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肝脾理论探讨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施治

2014-01-21杨志华

中国优生优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肝风抽动症多发性

杨志华

(1.甘肃省中医院,兰州 730030;2.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多发性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综合征(TS),是儿童期较常见的神经精神性疾病,表现为头面部、躯体、四肢的多发性肌肉抽动和(或)发声抽动为主要症状,并伴有不自主发声、语言障碍以及行为障碍。中医古籍对本病无相应的病名,根据临床表现特征,将其归属于中医“肝风”、“抽搐”、“慢惊风”等范畴。其发病多与遗传、神经递质失衡、心理等诸多因素有关[1]。以5~7岁发病者最多,病程在1年以上。目前众多医家对其的病因病机、证候学、辨证规律、疗效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相关临床研究不断深入,笔者仅从中医基础相关理论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探索肝脾理论在本病的表现和相应的辨证施治。

1 病因病机

1.1 肝脾二脏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黄帝内经》把对肝脾的认识,以“五行”学说为基础,将土、木相联系的自然现象与脏腑组织官窍及情志结合起来,这种五行结合理论亦被称为“四时阴阳五脏”[1],具有中医整体观的思想。小儿体属纯阳,肝常有余,易兴奋、易激动、多动任性[2],脾常不足,阳动有余,而阴静不足,同时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易发生阴阳失调。肝主筋,开窍于目,主疏泄及气机升发,肝常有余则易于引动肝风,即对应“风胜则动”、“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说,出现皱眉、眼睑眨动、耸鼻子、张口歪嘴等症状;脾主肌肉,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常不足,气血生化无源,肢体肌肉无以濡养,主要表现为眼睑、四肢肌肉不自主抽动。现代社会家庭,大多为独生子女,家长的过分溺爱、学习压力、生活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家长对孩子交流甚少,使得孩子情绪化日益明显,心理承受能力减弱[3],导致小儿肝气郁结,失于疏泄,气机郁滞,日久积而成风,最终导致肝风内扰之候。小儿脾常不足,加之偏食、贪食、易致脾胃功能不足,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化,停聚中焦,积而成痰,日久化热成风,风痰相搏,上扰于清窍、头面,出现眨眼、眼睑抽动,努嘴、吸鼻子等症状,现代社会患儿喜食肥甘厚味,嗜食寒凉,感染后滥用抗生素,均导致患儿的脾虚体质明显;而长时间看电视、打游戏,久坐伤肉,脾主肌肉,久坐不动,血流不畅,肌肉僵硬、酸痛、萎缩,使肌肉失去力量和弹性而发生痉挛[4]。

1.2 脾虚痰聚、肝风内动是小儿抽动症的病机所在 多发性抽动症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其发作和五脏均有关系,但主要和肝脾关系密切。根据中医学理论,凡在疾病发病过程中,因为阳盛,或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出现动摇、眩晕、抽搐、震颤等病理反映,即是风气内动的具体表现。不论哪个部位的抽动,均与“风邪”有关,“风为阳邪,其性善行而数变”,其特性流动急速,变化迅速,部位不固定,所以临床上多发性抽动症表现为多处部位(不固定性),伴有反复发作的抽动症状。风性轻扬上飚,巅顶之位,仅风可触,故头面部的各种抽动症状多见。风有内风与外风之分,内风是抽动症发生的重要因素。风属肝,脾为生痰之源,风和痰在病理上较为密切,既可因风生痰,亦可因痰生风,风痰合邪横窜经络,故可出现鼓肚子、抖脚等症状。因此,风、痰是抽动症的主要病理因素。肝脾为子母之脏,小儿时期“肝常有余,脾常不足”,且脏腑娇嫩,气血未充,易为外邪所侵,若饮食失节,一方面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运化功能失职,水谷聚而为痰,痰郁而化热化风,风痰合邪,上犯清窍,发为本病,正如《医宗必读》[5]云:“脾土虚弱,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凝聚为痰”。另一方面脾虚气血不充,水谷不能化为精微,肌肤五脏无以濡养,《古今医统大全》[6]:“脾土虚弱,肝木乘之,故筋挛而作搐。”肝主筋,开窍于目,脾土虚弱,肝木乏于制约,则出现频发眨眼、摇头、扭颈、耸肩等肝风内动的表现;肝气过旺,肝木乘土,脾虚土衰,则气血生化之源不足,不能温养肌肉四肢,则肌肉挛缩而颤,出现努嘴、咬唇、口角抽动,流窜经络则挺胸鼓肚、肢体抖动。因此,脾虚痰聚、肝风内动,是抽动症的主要病理机制所在。

2 辨证施治

对于抽动障碍的发病机制,一些医家认为土虚是其根本,肝风动则是其表现出的临床症状,治疗当以治本[7-8]。更多的人倾向于从肝论治,认为急则治其标,当以平肝潜阳为先[9-10]。亦有医家主张阶段性治疗,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11]。

马融教授通过多年临床实践,结合专业理论,认为脾虚肝旺是本病发生的根本病机,肝亢易生风,风盛则肢体、肌肉抽动,表现为:四肢、躯干、甚至面部肌肉抽搐挛急,脾虚则运化无力,湿郁中焦,日久蕴湿生痰,风痰相合,阻于经络,流窜全身出现秽语、喉中异样叫声等症状,且容易引起本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因此,运用清肝熄风、疏肝健脾法是治疗抽动症的根本治法。在临床治疗中多应用天麻钩藤饮合甘麦大枣汤加减。天麻钩藤饮原方去栀子、黄芩、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茯神,加用僵蚕、桑枝、菊花、生龙牡、枳实、芍药合甘麦大枣汤组成基本方。方中天麻、钩藤主入肝经,为君药,用以平肝熄风;石决明专入肝,与菊花相伍,清肝热、平肝阳以助熄风,与白芍相伍以柔肝养肝,缓解筋脉拘挛;缓筋脉拘急之症;生龙骨、生牡蛎为臣药,配合君药以加强平熄肝风之效,缓解患儿脾性焦躁易怒、急于宣泄情绪等症状;僵蚕可入络熄风止痉;桑枝微苦,入肝经善达四肢经络,用于治疗肢体麻木之症;使以枳实归脾经,宽中理气,破气除痞,气行风自灭;佐以甘草、浮小麦、大枣,三味药甘润调中、养心安神,既可防止肝旺乘脾,又可滋润脏气,导师常在运用此方治疗局部抽动的患儿,若出现鼻子抽涕,可加辛夷以祛风止痉、通鼻窍;若出现肢体抽动,可加伸筋草、木瓜、忍冬藤以舒筋活络,养血祛风;若出现秽语,喉中异样叫声,则加胖大海、金果榄、玄参、射干以清热利咽;缓解喉肌痉挛,若出现其他部位的抽动,可用全蝎、蜈蚣以加强入络熄风止抽之功效。将此方应用于脾虚肝旺型小儿抽动症,效果颇佳。

3 病案举例

王某某,男,4岁3月。2014年02月01日初诊。主诉:间断性眨眼伴清嗓子1年余,肢体及面部抽动10月余。现病史:家长代诉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眨眼、清嗓子,就诊于当地社区诊所,诊断为“结膜炎”,予以“妥布霉素”滴眼液,治疗1周后效不佳,家长再未予以重视,继而出现面部及肢体抽动,偶有努嘴、耸肩、吸鼻子症状,遂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为“抽动障碍”,给予“熄风胶囊”,药后效佳,偶尔上感后症状明显。1个月前因上课纪律性不强,经老师批评教育后出现眨眼睛、鼓肚子,发作频繁,未予诊治。现症:眨眼、清嗓子、喉中发“吭”声、吸鼻子、耸鼻子、努嘴、耸肩、急躁易怒、偶有秽语,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眠欠安,二便调。舌淡红,苔白,脉平。诊断:抽动障碍,证属脾虚肝旺。处方:天麻12 g,钩藤12 g,石决明10 g,桑枝8 g,菊花10 g,生龙牡各12 g,僵蚕10 g,青葙子10 g,浮小麦15g,枳实10 g,芍药12 g,射干10 g,金果榄10 g,玄参15 g,伸筋草10 g,木瓜10 g,蜈蚣5 g,大枣3枚,甘草5 g。14剂,水煎取汁250 mL,日一剂,分次服用。嘱家长要多鼓励、少责骂、注意饮食、作息规律。二诊:药后眨眼、清嗓子症状明显改善,在过于激动、紧张时仍眨眼、吸鼻子、耸肩,脾气较前温顺,纳可,二便正常,寐安。舌淡红,苔白,脉滑。继予前方,去枳实、大枣、蜈蚣,加辛夷10 g,葛根10 g。煎服同前。三诊:偶有耸肩,努嘴,余症状消失,脾气好转,眠安,上方去僵蚕,加全蝎继服14剂,诸症消失,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4 讨 论

肝为风木之脏,以阴为体,以气为用,体阴而用阳。体阴是言其藏血之功能,具有滋养肝阳的作用,使肝阳不至于过亢;肝用阳是指肝以气为用,发挥着疏泄升发的功能。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土虚则木摇。二者在生理功能上相互配合,共同在调节人体气机、消化吸收、气血运行及水液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根据小儿生理特点,“肝常有余”、“脾常不足”,以“百病皆由痰作祟”、“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为学术指导思想,多认为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主要病机为脾虚痰聚、肝风内动。目前多以健脾化痰、平肝熄风为本病主要治疗法则。现代研究显示中医肝脏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存在一定的联系[8],为调节人体心理应激反应的核心。有研究表明:临床上土虚木亢型多发性抽动症患儿病程较长,且均有免疫力较低、抽动症状易反复等特点,一部分患儿抽动症状可延至成年,若不及时治疗,会严重影响其学习、工作和生活[12]。因此,将传统肝脾相关理论应用于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治疗,具有副作用小、疗效持久、复发率低等优势,并且在改善体质、提高免疫方面也有一定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 花. 中医肝脾相关的理论和应用研究[D].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0.

[2]崔 霞, 王素梅. 肝与儿童多发性抽动症发病的关系[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1, 3(5): 389-390.

[3]陈秀梅, 郭敏玲, 杨丽新. 多发性抽动症发病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1, 3(5): 385-386.

[4]马丙祥, 杨亚丽. 从肝脾论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1, 2(5): 116.

[5]明·李中梓. 医宗必读[M]. 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349.

[6]明·徐春甫. 古今医统大全(下册)[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 869.

[7]李华伟, 马丙祥, 冯 斌, 等. 补脾止痉汤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研究[J]. 中医学报, 2011, 26(9): 1091-1093.

[8]齐金娜, 刘 虹. 陈宝义教授从肝脾论治小儿抽动障碍经验[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28(1): 60-61.

[9]邹治文, 文 胜. 从肝论治多发性抽动症400例[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6, 21(1): 38-39.

[10]李 亮, 朴 香, 魏小维. 针刺治疗儿童抽动障碍32例临床观察[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28(1):131-132.

[11]朱 薇, 封玉琳. 封玉琳标本兼顾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经验[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5): 802-803.

[12]王宪龄, 崔姗姗, 张 影, 等. 肝主疏泄理论的应用及其整体调节作用探析[J].中医研究,2010,23(9): 4-6.

猜你喜欢

肝风抽动症多发性
张氏头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基于黑质-纹状体多巴胺通路研究多发性抽动症“肝风”发生发展机制及泻青丸干预作用
对多发性抽动症患儿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致心律失常2例并文献复习
马丙祥教授辨证论治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经验总结
抽动症是个什么样的疾病?
徐荣谦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辨治经验介绍
“肝风内动”理论临床发微
基于文献研究的难治性癫痫中医证候要素分布
坚固内固定术联合牵引在颌面骨多发性骨折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