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工程专业硕士创新能力培养探讨
2014-01-21曾柏全刘高强
曾柏全,刘高强,何 钢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
生物工程专业硕士创新能力培养探讨
曾柏全,刘高强,何 钢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
现国内大多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单位习惯采用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来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对生物工程专业硕士创新能力进行系统研究,以建立较完整的实践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培养体系;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满足学生求知、探索和创新的欲望,利于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步伐,为专业学位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
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应用型及创新型人才;而现阶段高素质人才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大类,其中学术型硕士主要侧重基础理论的研究与创新,而专业硕士在要求学生具备一定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其应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现阶段我国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达39种,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规模及学科门类在逐年增加[1],完全能满足研究生培养目标多样化的发展态势,不仅为社会培养现代高科技研究型人才,而且能培养输送大量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我国已进入创新型社会及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对生产部门的人员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必然要求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规模和质量,尤其在创新能力方面对产业升级及提高国际竟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全日制生物工程专业硕士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整体教育规模偏小与现代产业旺盛需求之间的供需矛盾在不断扩大,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逐年提高,迫切需要对其培养方案与模式进行系统分析探讨。
而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也表现出自身独有的特色,但在培养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如培养环节与产业结合、与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不强,这严重制约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质量和水平。
全日制生物工程专业硕士具有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特点,可现培养模式主要沿用生物工程学术型硕士的培养体系,与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及本质要求存在较大的偏差,创新能力是衡量人才质量的很关键的组成部分,因此,进行全日制生物工程专业硕士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对于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二、全日制生物工程专业硕士国内外培养现状
(一)现状分析与培养方案
目前,国内大多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呈现浓厚的“理论化”与“学术性”色彩[2-3],这严重影响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极大地制约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水平。而美国专业学位设立伊始就是为了区别于学术性学位,以适应愿意从事实践性职业人员的需求[4],因此,它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能力。
现全球生物工程产业在迅速发展,如生物技术药物已成为各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生物制药每年产值达几百亿美元, 而我国的生物制药开发利用仍然处在初级阶段,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产品较少;相关的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产业化水平不高,这就对具备一定理论水平,同时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生物制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尤其对能独立从事生物工程技术研究、改造、开发与应用(包括工程设计与工程管理)的高级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
因此,针对我国专业硕士培养的现状,生物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中加大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实验课时所占学分的比例,单独建立完整的生物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环节与体系,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课时学分与学术型生物工程硕士比较应大大降低。
(二)目标定位
在专业方面主要掌握生物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生应掌握扎实的生命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实验技术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对本工程领域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应有全面的了解,能熟练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工程技术研究、改造、开发与应用(包括工程设计与工程管理)的能力。
生物工程专业硕士与生物工程学术硕士培养目标不同,前者适应社会的能力更强,成为高级职业化人才,不仅要求掌握生物工程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对生物工程产业生产技术的流程、工艺标准、原材料也有较全面的了解。同时,应关注其思想品质与职业道德修养。
三、全日制生物工程专业硕士生培养途径
(一)培养环节突出创新
生物工程专业硕士进行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环节主要通过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及创新性实验的训练,在综合性实验的基础上,开设设计性与创新性实验,把创新工作贯穿到实验工作的全部,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鼓励创新思想,培育创新人才;把学位论文反映其研究的具体任务中,与生产实践密切结合,并做到有机的统一,切实提高其创新研究能力,以符合创新型国家对生物工程方面人才的客观需要。如在细胞工程相关实验方面,筛选采用适当材料作外植体:包括中药材的根、茎、叶、芽、胚等,进行消毒,培养基灭菌、超净工作台接种,在适宜的光照强度及温度条件下培养,以获得疏松的愈伤组织,然后一方面可以进行分化培养,获得相关的生物制药原料,另一方面可以进行细胞悬浮培养,获得悬浮细胞系,同时利用摇床及发酵罐进一步放大培养,以发酵液做原料,采用适当的提取、分离、纯化方法,以获得目的物。这个设计实验对学生掌握相关的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学位论文体现创新
生物工程领域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生物工程背景与应用价值,具有一定的深度和研究工作量,体现一定的创新性和应用价值,具体可分为:发酵与酶工程、生物修复工程、细胞组织培养技术、生物制药、生物资源转化与利用、食品质量与安全等工程的设计与实施、研究与开发等;生物工程领域有关的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技术推广与应用;生物工程领域的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新设备的研制和开发等;大力提高来自校外导师、尤其是来自解决生产企业生产实际的相关课题的比例。
论文撰写应充分反映研究课题的研究结果[5-6]。如对于工程设计与实施,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课题,论文应具有设计方案的比较、评估,设计计算书,完整的图纸及结果报告;对于技术改造创新及设备设计与更新,论文应具有对设计原理及原技术系统工艺,并对设备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对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分析;对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或预研专题,论文应该反映课题的工程背景或应用前景,给出实验方法或试验流程图,给出实验数据及理论分析结果等;对于新产品开发,应体现生产工艺、原料来源、设备型号、能耗及经济效益、“三废”处理等。
(三)依托产学研高水平平台
以高水平的高校与企业建立的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为依托,突出特色(如我校作为地处亚热带地区的高等林业院校,在生物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可即突出亚热带特色森林植物资源培育与利用的特色),在药用植物资源培育与利用、高效药用菌株选育技术、现代发酵技术、活性成分提取分离及纯化、生物基燃料转化技术方面优势明显,为相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提供高层次人才做支撑。
四、全日制生物工程专业硕士生特性
全日制专业硕士生教育质量面临着严峻挑战,其中最突出问题在于行业与培养单位的联动不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行业职业资格考试之间的衔接不紧密,行业协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环节的缺乏有效的参与[7],培养与实践之间发生脱节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特性弱化,对中介组织在高等教育中具有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因此,现应大力推动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和专业学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专业硕士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行业部门依据国家标准制订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评价标准,这些举措对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的质量提升起着有效的促进作用。
总之,全日制生物工程专业硕士应体现鲜明的职业特色,加强生物工程相关的企业与学校培养的紧密结合,采取有力的举措充分发挥企业在生物工程专业硕士培养中的积极性,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环节评价体系[8-9],对目前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创新能力的提高需建立在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之上,在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同时,不能忽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及降低对学位论文的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具备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三个特质,同时,对生物工程专业硕士以创新的理念及途径进行培养,将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满足学生求知、探索和创新的欲望,有力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步伐.在导师指导方面,学校内导师主要负责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充分发挥相关企业专家在传授专业技能的优势、积极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论文审评及考评等工作;以确实提高专业学位的培养质量。
[1]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http: //www.moe.gov.cn/edoas/ website18/72/info1238053862111272.htm
[2] 张东海,陈 曦.研究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调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 (2):38-42.
[3] 李 扬.对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1, (5):239-240.
[4] 张建功,张振刚.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学位结构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8,(7): 104-109.
[5] 杨 君,刘丹梅,顾玉萍.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13(6):57-60.
[6] 黄宝映.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10):1-6.
[7] 周建力,蔡建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中介组织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 2012,(11):51-56.
[8] 曾柏全,何 刚,刘高强.生物制药工艺学实验课程体系构建[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5):211-212.
[9] 曾柏全,徐刚标,姚跃飞,等.生物制药工艺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4(4):144-145.
A Study of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Bio-engineering Graduates
ZENG Bai-quan, LIU Gao-qiang, HE Ga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 Hunan, China )
Compared with academic training mode, a new comprehensive and scientif i c training mode of professional graduate degree need to be established. If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bio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master have been systematically studied,it will be improved student’s ability of innovation, cultiv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capacity and operation, employment adaptability. Meanwhile, it may improve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practical teaching content,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and other aspects of bio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master training process. Finally, it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degree.
professional master; practical ability; innovation ability
G643.2
A
1673-9272(2014)05-0202-03
2014-08-20
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改研究重点课题:“全日制生物工程专业硕士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编号:JG2014A017);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教改研究课题:“全日制生物工程专业硕士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资助”(编号:2013J006)。[
曾柏全(1967-),男,湖南邵东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生物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本文编校:李浩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