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纪要
2014-01-21文利平
文利平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北京 100730)
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2013年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暨东亚变态反应论坛于2013年11月8至10日在深圳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变态反应专业、内科呼吸、儿科、皮肤、耳鼻喉、基础医学、药学等专业的500余位同道出席了本次会议。国内外23位大会专题发言讲者和30位大会发言讲者为参会者提供了丰富的学术盛宴,本次会议尤其注意为国内医生搭建交流和展示平台,比以往年会增加了更多国内大会发言讲者,在给参会者带来国内外变态反应性疾病领域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最新进展同时,也为国内同道搭建展示自己学术成果的平台。东亚变态反应论坛是由中、日、韩三国变态反应学会发起的学术论坛,过去已分别在韩国和日本举办。2013年,东亚变态反应论坛首次在我国举办,此次会议的召开,增进了中日韩三国医生的学术交流和友谊。下面对本次会议的主要学术内容综述如下。
食物过敏
食物过敏是这次会议的热点之一。来自德国Paul-Ehrlch学院的Detlef Bartel教授就基因工程生产的低过敏性食物进行了精彩演讲。他以番茄和胡萝卜为模型,证实了变应原的基因表达通过基因工程可得到抑制,目前的研究可达到对主要致敏蛋白profilin Lyc e 1超过两代的稳定抑制。但这一基础研究距离临床应用尚有很长距离。食物过敏是引起严重变态反应性反应和过敏性休克的重要因素,北京协和医院尹佳教授对中国人群1000余次过敏性休克的临床特点、诱因及治疗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指出目前中国医生对过敏性休克认识不足,糖皮质激素为急诊最常见的抢救药物,肾上腺素仅被应用于少数过敏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治疗。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李碧舟汇报了对重组花生变应原Ara h 2及其抗原弱化突变体蛋白的构建和表达的相关研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陶爱林对交叉反应和食物过敏的免疫治疗进行了汇报。
鼻部疾病
鼻部炎性疾病是本次年会热议的话题。同仁医院耳鼻喉科张罗教授认为,鼻黏膜慢性炎症因患病率高、与哮喘关联性密切而日益受到重视,欧洲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变应性鼻炎和非变应性鼻炎可能都是哮喘发病的预测指标,鼻窦炎和哮喘之间也存在密切关系,鼻和鼻窦炎的控制与否将影响哮喘的疗效,因此,应重视鼻黏膜慢性炎性疾病的研究。同仁医院王向东对18城市成人变应性鼻炎自报患病率调查指出,近年来受访的中心城市成人变应性鼻炎自报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解放军总医院王洪田对非变应性鼻炎的诊断及其临床表型进行了分析。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呼吸病研究所谢燕清指出部分变应性鼻炎和非过敏性鼻炎都存在下呼吸道炎性反应和高反应性。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邓玉琴报道了华中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分子遗传病因学的研究。江苏省人民医院陆文敏等报道了中国人群变应性鼻炎中TGF-β通路基因3′-UTR多态性。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杨钦泰报道了γδt细胞在变应性鼻炎鼻黏膜中的表达情况及与其他炎性细胞的相关性研究。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郑春泉报道了鼻黏膜上皮细胞表达CD23对变应性鼻炎发病的影响。
免疫治疗
1911年Noon和Freeman医生开始尝试花粉免疫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就此揭开了变态反应疾病治疗的篇章。免疫治疗和变态反应的研究相辅相成。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呼吸病研究所曾雪妮报道了免疫治疗前后变应性哮喘患者Treg细胞水平和Th1/Th2比值变化。北京同仁医院王成硕报道了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远期疗效分析。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文忠报道了变应性鼻炎模型鼠T细胞免疫状态研究。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许昱报道了泛素化Der p 1DNA黏膜疫苗的构建及鼻腔免疫。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孙秀珍教授报道葎草花粉变应原核酸疫苗pc-DNA3.1-Hum通过诱导Foxp3+Treg细胞分化介导对哮喘模型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许晨霞报道了MHC Ⅱ类分子低亲和力粉尘螨变应原der f 2突变蛋白的克隆表达及纯化的相关研究。
儿童哮喘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洪建国教授就儿童哮喘防治指南修订要点进行探讨,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我国城市儿童哮喘控制用药依从性,探讨儿童哮喘坚持控制治疗对于儿童病情的影响。北京首都儿研所谢萌报道了1项坚持药物治疗对哮喘儿童病情影响的多中心研究结果。
变应原研究
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添应教授报道了尘螨变应原体外刺激对变应性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的作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付亚南报道了室内尘螨变应原含量测定及其质量控制方法。深圳大学刘志刚教授报道了尘螨基因组学研究结果。哈尔滨市儿童医院宋瑜欣报告了哈尔滨市气传花粉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王莲芸指出樟树花粉可能是引起上海地区人群过敏,变应原相对分子质量约25 000。解放军第202医院魏庆宇指出豚草花粉已经成为辽沈地区重要的变应原之一。
药物和皮肤变态反应性疾病
药物过敏是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药疹是皮肤科常见的急诊,其中一些严重的类型例如药物超敏综合征(HDS)、中毒性表皮松解(TEN)和Steven-Johnson综合征(SJS)等病死率较高。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王宝玺就药疹的分子遗传学机制进行了精彩论述。南京医科大学李慧就Notch信号参与Breg细胞发育及对接触性超敏反应的调控进行了报道。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孙仁山报道了IgE介导LAD2细胞脱颗粒模型的相关研究。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曾华松指出过敏性紫癜的发生可能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北京大学第一院赵作涛对振动性血管性水肿及瘙痒的发病机制进行初步探讨。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席广鹏报道了一例罕见的性高潮后病情综合症。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王苏报道了一例对苯二胺过敏引起的混合型泛发型淋巴瘤样接触性皮炎。
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机制研究和综述
北京协和医院王良录从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基础研究等角度论证了变态反应是一种全身性疾病。韩国讲者Hyock-Soo Kwon教授指出细菌来源的细胞外nano4svesicles在慢性阻塞性气道疾病中起到重要作用。德国疫苗和生物制品联邦学院Jens Reinhardt教授就各种临床疾病,包括变态反应性疾病的个体化管理展开了精彩讨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靖利用宏基因组学,研究呼吸道肠道和皮肤定植菌群和环境微生物中细菌16srDNA可变区和真菌ITS区的多样性,进而分析了环境与人体菌群和哮喘表型的相关性。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张宇等报道了对C型凝集素受体DC-SIGN细胞表达模型的构建及功能的研究。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李巍就透皮吸收和变态反应性疾病进行了综述。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何韶衡教授就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机制展开了讨论,认为应该重视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的研究,并提出了对变态反应性疾病实验诊断程序的建议。沈阳军区总医院变态反应科林小平就肥大细胞活化综合症进行了综述。
其他研究
在流行病学研究中,对于繁冗的信息如何做到科学地甄别、精确地录入、合理地处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也是所有大范围流行病学调查中不能回避的问题。这一环节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数据的真实性,影响到整个研究的质量。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周俊雄对中国主要变态反应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网络平台的构建及其数据质量管理进行了精彩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