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瓶颈及对策
2014-01-21张美莉
张美莉
(中州大学图书馆,郑州450044)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集团,无论是数量与规模,还是类型与层次,都取得了全面、快速的发展。然而,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集团在具体的实践运行中,都不同程度地经历了一些曲折,遇到了一些困惑和难题。如何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集团的人才支撑作用,建立校企合作的新平台,更好地促进高职教育快速、健康发展,是当前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郑州高等职业教育集团的概况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河南省职业教育攻坚动员大会”的精神,充分调动、整合和利用社会有效的资源,大力支持和发展职业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河南省教育厅、郑州市政府的指导下,2010年10月,由中州大学牵头,联合郑州市12所高职高专院校、10家企业及9个相关市属局委等31家单位,组建了郑州市第一家专业化的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即郑州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它是以政府为主导、骨干院校为引领、校企自愿参与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目的是各成员单位协作开发、互惠互助、资源共享。它的内部各成员单位之间,实行独立经济核算,各自法人地位不变,原有的行政隶属关系、人事关系和管理体制不变。
郑州高等职业教育集团经过近四年来的有效运作,其工作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了较大成效,产学研合作有序推进,交流协作机制不断完善,各项专题活动有序开展。具体来说,院校之间的联合招生,扩大了教学规模;院校之间的合作,有利于资源共享,缓解基础条件的不足;校企之间的合作,特别是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立,促进了顶岗实习和教师的实践;多元化投入,拓展了筹措经费渠道;优势互补,实现了双方的利益共赢等等。
二、郑州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当前发展遇到的瓶颈
1.松散型组织导致职业教育集团管理上的瓶颈
在郑州高等职业教育集团组建的过程中,牵头组建方单位中州大学与集团成员方各单位之间以契约为纽带,签订了联合协议,从而形成了成员间的契约关系。这种松散型的组织形式,在表现出极大活力的同时,也隐藏着一定的危机。从法理层面上讲,集团成员单位进出集团较宽松自由,成员单位之间的契约关系缺乏可依托的现行政策和法规,也没有实质性的约束和捆绑。反过来看,因为集团对成员的约束力较小,成员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十分有限,可能会导致集团发展的能力较弱,从而造成集团管理难度较大。在资源整合方面,集团的“软肋”表现在:学校的教育资源与企业的岗位就业资源、实训资源之间,相对较难全面、有计划地实现。由于集团成员之间过于松散的关系,集团的生存和健康发展受到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制约,进而导致集团的长远规划和目标更难实现。
2.行业、企业参与程度和支持力度不够,导致职业教育集团运行上的瓶颈
行业、企业参与和支持职业教育集团的程度与力度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郑州高等职业教育集团规模的扩大、结构的优化、质量的提升和模式的转变。然而,在郑州高等职业教育集团近四年来实际的运行过程中,行业、企业参与程度和支持力度并没有集团刚成立时预期的高涨。
对企业来说,加入职业教育集团并不能马上看到明显的经济效益,而企业的主要目标是以盈利为目的,一切付出和投入都必须计入成本,所以企业对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且收益并不能立竿见影的事情就要慎重考虑。有的企业认为,集团各成员之间的权责不平衡,企业的责任多、权利少,付出多、回报少。因此,虽然企业也风风光光地成为了职业教育集团的成员,但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企业仍没有显示出明显的主动性。从合作的层次来看,目前校企合作并没有上升到新项目研发等深层次的水准上,大部分仍停留在人力资源利用的层面上。所以,一些企业认为,他们所需要的各种类型的人力资源并不一定非要借助职业教育集团这个平台,完全可以从社会上的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直接补充;还有一些企业认为,他们即使有与职业院校合作的需要,但可以不必加入集团,两者的合作同样可以实现,而不必先给自己加上“枷锁”,受职业教育集团的约束。此外,近些年来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各种类型、规模、层次的职业教育集团纷纷挂牌组建,一些企业同时受到邀请,参与多个职业教育集团,导致企业应接不暇,出现了合作倦怠。
3.对职业教育集团办学的业务范围认识不明确,急功近利倾向明显
从郑州高等职业教育集团近四年的实践运作来看,集团内部的校企合作还是仅仅停留在招生、招工和资金合作的层面,而没有更深层次的发展。
从职业院校方面来说,只是看到了企业为本校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场所和岗位的优势,而缺乏主动提高院校自身竞争力的意识,如主动联合企业开发全新的职教课程,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企业培养优秀的岗位人才等。经过近四年来的运行,在郑州高等职业教育集团中,相当一部分职业院校还没有与集团内的企业构成对应的供求关系,制订出切合实际的教育目标,虽然郑州高等职业教育集团中的各种校企合作形式不断出现,但从本质上来看,职业院校在选择培养模式、保障学生就业等诸方面都处于被动的地位。从企业方面来说,企业则真切地盼望集团成员的职业院校能为企业提供量身定做的、合格的、优秀的学生人才,促进企业高效、快速发展。但同样,企业也缺乏职教课程开发的主体意识,在参与职教课程开发方面,积极性、主动性较差。鉴于以上两个方面的认识局限性,导致集团内部的校企合作效果不够理想,缺乏深度与广度,呈现出急功近利的倾向。
4.合作深度有待延伸和加强,需要建立共享型资源库
和其他职业教育集团类似,郑州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参与的成员类型多样,也属于跨地区、跨领域、跨行业、多层次的松散型社会组织。其成员参与集团的动机各不相同,如有些成员参与集团,认为是对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公益性帮助,把与集团的合作当作一种社会责任;有些成员参与集团,目的是建立自身贮备、开发、利用的人力资源库,以备其急需时采用。由于集团各成员之间对参与集团有着不同的目的和理念,导致集团成员参与集团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动力和投入的程度存在显著的差异和不同。因此,职业教育集团各成员之间需要加强深度的沟通与合作,在院校、校企之间建立共享型的资源库,以达到各集团成员单位之间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深度合作与融合。
三、突破郑州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瓶颈的对策
如何促进郑州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健康、有序地发展,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加大政策层面的支持与指导
郑州高等职业教育集团的成立与运行,尽管是一种市场化行为,但其仍归郑州市政府领导,政府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郑州市政府应高度重视集团化办学,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职能,推动其健康可持续发展。第一,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过程中,制定配套政策,为其突破发展中遇到的瓶颈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保障各利益相关方的合理利益能得到有效满足。第二,发挥政府主导功能,加大对职业教育集团的财政投入,突出政府优势。如在项目安排等方面为郑州高等职业教育集团的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和保障条件;在集团建设实训基地上,提供较大力度的财政支持,以搭建平台、提供信息、政策扶持等方式,推动产、学、研一体化进程。从而引导郑州高等职业教育集团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搞活体制,又好又快地发展。
2.拓展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
就目前郑州高等职业教育集团运行的情况来看,虽然按照集团成立时的章程也定期召开理事会议,但目前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难以深入进行。学校和企业双方没有设置相应的专业委员会和协调机制,也没有对教学计划、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实训实习、人才标准等具体事项进行详细的探讨,仅仅就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专业设置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初步协商。为了拓展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建立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合作企业的人才需求协调机制,带动合作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参与职教人才的培养。例如,为了拓展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可以让合作企业参与到确定人才培养的规格、教学课程的开发、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园文化与职业文化的建设、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交流、应用技术的研究等工作中来。有了这样明确的共识,双方的合作程度才会更深入,合作的平台才会更广阔。另一方面,建立校企合作动态机制,克服校企合作在一定时间内呈现静态化的弊端。众所周知,企业是随着市场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而校企合作也应不断更新血液,合作平台也应随之变化。同时,对校企合作的层次性也应该予以观注,突破区域限制,开阔视野,积极寻求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实现校企双赢。
3.加大培育“双师型”队伍的力度
郑州高等职业教育集团通过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在“双师型”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的说来,目前仍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对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一定的实践能力的“双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建立完善的“双师型”队伍建设机制成为当务之急。特别是在当前专业设置逐步科学化、合理化、多元化的进程中,“双师型”队伍建设也需要不断地跟进和提高。笔者认为,应该结合专业设置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对青年教师的业务知识和能力的培训,提供更多的培训途径和时间。(2)多渠道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如在相关的行业、企业中,对具有“双师型”潜质的人才,突破人事制度,大力引入,作为职业院校的兼职教师。(3)采取各种激励机制,激发教师争做“双师型”教师的意识。如实行技能工资、奖励工资,增加“双师型”教师晋升、进修的机会等。(4)把“双师型”队伍建设作为职业院校的常态化人事制度,持之以恒,有计划、有目标、有结果,不可昙花一现。
郑州高等职业教育集团虽然在发展中遇到了瓶颈,但总体来说,其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在完善中不断发展,有效地发挥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科技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促进郑州高等职业教育集团的健康运行和发展,既能充分发挥群体优势、组合优势,又能提升职业教育的综合能力,对当今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胡颖蔓.当前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瓶颈的分析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9(8).
[2]胡重庆.职教集团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3).
[3]朱定贵.新时期高等职教集团建设的思考[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