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司法发展的新诠释
——谢冬慧《中国刑事审判制度的近代嬗变:基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考察》读后
2014-01-21方乐
方 乐
(南京师范大学 法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近代中国司法发展的新诠释
——谢冬慧《中国刑事审判制度的近代嬗变:基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考察》读后
方 乐
(南京师范大学 法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近些年来,围绕着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有关民国时期法治问题的研究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这其中,不仅大量的司法档案被系统地整理出来,研究资料不断丰富;而且新的研究方法也不断被引入这一研究领域,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和新颖性的研究结论不断涌现。很显然,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对近代中国司法发展的认识,而且也客观有力地推动了当下中国理论法学研究的发展。
在这些研究成果中,由谢冬慧教授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中国刑事审判制度的近代嬗变:基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考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可谓最具代表性。该书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刑事审判活动放置在近代中国刑事司法发展以及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双重大场景-结构中予以系统考察,既看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刑事审判活动与清末民初的司法改革、民初时期的刑事法实践之间的紧密关联,也勾连起了国民政府时期的刑事审判活动与当下中国刑事司法发展之间的知识性关系。与此同时,在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刑事审判活动进行研究时,该书既关注刑事审判的制度设计与理论逻辑,也关注具体案件的刑事裁判文书,描述刑事审判活动的实践运行机理。这种既具宏观性又包含了微观性关注地研究视角,不仅有助于在历史与当下的视角中双重性的审视这场历史活动,而且也有助于在开放性的结构中建立起知识的实践机理与发展逻辑。最终,这也确保研究成果的创新性。
从整体上来说,该书的创新之处有四:
一是体系上的创新。该书从理论、制度与实践三个层面,整体性的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刑事审判活动予以系统化的研究,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对近代中国刑事司法的发展进行全面地理解和完整的阐释,而且也有助于我们透过刑事司法审判的实践来理解和把握近代中国的司法现代化进程。
二是内容上的创新。该书不仅围绕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刑事审判政策、刑事审判的法律依据、刑事审判的机构组织、刑事审判的主要制度、刑事审判的一般程序规范、刑事审判的特别程序规范、刑事审判的监督机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进而为我们全景性地展现了近代中国刑事审判的生动实践,而且也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刑事审判制度的历史经验进行了理性的归纳,从而有助于我们客观的把握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刑事审判制度的成就与不足。
三是方法上的创新。该书不仅坚持从大量的、原始性的司法裁判档案出发,来考究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刑事审判活动;而且也合理性的使用了当前有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刑事审判活动的研究成果。这既坚持了从历史场景与历史活动出发来研究历史问题的基本立场,尽可能少的避免以当下之理论来裁剪国民政府时期刑事审判活动所可能带来的弊端;也坚持以开放性的知识心态来处理历史的问题,进而使得有关国民政府时期刑事审判活动问题的研究,在当下也具有极为丰富的意义。
四是结论上的创新。该书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刑事审判活动,一方面将其特点归纳为“刑事审判立法活动频繁,可操作性较强”、“吸收西方刑事法制,兼顾中国的固有传统”、“刑事审判制度的特别立法,凸显国民政府统治的专制性”、“注重便利于民,保障被追诉人及第三人的权利”等内容,另一方面将其不足之处总结为“法律实施显露审判实践与审判理论的差距”、“审判的人力资源不充足,影响了审判质量”、“审判程序过于繁琐,严重影响审判效率”、“一度放弃刑事司法管辖权,伤害了民众的感情”、“司法腐败问题严重,败坏了国民政府的形象”等,力求从正面肯定与批判性的否定这两个角度同时出发来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刑事审判活动予以相对客观性的处理,这既是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也是知识创新应有的结果。
板凳一坐十年冷,梅花香自苦寒来。谢冬慧教授近些年来一直围绕着民国时期的法律问题展开了系统而扎实的研究,其博士学位论文《民事审判制度现代化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即是围绕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民事审判制度展开了系统性的研究,而其所主持的另一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纠纷解决与机制选择》(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则是围绕着民国时期民事纠纷解决机制展开了系统性的研究。谢冬慧教授在民国法制史研究领域所取得的这些研究成果,既具权威性,也具前沿性,因而在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这既体现了作为学者的谢冬慧教授在此研究领域中所付出的艰辛以及付出后的学术回报,也体现出作为知识人的谢冬慧教授的严谨性与坚韧性。“咬定青山不放松”,这无疑既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知识人应当有的一种学术态度,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法律人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知识产品所应有的学术品格。
2014-04-04
方 乐(1980- ),男 ,安徽黄山人,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法理学、西方法律思想史与法律社会学。
[本文编校:李浩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