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语言艺术 提高教学效率
2014-01-21樊礼玲
樊礼玲
教育就是通过语言造就人才。语言是教书育人的重要手段。语言的艺术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苏霍姆林斯说过:“老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教师应当学习、研究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语言艺术。语言是知识信息载体,是教师将精心筛选出来的知识源源不断地传授给学生的最为理想的、引导学生学习的桥梁。所以,能否具有较高的教学语言艺术,是衡量教学精湛程度的一杆标尺。教师要想在舌耕的事业中取得丰硕的成果,就要在教学语言艺术的生动性、趣味性、完美性方面进行创新。因为这样的教学语言艺术,能创设更好的情境,将学生带入情境中,会使学生茅塞顿开、思维活跃。
一、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可使教学内容更直观
语文教学语言如果具有生动性,就能发挥语言的直观作用,使小学生乐于接受。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能力,教师的语言要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难为易,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他们的智慧之花。记得在教《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笔者通过生动的语言让学生想象诗中是怎样的情景。笔者边读,学生边想象:一片一望无际金灿灿的油菜花,在阳光下显得更耀眼,满目金黄,令人眼花缭乱;微风中,轻轻摇曳的花枝上,花瓣儿微微摇动,香味扑鼻,令人心醉。教师生动的语言,使学生陶醉,把学生带入诗中所描会的情境中,在一种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真切感受中,得到语言文字的感悟和思想情操的陶冶。
二、教学语言的趣味性可使教学具有吸引力
语文教学重在形象感染,还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因此,课堂教学要做到理中有趣,趣中有理,说理透彻,意趣盎然;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特点来精心设计教学语言。例如,说明文体裁的课文,教学语言的理趣,应从教材的思想内容、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中去寻求。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它的目的在于说明事物,使读者对事物形状、性质、构造、成因、关系、功用等得到一定的了解。对说明文,要用语言艺术中的趣味性去引导学生去理解、观察、思考。
如,《海底世界》中有这样一句:“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公里,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火车还快。”
根据这句话的内容特点,在教学不应空讲知识内容,而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词语的作用。
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像……”是通过比喻介绍鱼身的外形特点,“比……”是运用比较,把鱼游的速度同普通火车的行驶速度进行比较,说明鱼的速度很快……
类似的教学语言艺术,能生动活泼地引导学生掌握语言文字,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语言的完美性让学生乐于接受
教学语言是有声的语言,语音、语气和语调以及节奏,是构成教学语言的主要因素。语言完美,学生才能准确地理解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内容。语音是有声语言的有声化,是语言听觉的刺激形式。任何语言,都有读音,否则就难以进行学习和交流。教学要使用普通话,符合普通话的读音。语音有音质、音量、音色等因素。语气包括全句语调的抑扬、意群的停顿、吐字的快慢、音量的轻重,这些与思想感情表达有密切的关系。说话时,语气表达得准确,就能增强感染力,就能发挥有声语言的艺术效果。
例如,教师用亲切的语气,并用复数的第一人称“我们”说话,会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教师用商量的语气说话,会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责任感;教师用疑问的语气说话,会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如果用训斥的语气说话,就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还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压抑感。语调也包含着的内容,它和声音的高低、轻重、快慢都有关系。同样的一句话用不同的高低升降、轻重缓急来读,就形成不同的语调,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教学语言的语调,做到抑扬顿挫、有张有驰、速度适当,并有和谐的节奏,这有利于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讲。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课堂教学语言应当是声发于情,意富于情,理融于情。教师精神饱满地登上讲台,学生立即就会感受到教师情绪的感染。当我们分析一篇情文并茂的课文时,若用富于感情色彩的有声语言来讲解,就能与课文相得益彰。
在教《小小的船》时,可用抒情的教学语言创设教学情境:“那是一个美丽的夜晚,你坐在院子里,抬头看看天空,蓝天上有星星,还有月亮。看星星,星星朝你直眨眼;看月亮,那弯弯的月儿,多像一只小小的船啊!你看着、想着,好像已经坐在小船里了。”这一语言片段,就像一首散文诗那样优美,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课文的诗情画意中去,使他们愉快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中思想感情的理解。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学语言的艺术,具有驾驭教学语言的高超技能,这样课堂教学就能收到理想教学效果。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