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冲突言语行为中的误解现象

2014-01-21潇,

关键词:言语语境冲突

王 潇, 董 艳

(太原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解读冲突言语行为中的误解现象

王 潇, 董 艳

(太原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误解是常发生在冲突言语行为中的一个现象,误解和冲突的关系是一种因果关系,由误解引起的冲突是语用学的研究课题。这一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误解冲突的成因,从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从冲突言语的产生根源、误解的发生机制、冲突言语行为中的误解潜在性三个方面出发,探究了冲突言语行为与误解的关系,并运用顺应论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冲突言语行为的产生是交际双方没有顺应彼此的语境而导致的,这也是误解潜在性的根源所在。

解误;冲突;顺应

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格赖斯提出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 简称CP) 认为,在人们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似乎在有意无意地遵循着某一原则,以求有效地配合从而使交际任务顺利完成。但是在现实的言语交际行为当中, 完美地遵循合作原则是很难实现的。 语言选择的范围是变动不定的(变异性,variability),选择的过程又是不确定的、需要不断协商的(协商性,negotiability),因此交际双方对话语的选择是顺应语境的动态过程[1]。言语行为的这些特性决定了交际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当说话者和听话者各自持有对立的观点时, 必然在言语上发生冲突。言语冲突是指说话人和听话人立场观点上的不一致通过言语表现出来的一种交际行为。

“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提出说话要避免晦涩(Avoid obscurity)、避免歧义 (Avoid ambiguity),不遵循这一准则,误解便会产生。误解是听话人对说话人言语意图理解不够导致认知语境重构出现偏差,进而导致其对说话人的话语理解偏离说话人意图表达的意义,且听话人在得到说话人的反应前意识不到他的理解有偏差[2]。

一、冲突言语的产生根源

冲突包含2个必要因素:1.被双方感知 2.存在意见的对立或不一致,并带有某种相互作用。以上因素决定了冲突过程的出发点[3]。交际过程中语言的选择是顺应交际语境的动态过程, 在冲突言语行为中交际双方在对彼此的顺应性中产生障碍, 导致交际过程不顺畅, 也必然给冲突创造了条件。

(一)物理语境根源

物理语境包括言语交际的时间和空间。Verschueren认为,时间指示语和空间指示语是在语言选择中研究中最多,最明显的两个方法[1]。许多时候交际者所处的时间和空间对言语选择及意义具有决定作用,违反交际时间或空间的言语行为必然导致冲突的产生。在语言的使用中时间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三种时间指示(temporal references)包含其中:事件发生的时间、说话时间以及所指时间(event time, time of utterance and reference time),对其中任何一项的不遵守都会导致冲突。同样空间指示包含交际者的空间和所指空间(reference space),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是对所有要素的顺应。

(二)社会语境根源

Verschueren认为社会语境因素与语言的选择是相互顺应的,社会语境不仅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的社会关系因素,还包括交际中涉及到的任何第三方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交际主体的性别、年龄、价值观、受教育程度、社会关系、文化背景等等,语言的使用权及表现形式都由以上诸多因素决定。

(三)心理语境根源

在语言的使用中,人类心理的认知和情感因素影响语言的选择。一方面,说话人的个性、情感、意愿、动机等等这些因素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参与到语言选择当中,另一方面,听话人的众多心理因素也会影响他对所听到的言语的解读。如果交际主体的心理世界没有达到相互顺应就会产生冲突。

二、误解的发生机制

误解是言语行为语用研究中的一个常见课题,它在言语交际中的频繁发生使得我们不能对此视而不见,研究言语误解的发生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交际,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言语误解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当发话人所传达的信息和其包含的交际意图不能被听话人所理解甚至是曲解,误解即会产生[4]。本文主要从以下四方面来分析误解的成因。

(一)误解与性别

我们常说“男女有别”, 这种差别体现在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语言的使用方面也不例外[5]。性别差异使得男女这两类异性群体在语言的使用及会话模式上有很大的不同。社会语言学研究认为人类长期以来形成的共识是女性的语言语调温和,用辞礼貌,使用疑问句的频率远远高于男性,这与女性的从属社会地位是一致的。相对于女性而言,男性用语比较直接,在词语的使用上好用强势语、强化语,句法也不规整,这与男性的主导社会地位是一致的。在男女异性交往时,如果彼此缺乏对对方言语特点的认识,往往会不自觉地以自己的性别文化规则来理解、辨别和评价异性的言语行为,误解必然不可避免。因此要达到与异性言语交流的和谐,对对方言语特点的了解必不可少[6]。

(二)误解与文化背景

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交流者在言语会话当中产生误解的可能性是十分大的, 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误解是常见的研究课题。文化背景的不同不仅体现在民族与民族之间、国与国之间,也体现在教育成长环境差异等方面,以下作者一一举例说明。

在中国,当你对别人给予你的帮助表示感谢时常用以下言语:“太感谢了,耽误了您这么长时间”,在跨文化交际当中,如果我们把它直译出来对他人表示感谢“Thank you for wasting so much time to help me”,这会让以英语为母语的听话者产生误解“帮助你是做了一件无意义的事情,没有得到你的认可”。再举另外一个例子:本文作者的一位美国朋友对作者讲述了他的个人经历,在美国他经常去唐人街购物,唐人街的中国老板经常会问顾客:“What do you want?”起初这位美国朋友很是费解,后来才知道“What do you want?”是汉语中销售人员询问顾客“你想要点什么?”的英文直译,正确的英文表达应该是“What can I do for you?”而“What do you want? ”是一种带有挑衅性质的言语,类似于争吵打架时汉语表达“你想干什么?”此外,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也会导致言语交际中的误解,文化程度高的人可能对一些俗语的使用产生误解,同样文化程度相对低的人也会对一些正式官方的词语的使用产生误解。

(三)误解与时代变迁

人们常说“语言是时代的产物”,这说明语言的变异是时代变迁的产物,语言也要与时俱进。二十一世纪是互联网的时代,网络词汇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出,如“屌丝”“吃货”“雷人”等等,缺乏对此类词汇的理解可导致误解。有些词汇随着时代的发展意义已经发生了改变,以前是褒义词,现在可能含有贬义,以前的贬义词现在也可能含有了褒义[7]。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喜欢称呼对方为“同志”,随着时代的变迁,“同志”现在含有了贬义(同性恋),使用不当会产生误解。又如“性感”一词以前人们很少使用,它的使用不仅会使被使用者感到尴尬羞涩,同时也会使他人对使用者产生不良印象,而现在“性感”是对有魅力的女子最好的赞美。

三、冲突言语行为中的误解潜在性

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言语行为可以分为说话行为、施事行为、取效行为,我们应该这样理解误解产生的冲突:说话人的施事行为的意图是好的,但是取效行为是坏的,听话人并没有按照说话人的意愿来理解话语的含义。由此来看因误解而产生冲突的可能性很大,顺应论可以对此做很好的解释。

(一)语境顺应角度

顺应论认为在言语交际行为当中 ,交际者应做到对各种语境的顺应。冲突言语行为中,说话人和听话人持有相互对立的态度,二者之间的这种特殊关系决定了各自语言选择的特殊性,当误解出现在冲突言语行为中时即表明交流者对语境的顺应并没有达到一致[8]。Verschueren认为言语交际无疑是思维的交流。人类的精神世界涉及到认知和情感因素,例如交流者的个性、感情、信仰、意愿、动机等等,这些因素对于语言的选择都有一定的影响,以下举例说明:

小王和他的女朋友想要结婚,但他的妈妈把户口本藏起来不同意他们结婚,小王就把户口本偷了出来,他妈妈知道了此事非常生气,于是他的女朋友劝他向妈妈道歉:

女朋友:把户口本还回去吧。

小 王:回去干嘛?回去挨揍啊?

女朋友:你怎么能这么说?你不怕你妈气得病了?

小 王:不用你操心!

在以上例子中,小王和女朋友的精神世界没有达到顺应,导致小王误解了女朋友的意图从而发生言语冲突。在一些情况下,某些语言的选择还可能使误解升级导致更大的冲突。语境的顺应除了以上例子中的精神世界的顺应,还有社会背景等的顺应,总的来说,冲突言语行为中的误解是不顺应的结果。

(二)语言结构顺应角度

Verschueren认为语言的使用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连续的语言选择过程,这种选择是出于语言内部(结构)或语言之外的原因,包括语言形式的各个层面:语音、词法、句法、词汇、语义等等[1]。选择的过程包括三个步骤:(1)语言、语码、语言形式的选择。这是选择的第一步,在这一过程中,语言的使用者不仅要考虑他的语言能力,还要考虑语言的社会规约性;(2)句法的选择。句法就是指如何组织语言的各个元素;(3)发话的选择。最后说话者选择如何做出言语行为,如何使得说出的话赋有逻辑性连贯性。

在冲突性言语行为中,本身说话者的话语意图与听话者的释义就相互冲突,当误解发生时这种冲突就会升级。研究表明,误解者喜欢用问句来确认、讽刺或夸大他所听到的话语,如上文例子中小王说的“回去干嘛?回去挨揍啊?”这是误解的开端,随着交流的继续,被误解者也可以选择不同的语言结构来消除误解,化解冲突。小王的女朋友采用反问句来消除误解。

(三)言语行为的动态性顺应角度

上文中我们研究的语境顺应和语言结构的顺应是顺应性的内容,这些内容必须处在具体的顺应过程中, 因为动态的过程才有意义。为了顺应言语交际中的各种不同的交际情境,交际者必须不断地进行言语的选择,而这些选择又会产生新的交际情境进而要求交际者做出新的顺应。

在冲突性言语交际中,互动的谈话过程不是遵循常规的交际模式,不具备连贯性,一个话轮未结束就可能插入了另一个话轮,是一种插入性的谈话模式,误解的发生会使得这种模式愈发明显[9]。含有误解的冲突性言语交际充分体现了言语交际的动态性,交际者要不断地顺应新的语境,做出言语选择[10]。以下举例说明:

A:你怎么回事?是不是心里有什么不痛快?领导又批评你了?

B:没有。

A:那是你们办公室谁又提拔了没你分儿?

B:你怎么这么烦呀?你想看演出你就去,非拉上我干吗?

A:准是,你们同年的都有当处长的,你连个科长还没混上。

B:你少拿你那套庸俗观点来想我。

四、结语

本文从言语冲突的产生根源、误解的发生机制、冲突言语行为中的误解潜在性三个方面探究了冲突言语行为与误解的关系。误解与冲突是言语交际中不可避免的,其成因复杂多变,交际者应充分认识到此类现象的发生原因才能更好地避免因误解而产生冲突,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1] 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 吴亚欣. 言语误解的潜在性:哲学思考[J].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2, 29(6): 17-21.

[3] 武洪明, 许湘岳. 职业沟通教程[M]. 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

[4] 伍学亮. 误解的社会语言学探析[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1, (5):63-64.

[5] 白解红. 性别语言文化与语用研究[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6] 王 健. 言语误解成因初探[J]. 科技信息, 2009,(29): 207.

[7] 冉永平 杨 巍. 人际冲突中有意冒犯性话语的语用分析[J]. 外国语, 2011, 34(3): 49-55.

[8] 李洪坤. 礼貌原则的文化局限性与外语教学——以《红楼梦》对话片段为例[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6(5): 109-111.

[9] 于国栋. 会话分析[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10] 刘志茹. 言语交际中误解现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1.

A Survey of Misunderstandings in Conf l ictual Speech Acts

WANG Xiao, DONG Yan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iyuan 030024, Shangxi, China)

Misunderstanding always happens in conf l ictual speech acts, and conf l ict resulted from misunderstandings is the subject of pragmatics. This research can help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causes of the phenomenon, thus forming the harmoniou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his is a surve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flict speech acts and misunderstanding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roots of conf i lictual speech, mechanism of misunderstanding, and potentiality of misunderstandings in conf l ictual speech acts. The theoretical basis is the Adaptation Theory. The failure of the adaptation to contextual factors is the potential root of the two.

misunderstanding; conf l ict; adaptation

H030

A

1673-9272(2014)02-0126-03

2013-11-18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学科亲缘与个体定位”(编号:13YJC740016)。

王 潇(1984-),女,山东文登人,太原科技大学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

[本文编校:罗 列]

猜你喜欢

言语语境冲突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跟踪导练(三)2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