饲料是水产养殖的主要投入品,养殖的饲料成本为养殖成本的70%以上;同时,饲料质量也是影响养殖鱼类健康、成活率、渔产品食用安全质量的主要因素。水产养殖为水产饲料提供了市场,而水产饲料的发展也是建立在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基础上的。

3.1 淡水养殖决定了水产饲料产业的发展模式

3.1.1 提升硬颗粒饲料质量,适度发展膨化饲料

一个饲料产品是否适合市场发展的需要,关键是在保障养殖水产动物生理健康的条件下,养殖单位动物产品所消耗的饲料成本。只有养殖饲料成本控制在养殖水产品有盈利的前提下,饲料产品才能获得很好的市场。

中国的水产养殖特点是以淡水养殖为主,海水养殖总量相对较小;而淡水养殖种类中,也以常规养殖种类如四大家鱼、鲫鱼、团头鲂,以及淡水蟹、虾作为主要养殖种类,这些养殖种类较为适应硬颗粒饲料。

硬颗粒饲料和膨化饲料是颗粒饲料的两种不同的加工方式,各自有其利与弊。通过这些年膨化饲料的推广与应用实际效果看,有以下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①膨化加工工艺是否可以提高饲料的养殖效率。如果要比较硬颗粒饲料与挤压膨化饲料加工工艺对养殖效果的影响,最为有效的评价方法是在相同的配方条件、相同的养殖条件下比较两种饲料的养殖效果。试验结果及养殖效果表明,养殖效果差异不显著,即膨化饲料的养殖效果等于、或稍微好于、或稍低于硬颗粒饲料的结果,这还仅仅是对摄食鱼类养殖效果的评价结果,没有包含滤食性鱼类养殖结果。挤压膨化饲料的生产成本、运输和包装成本则显著高于硬颗粒饲料,因此,如果在相同的配方条件下膨化饲料的市场竞争能力小于硬颗粒饲料。

那么,挤压膨化饲料如何才能使养殖效果好于硬颗粒饲料并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呢?需要提高饲料的配方质量、配方成本。如果将膨化饲料配方成本提高200~300元∕t,再加上生产、运输、包装增加的费用,同种水产动物的膨化饲料成本需要增加400~600元∕t(生产费用的增加与膨化饲料的产量有负相关关系),其养殖效果才会好于硬颗粒饲料。

因此,如果硬颗粒饲料的配方成本过低、甚至低于该种养殖动物所需要的最低营养水平时,膨化饲料在提高饲料质量、提高饲料价格的情况下,就可以取得很好的养殖效果和市场效果。建议重点集中在如何提高硬颗粒饲料的生产质量和配方质量,保障其养殖效果。通常在海水鱼类、冷水鱼类饲料中应用挤压膨化饲料。

②硬颗粒饲料与膨化饲料的综合养殖效益比较。两种饲料最大的差异是在饲料投喂过程中饲料的损失量,硬颗粒饲料的损失量要大于膨化饲料。然而在混养模式下,硬颗粒饲料损失的饲料基本被鲢鳙鱼摄食或肥水,从而获得鲢鳙鱼的高产量,而膨化饲料养殖的鲢鳙鱼则缺少饲料物质的摄入,其生长效果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如果以养殖池塘为单位计算养殖效益,硬颗粒饲料的结果反而优于膨化饲料。

③饲料对养殖动物健康的影响。饲料营养的平衡效果、饲料的安全质量和饲料中维生素等是影响养殖动物生理健康的关键性因素。挤压膨化饲料需要比硬颗粒饲料更高的温度、压力,制粒温度达到132℃,烘干过程中在80℃以上需要持续20~30 min,这些条件导致饲料中维生素的损失、赖氨酸因为美拉德反应的损失等,其结果导致养殖动物获得的维生素等热敏感营养素数量显著减少,养殖动物的生理健康受到较大的影响。使养殖水产动物出现体表黏液减少、鳞片松动易脱落、抗应激能力显著下降等情况。虽然膨化饲料因为水质改善对养殖鱼类生长、生理健康得到有益的改善,生理健康损伤、抗应激能力下降的情况更为显著。

这种情况在团头鲂、草鱼等抗应激能力差的养殖种类表现较为显著。全程使用膨化饲料养殖的团头鲂,会出现体表黏液减少、掉鳞、出血等情况,抗应激能力差。草鱼也有类似的现象发生。草鱼膨化饲料由于膨化需要淀粉量大、油脂高,或许会出现“大肚子”草鱼的情况。

因此,团头鲂、草鱼养殖中,只能阶段性地使用膨化饲料。

3.1.2 在海水鱼类、冷水鱼类发展高油脂膨化饲料

在高端养殖水产动物、冷水鱼类饲料中,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是提高饲料的油脂水平。水温越低,要获得好的养殖效果,饲料油脂就更为重要。比如,北欧的冷水鱼类养殖饲料油脂水平可以达到16%~18%。深水网箱养殖鱼类如大黄鱼、军曹鱼、鲷等,饲料中也需要很高的饲料油脂,油脂总量要达到14%~16%的水平。

对于高油脂饲料必须发展膨化饲料。不同饲料中油脂含量的极限水平大致是:硬颗粒饲料8%~9%,一般膨化饲料10%~12%,真空后喷涂膨化饲料15%~17%。

如果仅仅从饲料油脂水平与加工条件的分析来看,在饲料配方中,使用高含油量的原料如油菜籽、大豆、油葵、肉粉、鱼粉等原料,饲料原料油脂总量可以达到6%~7%的极限水平,再添加2%左右的油脂(在搅拌工段加入),饲料总油脂水平达到8%~9%就是硬颗粒饲料油脂水平的极限了,目前的鲫鱼饲料基本就是如此。膨化饲料在这个基础上,通过饲料膨化后再外喷涂2%~3%的油脂,膨化饲料油脂总水平达到10%~12%就是极限水平了。

如需要再增加油脂含量,就需要真空后喷涂的膨化饲料加工设备和工艺。其油脂量基本为:饲料原料油脂水平6%~7%、在混合工段添加油脂2%~3%,就是所谓的饲料内部油脂总量达到8%~9%,饲料挤压膨化后抽真空,再外喷涂油脂6%~7%,真空喷涂膨化饲料总油脂水平就可以达到15%~17%。

海水养殖在江苏区域发展有限,但有工厂化的海水鱼类养殖如大鳞鲆、半滑舌鳎等;浙江、山东、福建深水海水网箱养殖、远海养殖在逐渐兴起;冷水性鱼类如鲟鱼在一些山区也在逐渐发展。因此,发展一定量的高油脂水平的膨化饲料还是有一定的市场空间。因为这类饲料的利润目前还是很高的,饲料市场价格为1.6~2.2万元∕t,养殖饲料系数0.7~1.1,养殖的饲料成本为16~25元∕kg。

当然,高油脂膨化饲料、尤其是高油脂沉性膨化饲料的配方技术、制造技术、保存技术等都需要进行研究,希望增加这方面的研究投入。

3.1.3 混养模式下发展混养饲料

在养殖水产品市场价格低迷的情况下,淡水养殖逐渐发展以多种类混养为模式,即在一个池塘里养殖多种鱼类、虾、蟹等,以保障养殖效益的获得,这成为水产养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以前是多种鱼类混合养殖,如鲫鱼、草鱼、团头鲂、鲤鱼、鲢鳙鱼等混合养殖,而现在由于虾的养殖利润高于鱼类的养殖利润,在广东发展鱼虾混养,获得了很好的养殖效果和养殖效益。这种养殖模式的改变对传统的饲料营养也提出了新的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对于企业值得重视和发展混养饲料和新的饲料投喂技术。

在一个池塘中,鲫鱼、草鱼、团头鲂与鲢鳙鱼混养,饲料营养水平的设置和饲料配方的编制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鲫鱼需要较高的营养水平,而满足鲫鱼营养需要的饲料对于草鱼、团头鲂则可能出现营养过剩,鲫鱼可以获得很好的养殖效果,而草鱼、团头鲂则不能获得好的养殖效果。因此,如果在一个池塘中使用2个营养水平的2种饲料,需要进行实际现场的养殖试验,获得技术数据,支撑混养饲料的配制与投喂技术。

鱼虾混养条件的饲料配方编制技术、饲料制造技术、饲料投喂技术等都需要进行实际现场的研究。鱼虾混合模式下,虾的成活率提高了,养殖后期使用鱼类饲料养殖获得的商品虾,其饲料成本很低,因此,以养殖池塘为单位获得的养殖效益要显著高于鱼类混养的结果,鱼虾混养在全国、尤其沿海地区将得到快速的、大量的发展。饲料企业应该做好相应的技术准备、生产准备、销售市场开拓的准备等,迎接一个新的饲料市场发展机遇的来临。

鱼虾混养饲料除了在配方技术上需要发展外,在饲料制造技术上也需要改进和发展,提高饲料原料的粉碎效果和效率,饲料颗粒满足虾类抱食的需要等。

3.2 水产饲料安全质量对养殖水产动物健康的影响是近期研究的关键点

水产动物饲料质量与水产养殖动物生长的关系中,饲料质量与养殖动物健康的关系是重要的链接节点,值得系统、深入的研究,发展维护养殖动物健康的安全饲料是饲料产业保障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3.2.1 饲料质量是影响养殖动物健康的关键性因素

在养殖条件下,饲料是养殖水产动物主要的物质和能量来源,在满足其生长营养需要的同时,饲料中不安全物质如油脂氧化产物、蛋白质腐败产物、霉菌毒素、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等也同时进入消化系统,对养殖动物的肠道健康、肝胰脏健康、动物生理功能等也会造成一定的损伤作用。因此,饲料质量与养殖水产动物健康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有很多基础性问题需要研究。

在养殖过程中,水产动物的抗病、防病主要还是依赖动物自身的生理作用和自身的免疫防御系统的作用。如果养殖动物具有良好的生理健康条件,可以防御一般性的疾病的感染,或感染后也容易治愈。也只有在健康条件下,养殖动物才能获得良好的生长效果和饲料转化效率。但是,如果饲料安全质量有问题,就可能导致动物肠道、肝胰脏等器官组织损伤,引发多器官结构性和功能性损伤,导致动物生理功能受到影响。这样就增加了被病原生物感染的机会,被感染后治愈的难度也加大。同时,也会出现一些非病原生物性疾病,如体色显著性变化、脂肪肝等。

目前,水产动物疫情如鲫鱼的鳃出血已经成为影响养殖成败、养殖效益的主要因素。饲料引起的动物器质性损伤、功能性损伤与动物疫病的发生,到底谁是原发性因素值得研究的。我们可以推测的是,如果饲料安全质量很好,通过饲料途径能够保障养殖动物具有良好的生理健康,养殖动物具有完整的自身免疫防御结构系统和良好的免疫防御能力,可以减少养殖动物疫病发生的几率。

因此,饲料安全质量、营养质量是保障养殖动物生理健康的关键性因素。

3.2.2 建立水产动物健康模型,实施水产动物系统体检,提升服务的技术水平

饲料安全质量与养殖水产动物健康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而在实际生产中,如何评价养殖动物的健康状态则是一项系统工程。

客观、科学、系统地评价养殖动物的健康,可以了解和掌握养殖动物的生理健康状态,对于评价饲料的安全质量、保障养殖生产的成功率、保障养殖效益、制定合理的饲料选择、饲料投喂技术、水质控制技术、疾病预防技术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是,我们目前还不能对养殖的水产动物进行健康评价。

对养殖水产动物健康进行评价,或者说对养殖鱼类进行“体检”,首先需要有检测与评价的指标体系,即要检测什么指标、这些指标与动物的什么生理机能相互关联,关联度有多大;其次就是指标值在什么范围内是健康、合理的,超过这个范围就意味着动物相应的生理机能处于不健康状态。这需要建立养殖水产动物健康模型。如何建立养殖水产动物的健康模型(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和合理的指标值)目前还需要有大量的研究性工作要做。我们通过对养殖鱼类体表检查指标、血清检测指标、肝胰脏功能指标和肠道通透性指标等,初步建立了草鱼、鲫鱼、团头鲂等养殖鱼类的健康模型,但尚不完善,还有系列的工作要做。

对于饲料企业而言,掌握养殖水产动物健康模型,可以对养殖动物进行较为系统的、科学的、数据化的健康评价,这对于我们掌握饲料安全质量、了解养殖动物健康状态,并提前采取一系列对策和技术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应该作为提升饲料企业技术服务的主要内容。现阶段,我们的技术服务主要就是指导放养模式、检查鱼病、检测水质和饲料使用情况,以后可以增加鱼体健康检查的基本程序和内容,例如按照健康检查程序,对养殖水产动物的体表感官鉴定、内脏器官的感官鉴定、血清指标的定量分析(可以送医院、利用医院的生化分析仪测定)、肝胰脏结构(快速切片)与功能检查、肠道结构(快速切片)与功能检查等定性与定量的指标检查,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检查程序、检测指标和指标值,如果发现养殖动物生理健康有异常,及时通过饲料途径或通过养殖技术途径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技术措施。

3.2.3 以饲料安全质量保障养殖动物健康

饲料营养质量、安全质量是影响养殖水产动物健康的主要因素。要保障饲料的安全质量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①饲料产品要有合理的市场价格定位。饲料营养质量和安全质量的保障需要通过优质、安全的饲料原料来实现,这是需要付出成本的代价。因此,保持饲料产品具有合理的市场价格是前提条件。我们的市场产品竞争惯用的对策是价格竞争,而一味的价格竞争导致饲料成本难以达到保障营养质量、安全质量的基本要求,最终导致饲料质量不稳定、养殖市场不稳定,饲料企业的市场份额也逐渐下降。这是非良性的市场竞争对策。江苏区域的水产饲料的市场价格相对稳定,显示出相对较好的产业发展态势。

②保障饲料原料的安全质量是基础。首先,日常性地增加原料安全检查指标,并作为原料采购、收货的硬性指标。在饲料原料采购、评价时,在原有的水分、营养指标检测与评价的基础上,要日常性地、有针对性地增加饲料原料安全质量的评价指标,并进行评价,作为原料采购、收货的硬性条件。例如对于谷物类原料,要增加霉菌毒素检查指标;对于油脂原料如鱼油、豆油等,以及含油高的原料如米糠、肉粉、鱼粉等,要增加油脂氧化鉴定指标,如酸价、过氧化值、丙二醛含量等,以及蛋白质腐败鉴定指标如组胺、挥发性盐基氮等。其次,认真做好原料的掺假鉴别。随着茶籽油产销量的增加,茶籽粕的数量也很大;随着生物柴油的开发和产销量的增加,小桐子(麻疯树种子)粕的数量显著增加。而茶籽粕可引起鱼类出血,小桐子粕对动物是有毒的。这类饼、粕如掺假到棉籽粕、菜籽粕中,会导致饲料出现不明原因的安全质量问题。因此,只有加强对饲料原料的掺假鉴别才是有效的应对办法。对于动物蛋白质原料中加入非蛋白氮、保鲜剂等也要进行鉴别。第三,合理选择安全的饲料原料。一些饲料原料、尤其是一些非常规的饲料原料,通常都有一定的不安全因素存在。例如蚕蛹可能含有油脂氧化产物、农药等,鱿鱼膏、乌贼膏等可能是利用鱼粉加工副产物鱼溶浆混合而成,除了进行重金属含量检查外,要对组胺、挥发性盐基氮、丙二醛等进行检查和评价。抗生素的药渣含有有毒物质,不能作为饲料原料。

对于以前没有使用过的饲料原料,在使用之前一定要进行安全性评估,同时,在第一次使用时要保证用量小于约3%,之后在没有安全质量问题的情况下才逐渐加大使用量。

3.3 适应饲料投喂方式,发展后熟化硬颗粒饲料

前面我们分析了硬颗粒饲料、膨化饲料、真空喷涂油脂膨化饲料的市场前景,这里还要强调为了适应养殖技术的要求,饲料加工技术要做适当的调整。

在江苏、浙江水产养殖中,泥鳅、中华绒螯蟹、淡水虾还在使用人工投喂饲料的方式,泥鳅养殖使用人工投喂饲料完全是人为习惯的问题,很不合理;而虾、蟹采用人工投喂饲料是满足其抱食摄食习性的要求,有其必要性。

对于人工投喂饲料,要求饲料颗粒在水中的耐水时间在30 min以上,一般的硬颗粒饲料耐水时间不够,饲料在水中溶散浪费非常严重。对于硬颗粒饲料,如果为了满足耐水时间的要求,可利用增加饲料的黏接性、增加环模压缩比、增加调质时间等常规方法,但可能会导致颗粒硬度增加、比重增加,影响摄食,即使饲料进入消化道也难以消化。在泥鳅养殖中出现泥鳅“梗死”的情况。而使用膨化饲料可以满足耐水时间的要求,但加工成本显著增加,导致养殖成本增加(饲料养殖效率并没有增加)。

那么,养殖生产中需要什么样的硬颗粒饲料?水产动物消化道短,没有真正的牙齿,多数没有胃,即使有胃的也是存储食物而不能磨碎食物。因此,水产动物的消化系统基本不具备磨碎食物的能力,摄食的颗粒状饲料也是从颗粒的表面逐渐将食物消化,直到整个颗粒消化完毕。因此,生产的颗粒饲料如果黏接的过于牢固、颗粒过硬,饲料颗粒进入消化道后不能有效地分散,消化作用只能从颗粒表面逐渐向内部消耗,消化速度慢、时间长。硬的颗粒影响消化道的运动、更影响消化的效率。

理想的硬颗粒饲料应该是:表面具有很好的黏接性能以延长颗粒在水中溶散、溶失的时间,当颗粒被摄食进入消化道后,颗粒表面的黏接层被溶解,颗粒内部的饲料在消化道内形成“崩解”效应,饲料微粒很快分散在消化道内。而这样的饲料就是后熟化的硬颗粒饲料。饲料在制粒后能够有30 min左右、70~80℃的稳定时间,依赖制粒颗粒水分和温度,使颗粒的表面淀粉进一步糊化,在冷却后就在颗粒表面形成一层糊化层,其黏接性能很好,满足颗粒饲料在水中的耐水时间,而又不影响颗粒进入消化道后的消化、吸收。

按照上述原理生产泥鳅饲料取得很好的效果。目前的泥鳅饲料养殖效果不好,不是营养上的问题,而是由于养殖技术相对原始,采用人工投料(颗粒饲料的形态是否适应人工投喂这种方式)。泥鳅养殖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要养殖户接受新的养殖技术条件,需要时间、也有一定的难度。作为饲料企业,唯有首先调整我们自己的技术对策。其实就是利用虾、蟹饲料生产工艺技术要求来生产泥鳅等人工投喂的饲料。

3.4 研究饲料投喂技术,引导养殖技术的发展

饲料要取得好的养殖效果,饲料投喂技术很重要,而目前我们的饲料投喂技术还有待提高。

3.4.1 饲料投喂方式

最早采用的是人工投喂方法,后来被饲料投喂机的机器投喂方式所取代,但是,在一些养殖种类上依然采用人工投喂饲料,如泥鳅、虾、蟹养殖。

①浮性膨化饲料宜采用投饲机投喂。一般以为浮性饲料可以在水中保持很长时间,甚至24 h颗粒也不会溶散,所以就采用直接将膨化浮性饲料倒入池塘中的方法。其实浮性膨化饲料在水中虽然颗粒不会很快分散掉,但是其中的水溶性成分会溶失在水中,在高温季节如夏季,水温达到30℃以上,饲料中蛋白质、油脂、淀粉等很容易变质,即使颗粒没有分散,但有效营养物质也会溶失或变质。很好的饲料因为没有合理的投喂方法而导致养殖效果很差。因此,即使是浮性膨化饲料,也应该采用投饲机进行投喂。

②电动风力投喂方式值得重视。在实际养殖生产中出现一种依赖电动风力输送和投喂饲料的方式,与投饲机投喂饲料的方式比较是一种进步。

电动风力投喂系统的基本组成:一个很长的风力和饲料通过管道、一个风力鼓风机、一个饲料斗;风管的一端设置于池塘中央,成为饲料出口,另一端连接于饲料斗,用于输入饲料。基本工作原理是依赖电动风机提供正压风力,将来源于饲料斗中的饲料通过管道将饲料从饲料房输送到池塘中央,依赖风力动力将饲料分散在一定范围内的池塘水体中,完成饲料的投喂工作。

该方式具有诸多优点。饲料投料口位于池塘中央,改变了以前将投饲机设置于池塘边上的弊端,鱼群可以在水较深的池塘中央摄食;饲料分散的面积更大;避免了饲料中的粉料、碎粒料被自然风吹到池塘埂或岸上浪费,可以分散在池塘中,被小鱼或鲢鳙鱼摄食到;饲料的输入端在饲料房里,人和饲料都可以避免被日晒雨淋,也减少了饲料搬运的人力消耗。

该种饲料投喂方式没有改变对饲料颗粒质量的要求,对饲料投喂效果和效率、人力资源的节约等起到很好的作用。饲料可以取得更好的养殖效果,饲料企业技术服务队伍应该加大该种饲料投喂方式的推广和应用,并为下一代饲料包装、运输和投喂方式的发展奠定基础。

③散装饲料及其投喂方式值得研究和推广应用。我们现有的袋装饲料在包装成本上值得改进。一个包装袋接近3元∕个,1吨硬颗粒饲料需要25个包装袋就是70多元,主要是这些包装袋都是一次性使用,浪费很大,对环境的压力也很大。同时,在饲料装包、堆码过程也需要较多的人力资源。饲料企业在生产、包装、运输等环节如何降低成本是值得研究的。

国外一般使用浮性膨化饲料,且饲料原料、成品饲料基本都是散装的,省去原料包装过程、成品包装过程及其包装费用,原料和成品饲料均采用饲料料仓存储;饲料的运输也是以类似于散装水泥车一样的散装饲料运输车。在养殖场也是以立式料仓临时存储,饲料投喂使用皮卡车以鼓风正压力的方式将饲料吹到池塘中完成饲料的投喂。这样的方式,从原料到成品饲料送入养殖动物口中,不需要包装袋,人也不接触到饲料,完全是机械完成整个工作。在人力资源日益紧张、人力成本逐渐增高的情况下,这种饲料的生产、运输和投喂方式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目前在国内,饲料企业与大型养殖场直接对接,散装饲料以配送的方式运输到养殖场,已经出现类似于国外水产饲料企业的散装饲料生产、运输方式。如果再结合上述“电动风力饲料投喂方式”则可以实现水产饲料的散装化。这种方式可以在大型的养殖场与饲料厂进行直接的对接,在饲料销售上也可以逐步实现饲料的直销模式。可以设想一下:在大型养殖场建设立式饲料筒仓,饲料筒仓与电动风力饲料投喂系统对接,直接将来源于筒仓的饲料投喂到养殖池塘中(见图1)。

3.4.2 “饲料套餐”投喂方式值得推广

不同养殖动物混养已经成为水产养殖发展的一个主流方向,而相应的饲料技术也要与之配套。

对于饲料技术,需要研究“混养”的配方技术和相应的生产制造技术,以满足在同一个养殖池塘中不同养殖种类的营养需要。但是,完全依赖配方技术难以满足不同养殖动物对饲料营养的需要,就需要研究饲料在投喂环节的组合方案,这就是所谓的“饲料套餐”。即在一个池塘中需要将2种或2种以上的饲料同时进行投喂,以满足不同种类、或同种类不同个体大小鱼类摄食、营养的需要。

例如,在鲫鱼、团头鲂、草鱼等摄食鱼类混养模式下,鲫鱼、团头鲂需要的营养水平较高,而草鱼则低一些,且对于个体较大的草鱼(500 g∕尾以上)饲料中需要一定量的粗纤维。这时就可以将适合于鲫鱼、团头鲂的一种饲料和适用于草鱼的一种饲料配合使用。

在鱼虾混养条件下,都是采用饲料机投喂饲料。在虾苗阶段需要投喂虾类饲料,等虾达到一定规格后就可以使用混养鱼饲料。同一个池塘中使用鱼料和虾料两种饲料。

饲料套餐的组合方案需要饲料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合理的组合,而在饲料投喂环节则需要技术服务人员指导养殖户完成饲料的组合投喂。饲料组合投喂的方案可以考虑:2种饲料在同一时间、分地点分开投喂,只是开机时间有先后差异:一般是先投喂养殖数量大、或个体大的养殖动物的饲料,之后再开机投喂另外一种饲料。不同混养条件下的饲料组合投喂方式有差异,这需要更多的研究。

3.4.3 饲料投喂与水质条件值得研究

图1 散装饲料生产、运输和投喂系统(饲料厂与养殖场饲料配送,或养殖场自配饲料可采用)

现有的研究结果显示,在饲料投喂过程中,在摄食饲料的区域水体中溶解氧要显著低于其他水域,而过低的溶解氧会影响到水产动物的摄食效果和饲料的养殖效果。不同条件下,摄食区域溶解氧差异有多大、对摄食的影响有多大?采取什么方案来解决摄食区域溶解氧不足的问题?这些都还需要试验研究,并且是值得进行研究的问题。

现在养殖池塘都在使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和池塘底泥,这是近些年来在水质控制技术上的技术进步。而这种水质调控与饲料投喂技术如何进行协调和组合还是值得研究的。尤其是一些好氧量大的微生物制剂,在使用后水体中溶解要降低,那么在使用微生物制剂后什么时间投喂饲料才是合适的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投入人力、物力进行研究。

猜你喜欢

水产饲料颗粒饲料饲料原料
青贮玉米颗粒饲料用于草鱼饲养的初步探究
南极磷虾粉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出货火爆是行业复苏还是假象?水产饲料、动保企业如何在“危”中寻“机”?
天然叶黄素在水产饲料中的研究与应用
一击止“痛”!450余水产人聚焦第九届中山大学水产饲料技术创新大会,教你从百亿到百年
野生动物颗粒饲料的生产工艺与配方
利用颗粒饲料养鱼好处多
春蚕1~2龄颗粒饲料育试验初报
常用谷物饲料原料营养成分
广东饲料原料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