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人性的自我调适
2014-01-21曾翠
曾 翠
(浙江工商大学 法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科技时代人性的自我调适
曾 翠
(浙江工商大学 法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科技与人性之间存在冲突,表现为科技颠倒了人的主客体地位、科技发展使人的不自由程度加深、科技发展冲击着人的基本尊严与人权。在现代科技发展背景下,人性自我调适具有必要性,应加强人性自我调适,保持人在科技中的主体地位,维护人的精神自由和创造性,尊重人类伦理生活,保持人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以实现科技与人性的协调发展。
科技;人性;冲突;必要性;自我调适
人类不断优化科技手段,运用科技力量改变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科技成果的基础上塑造了现代文明。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满足了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但是,科技的进步也给人类带来一系列问题。科技改变和侵蚀了人性的基础,扭曲了人性的价值,冲击着人的基本尊严与人权。面对现代科技发展与人性的冲突,人性的自我调适既能保持人类的本性,也能使人们在正确的伦理指引下更好地利用科技造福于人类,还能够更自觉维护自然界的平衡、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一、人性与科技的一般关系
(一)何为科技
科技是科学技术的简称,包括科学和技术。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1]技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1]技术是科学在生产中的实际运用,是科学形成的实践基础。科学是技术的理论指导,它能够使技术更臻完善。古代科技表现为世代相传的制作方法等技术经验,没有上升到逻辑形态的理论高度。15世纪的近代科学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随后科学技术逐渐融合。工业革命后,出现了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和科学技术一体化统一的明显趋势,造就了一个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2]
(二)何为人性
人性是指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内在固有属性,人性是善与恶、灵与肉、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体,人性的内涵具有丰富性、微妙性、多样性和多面性。[4]
人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的基础,社会属性是自然属性的社会化,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互交错、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人性的基本内容。
自然属性是指人的生物属性或者动物属性,是人赖以存在的客观现象和物质特征。人是自然界演化的产物,人性以动物性的生理心理活动为物质基础。马斯洛认为,人维持生活和繁衍后代所需的生理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马克思也认为,吃、喝、生殖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人的生存和繁衍是人和人之间最自然的关系,也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5]
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的心理可分为“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领域,无意识就是指人的本能,也就是生理的欲望,这是人性的基本构成部分;意识是一种理性的力量,它是自然性的物质机能。
社会属性是指人作为人类社会成员特有的属性,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人是社会关系的主体,社会关系既是人实践活动的产物,又成为人类生活与生产活动的前提,只有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人才获得自己本质性的规定。“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参与社会活动并改造生存环境。在人和人的社会交往与联系中产生尊严、名誉、亲情、自由与发展,社会属性方面使人性可以区分为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美与丑。
(三)人性与科技之间的依赖与互动
科技与人性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推进社会进步。人类文明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科技与人性协调发展的历史。
人性引导着科技发展,“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地有些关系,任何学科不论似乎与人性离得多远,它们总是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即使数学、自然哲学和自然宗教,也都是在某种程度上依靠于人的科学。”[7]科技行为受到人的主观支配,人们善意利用科技就会使科技有利于人和社会发展,人们恶意利用科技就会破坏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同时,科技进步也会提升人性,科技发展使社会的物质财富得到积累,为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提供物质保证。人类在丰厚的物质条件支持下可以设置教育机构,开展教育活动,通过普及科学知识消除人们的愚昧与偏见,一定程度上提高人们精神素质。
二、现代科技发展与人性的冲突
近现代以来,市场经济机制使得科技进程常与功利主义相伴随,功利主义强调自利是人的本性,利益是唯一的推动力。“利益在世界上是一个强有力的巫师,它在一切生灵的眼前改变了一切事物的形式。”[8]人类把满足自身需要视为最高价值,资本的唯利是图扭曲了科技与人性之间的关系,效率作为科技发展与应用的唯一尺度,造成科技对人的生活的扭曲以及人性的异化。
(一)科技颠倒了人的主客体地位
人类利用科技创造物化的自然世界,体现了人类的主体性。然而,科技也日益脱离人成为了一种独立力量,科学成为一种独立力量的过程,就是工具理性日益脱离价值理性,异化为不依赖于人的敌对力量的过程。[9]人类已在越来越多的方面失去了对科技的操纵,人被迫成为技术的支配对象,成为客体,人逐渐被对象化和工具化;机器化大生产的进程使人的作用越来越单一化,机器成为人的主宰,人被固定在特定位置以适应流水线的单调重复作业,无需思考,也无创造的乐趣。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与社会联系的通道被网络填塞,人在虚拟空间的随心所欲,使他们误以为没必要再与真实的人打交道。于是,人们远离真实世界,放弃对自然的探索和命运的思考。然而,人是情感动物,情感是人性的组成部分,人可以在情感交流中得到心灵的共振与支持,当人的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会增加孤独感、不满情绪,产生攻击性行为,甚至造成犯罪、自残、自杀行为。在物质利益满足的背后潜藏的是严重的精神危机,抑郁、焦虑等病症也在悄悄临近人类,人们的生活处于技术的负面控制之下。
(二)科技发展使人的不自由程度加深
科技活动是人的自由创造过程。一方面,科技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使人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借助科技手段展现人的自主性和独特性,“我们是创造性的存在物,每一个人都体现了创造性的能量。”[10]另一方面,科技的进步同时又使人成为科技的奴仆,单调重复的机械工作方式扼杀了人的潜能发挥,人并没有真正得到自由。马尔库塞指出,在发达工业文明中盛行着一种舒适、平稳、合理、民主的不自由现象。[11]大生产提供批量化的单一产品和服务,人们生活中使用的是丧失个性的同类产品,这些限制了人类对个性化的追求。人们虽然有大量的时间休闲娱乐,但是,电影、杂志及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人们提供的有用和无用的信息扰乱了人们的自由选择。人们依据广告选择某种产品,商业诱导干扰了人们的正常判断,厂商集团利益借助科技手段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
(三)科技发展冲击着人的基本尊严与人权
所谓人格尊严,即把人真正当成“人”看待,人应受到社会和他人最起码的尊重,人能以人的方式生活着。[12]随着生命科技的发展,出现了转基因、克隆、基因修饰等技术,基因工程揭开了遗传学上的秘密,打破了生物种属间的自然屏障;科学家已经能够给生物移植人工设计的基因,使它们在短时间内获得人们预期的新性状。基因技术直接将生命、人自身作为操作对象,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基因科技的研究和应用也产生了一系列的伦理难题和法律问题。当科学可以在基因上揭示人与人的不同之时,基因歧视和基因隐私问题也随之而来。器官移植术试图使人的各个器官被功能更好的人造器官所取代,这样一来,原本具有生命体的人将变为有机材料的拼合体。将来会出现“一个人留下多少个器官才算能够保持自我同一性”这样的尴尬问题,受体对植入的新器官在心理和生理上的排异反应将不同程度地冲击着人的灵性与肉性的自然存在状态。克隆技术会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创新功利也驱使一些科学家置所有社会学意义上的恐惧与可能的灾难于不顾,一意孤行地进行克隆人的试验。[13]当能够克隆出一个与自己一模一样的人时,人们会产生许多对自身的怀疑与恐慌,哪一个是真实的自我?哪一个是克隆的自我?人性的尊严正在丧失,这些变化都将使生命彻底物质化,失去了可以令人尊敬的气氛,从而构成对人类生命伦理的最大挑战。
三、人性自我调适的必要性
科技活动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由人所创造的客体性活动,人们发明科技的最初目的是为了让科技为人类服务。然而,现代科技发展与人性的冲突日益严重。今天的人类已经离不开科技,我们要找出科技与人性冲突的原因,通过人性的自我调适使科技发展与应用不偏离正确的伦理规则指引。
(一)人性之恶加剧了科技与人性的冲突
19世纪以来,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经济功利主义价值观日益成为人们的终极价值取向。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变得日益贪婪,只关心科技创造能带来何种利益,人性之恶将科技应用引入歧途。“当人心达到贪求的目标时,人便误入歧途,不能明白错误的真实性质,或得到的是愚妄的快乐。人类一切的痛苦都源自这一恶的源头。”[14]人们变得永不知足地追逐利润,不可避免地做出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的严重不当行为,这加剧了科技与人性的冲突。在自然关系领域,人类开始以征服者自居,处心积虑地对自然巧取豪夺,充分展现人类的恶性。近年来,森林大面积被砍伐,这导致特大洪涝、沙尘暴天气和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不断发生;过度化的工业生产以及汽车废气的排放,使静稳状态下的雾霾现象频繁发生。人们在盲目开发自然以满足私欲的同时,也在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自掘坟墓,人与自然之间,出现了一些难以调和的矛盾。在社会关系领域,人类也开始展现恶性,出现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和世界大战,人类社会内部冲突严重,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不能和谐共处。
(二)只有保持善性才能避免环境危机与社会危机
农耕社会人性卑微拘谨难以展开,容易形成人性本善的思想。“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15]人类倾向于把自己看做自然界的和谐组成部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在现代社会中,科技高度发展,人类需要反思自己的不当行为,进一步开发人性的善性,以制衡工具理性和市场经济机制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狭隘。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繁衍传承,不仅需要考虑当代人的利益,还要考虑未来人的利益。应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善待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避免出现经济结构失衡、社会腐败、政治动荡、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
(三)人性自我调适的成败决定了科技发展的效用
科技发展究竟是趋利避害,还是趋害避利,关键还是取决于科技活动的主体,即研究和应用科学技术的人。爱因斯坦指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16]科技使人类的支配力量空前强大,人类的活动已经导致而且正在导致许多物种的灭绝,全球的核武器库足以毁灭人类和整个地球。只有更高层次的人类良知和社会责任,才能约束科技力量的滥用。人们在科技活动中是道德的主体,道德实践活动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人心内在的认同与行为的践履上面。主体道德自觉性直接决定了主体道德自主性的程度与状况。[17]在现代科技发展过程中,人们要强化自身道德责任,做好人性的自我调适与完善,使人的精神世界安定有序,使自已的行动在价值观上向着趋善的方向发展,也才有利于在科技的实践中去不断求真、求善、求美。
四、人性自我调适的要求
我们需要维护人性的多面性与多样性,保持人在科学技术中的主体地位、维护人的精神自由和创造性、尊重人类伦理生活、保持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一)保持人在科学技术中的主体地位
人是主体,科技与自然相对于人来说是客体,人利用科技手段对自然的对象性活动过程既是人的主体客体化的过程也是客体主体化的过程。人的主体性是指人应具有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表现在两方面。在人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和改造方面,体现为人的主动性和选择性;在人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方面,又体现为人的道德性、理智性和自觉性。主动性、选择性、道德性、理智性和自觉性共同构成人性诸要素的部分,在推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类只有始终保持自己的主体地位,确保人性诸要素的一致与协调,才能合理地利用科技。
(二)维护人的精神自由和创造性
人会理性思维并通过行动来实践思维,形成人类的创造性,精神自由是创造性的源头。世界科技史证明,解除思想束缚才能推动科学技术较快发展。从托勒密的“地心说”到哥白尼的“日心说”,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到伽利略的运动研究,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科学每一步大的飞跃都是在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中产生的,与科学家在科技探索中始终保持自由的思想、大胆的怀疑、批判与创新精神密切相关。今天,科学技术设计将人类生活程序化,导致人类精神僵化,所以,保持人的精神自由是进行科技活动的要求之一。一旦人的精神自由了,真正成为人,其个人的创造性就被最大限度发挥出来。现代科技要想迅速发展,离不开人的创造性。要想利用科技大力发展生产,必须立足于激发人的想象力,顺应人的思维规律。
(三)尊重人类伦理生活
人在社会中与他人结成一定的关系,并按照人性制定普遍的伦理道德规范,使人们自觉认同与接受,引导人类社会趋善向善,实现社会关系的和谐与秩序。伦理作为普遍的行为规范应该是内在于人的,成为自我完善的必要环节;伦理规范服务于“人之为人”,彰显对于人生境界的提升。我们要尊重人类的伦理生活,使现代科技的发展顺应环境伦理、社会伦理和家庭伦理的要求,避免其在诸多领域冲击人类的伦理秩序。
人始终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环境伦理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从人文精神角度去把握人类的生存活动,通过对象化的活动确认自身的本性,培养关爱自然的伦理情感,从而实现关爱自然之人性。如果人拥有了关爱自然的人性,就必然展现出关爱自然的态度与行为,充分展现人内心的善。人在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生成了关爱自然的人性后,就内在地为自身的自由意志和行为确立了伦理规范。
社会伦理强调的是行为道德正当性和伦理合理性是否以有利于人自身的幸福和发展为终极目标。因此,社会的公平正义,个人人格的独立、自由、平等与尊严,人际关系的和谐宽容,人际交往的诚实信用,已然成为最基本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对于处于科技时代的人们来说,只有人们自觉地遵从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才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高新科技产品,用以惠及人类自身。
每个人的生命活动和生活关系的大量内容均在家庭中展开,家庭伦理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文明进程。科技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使人们对家庭的依赖关系发生了变化,家庭本位观念逐步淡化,个体权利得到重视,强调家庭成员的人格独立和自由。在现代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仍应重视维护家庭在养老育幼、心理慰藉等方面的功能,塑造长慈幼孝、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家庭关系与氛围。
(四)保持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在人的行动系统中,行为者总是通过感性选择和理性选择来决定如何行动的。人是感性生物,感性是人的本能及条件反射,基于本能的感性逐渐上升为理性。感性选择带来的行为,更多的是经验反应或者是主观情绪的释放。精神生活正是建立在感性基础之上。人也是理性生物,具备认识能力和道德良知,常常会顾及整体利益和未来目标。理性的出现又使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并使社会美德发展起来。[18]现代社会很多公共行为的规则都是按照理性的原则建立的。康德视人“可以作为天赋有理性能力的动物而自己把自己造成为一个理性的动物。”[19]因为人具有理性,所以人们才订立契约,制定法律,形成社会政治制度,也正是理性本质使人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因为人有理性,有自我意识,才能明辩善恶和美丑,建立自己的道德信仰。为协调好现代科技发展与人性的关系,人类必须保持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以防范科技对人性的异化。
科技在服务于人类福祉的同时也会给人类的生活带来问题,现代科技发展与人性之间存在冲突,在此冲突下自然与社会生态相继失衡。科技本身无对错和善恶,本身不能进行道德评价。在科技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只有做好人性的自我调适,致力于维护人性的健康与完善,才能实现科技合人与社会的目的性,实现现代科技与人性的协调发展。
[1]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1746,669.
[2] 蔡 君.科技的伦理危机及其出路探析[J].湖湘论坛,2013,(6):86-90.
[3] 郑文范.论科学与技术的统一[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0-15.
[4]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 20.
[5] 彭光灿.关于人性和管理中人性假设之间关系的思考[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160-164.
[6]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恩格斯论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88.
[7] [英]休 谟.人性论(上册)[M].关文运译,郑之骧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6.
[8]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十八世纪法国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460.
[9] 陈家琪,王曜德.科学技术在人文精神中的地位[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5):31-35.
[10] [美]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精神[M].王成兵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223.
[11]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张峰,吕世平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3.
[12] 梁慧星.中国人身权制度[J].中国法学,1989,(5):91-97.
[13] 潘建红,曾翠.冲突与调适:现代科技发展的人性化抉择[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00-104.
[14] [古罗马]奥古斯丁.论信望爱[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9.
[15] 孟子[M].宁镇疆注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195.
[16] [美]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C].许良英,赵中立,等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56.
[17] 张艳婉.儒家道德自觉的伦理设计[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6(3):35-38.
[18] [法]卢 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李常山译,东林校.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102.
[19] [德]伊曼努尔·康德.实用人类学[M].邓晓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261.
Self-adjustment of Human Nature in Technical Times
ZENG Cui
(School of Law,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Zhejiang, China)
There are conf l icts between modern sci-technology and human nature, people’s subject status is upside down by scitechnology and man is not free. Moreover, people’s right and dignity are impacted by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is article clarif i es the necessary of adjustment-self in technical times. We should not only locate ourselves in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sci-technology and maintain freedom of our spirit, but also respect ethical life of mankind and keep the unity of geist and reason. In this way,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can be fulf i lled between technology and human na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man nature; conf l ict; necessity; self-adjustment
B82
A
1673-9272(2014)04-0064-04
2014-04-15
曾 翠(1972-),女,湖北武汉人,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助理研究员,哲学硕士,研究方向:科技伦理与科技文化。
[本文编校:徐保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