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一词”而动“全文”
2014-01-21冯林
冯林
学生的语感如何,直接影响其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影响其语言能力的发展。语感训练的最终目的是准确领会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和意。字、词、句是语言的基本要素,语感正是通过对字、词、句的正确理解,深入体会而形成的。教学中,如何尊重学生的差异,抓住重点词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结合以下案例来说明。
一、想象画面,丰富词语内涵
【案例】《哪吒闹海》教学片段(三年级上册)
片断1:教学第一自然段,理解词语“兴风作浪”和“称霸一方”。
师:哪吒为什么要闹海呢?
生1:因为东海龙王父子称霸一方,经常兴风作浪,害得人们不敢下海捕鱼,所以哪吒决心治一治他们,为老百姓出一口气。
师:说得非常正确,用上了课文中的原句,还用上了“因为……所以……”的关联词,真完整!大家再读一读这句话,想一想龙王父子是如何兴风作浪的?
生2:海面上刮起大风,把船都吹得左摇右摆的,让人们捕不了鱼。
生3:人们一不小心就会被风浪刮到海里,龙王就把他们抓去做奴隶。
生4:龙王还经常呼风唤雨,大量的雨水淹没了村庄和农田,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
……
师:可不是,多么霸道,多么蛮横的龙王父子啊,他们经常在海上——
生(齐说):兴风作浪。
师:龙王父子无事生非,胡作非为,害得人们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简直就是这个地方的霸王,所以人们说他们——
生(齐说):称霸一方。
师:因此,哪吒——
生(齐说):决心治一治他们,为老百姓出一口气。
【评析】为了让学生领会“兴风作浪”的含义,教者没有就词论词,而是紧密联系文本,让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想象“龙王父子是如何兴风作浪的”。由于学生的生活体验不一样,各个学生在动画片中了解的内容也不一样,因此,教者的这个问题就在文本与学生的生活体验间构建起了想象的桥梁。让学生联系生活举例交流自己所理解的兴风作浪的画面,不仅揭示了“兴风作浪”这个词语的内涵,而且把龙王胡作非为的形象展示在大家的面前,哪吒为民除害的正义形象也得到了学生的敬佩,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对文本的感悟。
二、动作表演,突出词语内涵
片断2:教学第二自然段,体会几个动词勾画出的哪吒的英雄形象。
师:哪吒带上他的两件法宝——混天绫和乾坤圈,来到大海边。瞧,他是怎么“闹海”的?
生1:他跳进大海里,取下混天绫在水里一摆,便掀起滔天巨浪,连东海龙王的水晶宫也摇晃起来。
师: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话,用“圆圈”圈出这句话中的几个动词。
(生圈好后)
师:谁来说说你圈出了哪些词语?
生2:跳进、取下、一摆、掀起。
师:谁来学着哪吒演一演?
(生纷纷举手,一生拿着“混天绫”演得眉飞色舞)
师:谁来说说,他演得怎么样?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3:他把哪吒的勇敢演出来了,我觉得哪吒很厉害。
生4:书上说“取下混天绫在水里一摆,便掀起滔天巨浪”,可他摆了好几次。
师:观察得很仔细,你觉得这有什么不同吗?
生5:摆一次,便掀起滔天巨浪,更能说明哪吒的威力大。
师:你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很深刻,说得也非常准确,确实,“一摆”更能说明哪吒的威力大。因此,我们在做动作时一定要先品味作者是如何准确运用词语的,在习作中也要学会像作者这样准确运用词语来刻画人物的形象。
【评析】在《哪吒闹海》这一教学片段中,教者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哪吒,运用了表演这一形式来代替教师的分析讲解,通过圈画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在边做动作边朗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同时,因为学生喜欢表演,表演就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他们很容易在心中构建起哪吒的英勇形象。这样,不同层次、不同表现能力的学生都在交流中加深了对文本的感悟理解,轻松地学习并运用了语言,既兼顾了全体,又照顾了差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把表演带入课堂,一改学生被动阅读的地位,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动手,主动参与阅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语言文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利于展示学生的才华。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还要使学生知识的差异成为一种资源,给所有学生一双想象的翅膀,将文本中描绘的画面与具体生动的形象及生活的体验建构起来。这样,文本语言就会在不同学生的奇思妙想中飞翔起来、丰富起来、生动起来!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