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学分转移交换生模式及实施策略

2014-01-21刘文慧阳志清

关键词:学分教育资源国际化

刘文慧,阳志清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语言与教育技术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004)

高等教育学分转移交换生模式及实施策略

刘文慧,阳志清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语言与教育技术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004)

在我国教育方针政策指引下和全球化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中,开展国际交流是高等教育向高端化和国际化发展是必然趋势。学分转移交换生模式作为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中一种新兴的方式,有利于高等院校顺应教育全球化潮流、转变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和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在高等教育中推行学分转移交换生教育模式需要结合高等院校的办学实际,通过实施完善学分认证体系,构建支持交换生教学管理平台和国家监管制度不断完善等策略实现教育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学分转移;交换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 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 明确提出,要推进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建设“学分银行”,以此形成终身学习“立交桥”的枢纽。同时,《教育规划纲要》也大力支持中外高等院校间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1]《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为进一步打通各类教育种类和学校之间的隔阂、促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的交融和整合明确了思想,有利于我国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将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向纵深领域推进。

在全球化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开展国际化办学是现代大学面向世界发展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大学教育面向世界各民族和地区培养国际性优秀人才的一种教育理想。[2]关于如何在新形势下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转变高等教育办学理念,扩大对外交流,我们总结我国现有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经验教训,吸收欧美等国家先进的学分转换制度的优点,提出在高等教育中推进实施学分转移交换生模式是发展开放式办学,促进国内高等教育与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交融整合,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一、学分转移交换生模式及特征

学分转移交换生模式是指现有高校在读学生在读期间,以学分转移的方式将学分转移到国外合作院校,在国外合作院校完成学业后再将学分转回母校,最终获得中外大学双学位的跨境教育方式。

与其他中外合作培养方式不同,学分转移交换生模式主要有以下特征:(1)学生可以在中西两种不同氛围下的学习体验。学生首先在国内高校进行学习,完成从高中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过渡,之后到欧美等国的高等院校继续学习完成学业。这种方式不仅可以避免学习和生活巨大落差对学生造成的种种不适应,而且使可以在两个国家、不同社会文化下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挑战,开拓视野的同时提升跨文化交际水平和跨文化环境中学习与生活的能力;(2)跨境院校的学分可以相互转换。根据中外合作院校之间的协议,学生在国内获得的学分可以全部或部分地转换成国外院校的学分,反之亦然。这样不仅可以有效节约学生的学习时间和费用,也在充分利用国外优秀教学资源的同时避免了国内教育资源的浪费,达到中外院校和学生自身利益的有效结合;(3)学生同时获得中西两个院校的学位。通过中外合作院校之间的学分转移合作协议,国际交换生通过自身努力修满国内外两个高校的学分,从而实现在与其他学生等同的教育时间内同时获得中外两个院校的学位,提高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利用率;(4)减轻学生和家长经济负担。出国留学对大多数家庭来说是一笔长期的巨大开销,国外生活学习大都建立在家庭大量资金保障的基础上。而负债留学不仅为家庭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在目前国内外的就业环境并不乐观的情况下,也大大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而学分转移交换生模式实现了不出国门就可以接受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可以部分甚至完全解决出国留学带来的沉重经济负担。

二、实施学分转移交换生模式的意义

(一)顺应教育全球化潮流

学分转移交换留学生模式有利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这种模式的出现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带动世界各个领域国际化的纵深发展,教育作为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性动力之一,必须也必然随着经济发展的走向国际。以欧洲高等教育为例,博洛尼亚进程(Bologna Process)作为欧洲高等教育改革计划,其目标是整合欧盟的高教资源,打通教育体制,最终实现欧洲高等教育的一体化。根据博洛尼亚进程计划,欧洲29个签约国中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大学毕业生的毕业证书和成绩都会得到其他签约国的承认。近年来,从欧洲的博洛尼亚进程到美国的高等教育改革行动计划再到韩国的“学分银行”,这些项目的实施都反映出老牌高等教育强国在教育全球化方面的创新改革与发展。全球强化高等教育质量的新浪潮迫切要求我国加快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注重人才培养与时俱进,注重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多年扩招,高等院校目前的实际情况是生源趋于复杂化,优秀教育资源与快速增长的学生数量相比相对滞后,教育质量提高难度加大。例如,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包括高中毕业后的学生,还包括技术学校、中专、职专等院校的学生。[3]生源复杂化和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数量不足是制约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学分转移交换生模式引进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先进办学理念、成熟的监控管理经验,在缓解我国高等教育普及过程中出现的优质教育资源不足问题的同时,有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二)转变办学理念,开门办学

根据《教育纲要》精神,我国高校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引进学分互认制度,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推动合作交流办学的可持续发展。[1]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重要趋势,一所大学的开放程度如何深刻影响着院校的办学水平和发展空间。建设高水平大学要站在全球角度,把提高国际化水平作为高等院校质量建设的重要方面和新的增长点。教育部在中明确了我国留学生教育“扩大规模、优化结构、规范管理、保证质量”的工作方针,肯定了扩大规模这一首要目标,在需求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国内教育跨境的供给也需要相应增长。[4]

我国高校与国外院校的合作近些年来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引进的教育资源总体质量不高、办学主体地位不显著、办学专业重复和监管体制不健全等。种种原因使这些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全部解决,但是,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教育刻不容缓。高等院校要坚持立足国情、高端引领,积极借鉴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充分利用国外优质资源,扩展高校发展空间,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

目前我国大部分普通高校在教学和科研方面与欧美等教育强国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新的经济形势促使我国很多高等院校开设了我国社会发展急需紧缺专业,如旅游酒店管理、空间设计、动漫、汽车维修、医药卫生等。这些技术性较强的专业在国外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但在国内还有相当一部分专业尚处于起步阶段。高等院校应及时转变办学理念,积极吸收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和理念,选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紧缺的专业和课程,加大引进力度,开门办学。与国外优秀大学合作实施学分转移交换留学生项目,对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下一阶段跨越式发展有积极意义。

(三)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培养国际化学生

近些年来,欧美掀起了新一轮提高教育质量的浪潮,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成为各国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我国当前尚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高等教育虽然已经取得长足发展,但优质教育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经济飞速发展使国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质量及需求多元化程度越来越高,提高质量和内涵式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截至2010年,我国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亿人,每10万人中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由2000年的3611人上升到2010年的8930人。当前,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但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也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突显出来。此外,我国多年来教育投资所占GDP比例一直在3%左右徘徊,高等教育中的投入严重不足,加上我国区域之间及高校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导致部分区域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严重短缺。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学分转移交换生项目选派我国优秀学生到国外优秀院校学习,可以合理有效地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增加教育的多样性和选择性。高等教育结合专业结构特点,积极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扩大国际间教育交流。通过与发达国家优秀教育资源的深入合作,借鉴国外先进办学经验,调整优化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以及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换生规模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加快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性实用人才的重要途径。

三、实施学分转移交换生模式的策略

(一)完善学分认证体系

交换生在国外获得的学分与国内学分的互认互换是学分转移交换生模式的核心问题。派出到国外或境外高等院校的交换生在完成规定学业后,需要境外院校和母校双方互认互换学分。国外院校在教学管理、学习方式、课程设置和成绩评定等方面与国内不尽相同,有些院校甚至差别很大,这给课程替代、学分互认等方面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这些问题如不妥善解决会给学分转移交换生项目的持久发展带来阻碍。

当今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学分积累转换体制,其中较为成功并影响较大的主要有美国学分衔接和转移政策、欧洲学分积累和转换系统(ECTS)和韩国的学分银行体系(ACBS)。这些学分积累转换体制虽然不是很完善,仍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从总体看来它们将学校教育和职业教育和大学教育等不同阶段和领域的资格证书连接在国家整体体系中,成为教育体系的基础。在这个体系中,学生可以方便地从一所院校转到另一所院校学习,并在规划职业生涯时具备更大的选择性和灵活性。

我国学分转移起步较晚,最早于2001年在国内职业教育领域开始探索,主要集中于普通高等教育领域、职业教育领域、网络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领域。随着教育国际化的深入,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进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学分转移在各级高等院校的推行速度加快。在国际交换生方面,高等院校要积极借鉴国外学分积累和转移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制定适用于中外双方交换生的学分转移协议。学分转移交换生模式下,合作双方院校通过制定标准化学习方式、课程体系和成绩评定标准,学生学分流失情况降到最低。学分转移交换生模式同时也丰富了学分转移的模式,为双方交换生转换学分提供统一、严格、可靠的依据。

(二)构建支持交换生模式的教学管理平台

大学走向国际化,必须实现管理模式、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的国际化,并保证有相应规章制度保障。纵观国际影响比较大的学分转移项目,背后都有相对完善的支持交换生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平台。美国各个州的学分转移政策都存在一些共性,以方便不同州的学校之间学分转移和衔接;欧洲的学分积累和转移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参与博洛尼亚进程项目的欧共体国家学生提供便利的学分积累和转移;韩国于上世纪90年代末建立学分库制度是一个开放的教育系统,学分库认可所有学习者在校内、校外的所有学习经历。这些成功案例的背后离不开科学的教学管理平台。

对教务管理部门来说,创新教学管理对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顺利实施教学计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5]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管理基本都已实现运用信息化管理方式。在信息化智能管理系统下,学生的学籍管理、选课、考试、学位资格审核等都可以通过教务系统便捷操作。相比之下,由于留学交换生人数较少,许多高等院校没有将留学生的特殊管理纳入到教务系统管理中,对交换留学生的管理还停留在人工操作阶段。交换留学生教学管理平台应摒弃这种落后的操作方式,将留学生管理纳入到总的管理平台中。同时制定交换生学习成绩评定制度,定期对交换生学习成绩进行评估,并及时与交换生所在的国外院校进行交流,实时掌握反映其学习成绩和学习情况,增加学籍管理信息化的科学性与可信度。

(三)完善监管制度

高等院校向国际化发展需要有关部门建立健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法律、章程、规定和制度,这样才能确保国际化办学的活动才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保障跨境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指导方针》指出,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部门及其评估和监测工作的质量,不仅对于该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十分关键,而且还是影响其高等教育国际地位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建立质量保障体系,不仅对监督国内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必不可少,对参与国际上高等教育办学活动亦是如此。[6]为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对高等教育机构与外国知名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一直持鼓励态度。根据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统计数据,截至2012 年7 月19 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共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39 个,项目669 个。但我国目前尚未建成完善便捷的国际高等教育信息查询系统及国外高等教育机构资质和水平认证体系, 存在合作办学机构、项目的地域、学科、专业分布不合理等现象。[7]

引进的国外高等教育资源参差不齐、某些机构或项目办学不规范、社会公信力不高等诸多问题影响着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国外声誉较低的学院利用我国高等院校对国外高等教育市场和等级了解不多的现状,以次充好,乘虚而入。国外教育资源的引进需要国家有关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关于项目审批和项目管理双方面的政策支持,引导各院校在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时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选择合作院校,设置专业,遵循发展务实发展的合作办学之路。[8]此外,由于我国国际高等教育信息查询系统及国外高等教育机构资质和水平认证体系存在不完善等弊端,使中外合作办学的整体水平受到影响,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合作办学的社会公信力。教育部对国外院校资质信息完善程度还远远不够,只有加强和完善对国外办学机构的信息库,建立具有较广泛社会公信力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标准和保障体系,才能使我国教育机构和学生能够及时得到关于外方院校的真实可靠资料,维护学生及其他相关主体的合法权益。

四、结语

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着手探索各种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活动,经过40年的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已经初具规模。在新一轮全球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浪潮中,高等院校必须立足实际,明确战略思路,加快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步伐。通过积极借鉴国外先进办学经验实施学分转移交换生模式,增加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应及时制定与完善有关政策法规健全相关的质量保障机制,使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得到有效利用,切实提高我国高等院校学生的国际化素质和和创新能力。

[1] 教育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Z].2010.9.

[2] 宣 华, 郭大勇, 周 蕊,等. 国际化办学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6(S1).页码

[3] 原月莺. 高职学生出国留学探析[J]. 韶关学院学报,2011,(2):80-82.

[4] 范 群. 长株潭地区留学生教育竞争分析[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7(1):133-137.

[5] 刘晓青. 创新高校教学管理的主要路径[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4):3:1-135.

[6] 杨 晨, 顾凤佳. 国外学分互认与转移的探索及启示[J].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1,(4):9-14.

[7] 唐振福.我国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江苏高教,2013,(2):28-30.

[8] 符泽华,潘璐璐. 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管理 [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5(6): 102-104.

Strategies of Implementing Exchange Students Credit Transfer Mode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LIU Wen-hui, YANG Zhi-qing
(Language and Teaching Technology Institute,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 Hunan, China)

Under the guidelines of Chinese education policies and the environment of sustainable globalization development, to carry out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in higher education is an inevitable trend seeking for high-end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As an important way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in higher education, exchange students credit transfer mode is greatly signif i cant fo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following the trend of education globalization, changing educational philosophy, making us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training internationalized students. Putting this mode into practice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quires combining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implementing strategies like improving credit certif i cation system, building the supporting teaching management platform, and consummating supervises system.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exchange; credit transfer; exchange students

G648.9

A

1673-9272(2014)04-0123-04

2014-03-18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认知理论下的二语习得图文理解整合研究”(编号:12YBA348);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与外语教育资源的深度融合研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青年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语言背景的图文理解整合研究”(编号:2012ZD08)。

刘文慧(1978-),女,辽宁锦州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语言与教育技术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学、语言学。阳志清(1962-),男,湖北京山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语言与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教育学、语言学。

[本文编校:李浩慧]

猜你喜欢

学分教育资源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物理教材中STSE教育资源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学分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
利用乡土教育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