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气候专题复习探讨
2014-01-21熊万英
熊万英
高三地理进入二轮复习后,教学活动对高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求更加凸显,要求教师在复习中准确把握复习内容的深度、难度和广度。气候部分历来考查点多,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又能体现地理思维能力,一直是地理高考的重难点。笔者认为,关于气候部分的复习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构建知识框架——做到心中有数
气候知识点多、体系强、能力要求高,一直以来都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也是学习的重难点。经过一轮复习,学生对气候的成因、特征、分布以及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已有所认识,但很多学生认为这部分内容杂乱而难学难记,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想办法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构建框架,梳理系统,理清层次脉络,整合学生脑中关于气候的零散知识,促进理解、帮助记忆、学会运用,如图1所示。
■
二、抓住问题关键——理解形成气候最主要因素
气温和降水是气候最基本的两个要素,影响气温和降水主要因素如表1所示。
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很多,关键因素是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教师讲解时应抓住问题核心。
(1)太阳辐射或纬度因素。直接影响某地所处热量带,如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及寒带等,其反映世界气候的基本轮廓。
(2)大气环流。主要包括三圈环流(即气压带和风带)和季风环流。大气环流主要影响某地降水的多少及降水的季节分配。
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形成和分布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中低纬的九种气候类型中,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及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与分布都深受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影响,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也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有关。能够理解每个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性质,基本就掌握了这几种气候的分布及特征。如图2所示大气环流与气候分布(可先忽略高纬气候)。
■
季风环流与气候。在季风环流影响下,形成分布在大陆东部的三种季风气候(以亚欧大陆最典型):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三种季风气候比较如表2所示。
三、掌握判断方法——降低学生心理难度
(1)气候判断基本方法。判断气候有三个步骤,首先根据月平均最高温或最低温出现的月份确定南北半球;其次根据最冷月和最热月气温确定温度带;最后根据降水总量和降水季节变化确定气候类型,如表3所示。
例1:判断图3中所在地所属的半球及气候类型。
■
注:根据图中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很容易判断该地为“南半球地中海气候”,这是根据气候特征判断气候类型。气候判断也要活学活用,不能生搬硬套表3的方法,否则会“南辕北辙”。
例2:读秋田位置及气温降水柱状图(图4),判断秋田气候类型为: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海洋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注:此题如果仅凭感觉判断,会脱口而出为“地中海气候”,而没有考虑秋田位置特征。实际上秋田位于亚欧大陆东部,这里不可能分布有地中海气候。再根据图中1月份气温低于0℃,此地应为“温带季风气候”,是根据气候分布特征判断气候类型。
(2)降低学生心理难度。世界气候看似纷繁复杂、类型多样,不少学生一看到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就有畏难情绪,不知从何下手,其实可以“化整为零”,降低学生记忆难度。
将各种气候类型分解到各个热量带。从表4中可知,各个热量带气候类型并不多,均不超过4种(热带4种、亚热带2种、温带3种、亚寒带1种、寒带2种),亚寒带和寒带气候在高考中出现几率不高,基本可以忽略。
■
根据降水量多少和降水量季节分配状况记忆气候类型见表5。
(3)厘清“一般分布”与“特殊分布”关系。除一般规律外,还有一些不按常理“出牌”的气候分布应落实到地图上,加深学生对比理解和记忆。赤道地区热带草原气候在赤道穿过非洲中部地区的东部,本该是热带雨林气候事实上却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原因: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气温较低,空气对流不旺盛,蒸发弱,降水少,故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原因:以上三个地区都处低纬度地区,气温较高;常年受东南信风影响,从海洋带来大量水汽;东部均为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加上沿岸暖流增温增湿作用,故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可简单归纳为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地形抬升+暖流影响)
四、及时归纳总结——提升地理复习效果
(1)有关气候比较方法归纳。气候比较一般包括:不同区域同一气候类型比较,如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与北美或南美温带海洋性气候比较、欧洲地中海气候和北美或南美地中海气候比较;不同气候类型比较,如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地中海气候比较、热带雨林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比较等。气候比较一般包括以下方面,如图5所示。
■
(2)不同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影响归纳(表6、表7)。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一直是高频考点。气候对农业影响主要包括:光照、热量、水分——决定作物种类、农业分布、复种制度、产量;旱涝、霜冻、大风等——影响农作物产量高低和质量优劣 。
复习中还应注意气候知识的外延,多关注每年发生的气象灾害,如气候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等,引导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关联性,加强学生掌握地理事物的全面性,发展学生应用地理信息的生活性。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一定能取得较好学习效果。▲
高三地理进入二轮复习后,教学活动对高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求更加凸显,要求教师在复习中准确把握复习内容的深度、难度和广度。气候部分历来考查点多,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又能体现地理思维能力,一直是地理高考的重难点。笔者认为,关于气候部分的复习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构建知识框架——做到心中有数
气候知识点多、体系强、能力要求高,一直以来都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也是学习的重难点。经过一轮复习,学生对气候的成因、特征、分布以及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已有所认识,但很多学生认为这部分内容杂乱而难学难记,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想办法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构建框架,梳理系统,理清层次脉络,整合学生脑中关于气候的零散知识,促进理解、帮助记忆、学会运用,如图1所示。
■
二、抓住问题关键——理解形成气候最主要因素
气温和降水是气候最基本的两个要素,影响气温和降水主要因素如表1所示。
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很多,关键因素是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教师讲解时应抓住问题核心。
(1)太阳辐射或纬度因素。直接影响某地所处热量带,如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及寒带等,其反映世界气候的基本轮廓。
(2)大气环流。主要包括三圈环流(即气压带和风带)和季风环流。大气环流主要影响某地降水的多少及降水的季节分配。
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形成和分布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中低纬的九种气候类型中,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及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与分布都深受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影响,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也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有关。能够理解每个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性质,基本就掌握了这几种气候的分布及特征。如图2所示大气环流与气候分布(可先忽略高纬气候)。
■
季风环流与气候。在季风环流影响下,形成分布在大陆东部的三种季风气候(以亚欧大陆最典型):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三种季风气候比较如表2所示。
三、掌握判断方法——降低学生心理难度
(1)气候判断基本方法。判断气候有三个步骤,首先根据月平均最高温或最低温出现的月份确定南北半球;其次根据最冷月和最热月气温确定温度带;最后根据降水总量和降水季节变化确定气候类型,如表3所示。
例1:判断图3中所在地所属的半球及气候类型。
■
注:根据图中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很容易判断该地为“南半球地中海气候”,这是根据气候特征判断气候类型。气候判断也要活学活用,不能生搬硬套表3的方法,否则会“南辕北辙”。
例2:读秋田位置及气温降水柱状图(图4),判断秋田气候类型为: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海洋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注:此题如果仅凭感觉判断,会脱口而出为“地中海气候”,而没有考虑秋田位置特征。实际上秋田位于亚欧大陆东部,这里不可能分布有地中海气候。再根据图中1月份气温低于0℃,此地应为“温带季风气候”,是根据气候分布特征判断气候类型。
(2)降低学生心理难度。世界气候看似纷繁复杂、类型多样,不少学生一看到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就有畏难情绪,不知从何下手,其实可以“化整为零”,降低学生记忆难度。
将各种气候类型分解到各个热量带。从表4中可知,各个热量带气候类型并不多,均不超过4种(热带4种、亚热带2种、温带3种、亚寒带1种、寒带2种),亚寒带和寒带气候在高考中出现几率不高,基本可以忽略。
■
根据降水量多少和降水量季节分配状况记忆气候类型见表5。
(3)厘清“一般分布”与“特殊分布”关系。除一般规律外,还有一些不按常理“出牌”的气候分布应落实到地图上,加深学生对比理解和记忆。赤道地区热带草原气候在赤道穿过非洲中部地区的东部,本该是热带雨林气候事实上却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原因: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气温较低,空气对流不旺盛,蒸发弱,降水少,故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原因:以上三个地区都处低纬度地区,气温较高;常年受东南信风影响,从海洋带来大量水汽;东部均为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加上沿岸暖流增温增湿作用,故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可简单归纳为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地形抬升+暖流影响)
四、及时归纳总结——提升地理复习效果
(1)有关气候比较方法归纳。气候比较一般包括:不同区域同一气候类型比较,如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与北美或南美温带海洋性气候比较、欧洲地中海气候和北美或南美地中海气候比较;不同气候类型比较,如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地中海气候比较、热带雨林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比较等。气候比较一般包括以下方面,如图5所示。
■
(2)不同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影响归纳(表6、表7)。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一直是高频考点。气候对农业影响主要包括:光照、热量、水分——决定作物种类、农业分布、复种制度、产量;旱涝、霜冻、大风等——影响农作物产量高低和质量优劣 。
复习中还应注意气候知识的外延,多关注每年发生的气象灾害,如气候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等,引导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关联性,加强学生掌握地理事物的全面性,发展学生应用地理信息的生活性。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一定能取得较好学习效果。▲
高三地理进入二轮复习后,教学活动对高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求更加凸显,要求教师在复习中准确把握复习内容的深度、难度和广度。气候部分历来考查点多,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又能体现地理思维能力,一直是地理高考的重难点。笔者认为,关于气候部分的复习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构建知识框架——做到心中有数
气候知识点多、体系强、能力要求高,一直以来都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也是学习的重难点。经过一轮复习,学生对气候的成因、特征、分布以及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已有所认识,但很多学生认为这部分内容杂乱而难学难记,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想办法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构建框架,梳理系统,理清层次脉络,整合学生脑中关于气候的零散知识,促进理解、帮助记忆、学会运用,如图1所示。
■
二、抓住问题关键——理解形成气候最主要因素
气温和降水是气候最基本的两个要素,影响气温和降水主要因素如表1所示。
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很多,关键因素是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教师讲解时应抓住问题核心。
(1)太阳辐射或纬度因素。直接影响某地所处热量带,如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及寒带等,其反映世界气候的基本轮廓。
(2)大气环流。主要包括三圈环流(即气压带和风带)和季风环流。大气环流主要影响某地降水的多少及降水的季节分配。
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形成和分布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中低纬的九种气候类型中,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及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与分布都深受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影响,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也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有关。能够理解每个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性质,基本就掌握了这几种气候的分布及特征。如图2所示大气环流与气候分布(可先忽略高纬气候)。
■
季风环流与气候。在季风环流影响下,形成分布在大陆东部的三种季风气候(以亚欧大陆最典型):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三种季风气候比较如表2所示。
三、掌握判断方法——降低学生心理难度
(1)气候判断基本方法。判断气候有三个步骤,首先根据月平均最高温或最低温出现的月份确定南北半球;其次根据最冷月和最热月气温确定温度带;最后根据降水总量和降水季节变化确定气候类型,如表3所示。
例1:判断图3中所在地所属的半球及气候类型。
■
注:根据图中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很容易判断该地为“南半球地中海气候”,这是根据气候特征判断气候类型。气候判断也要活学活用,不能生搬硬套表3的方法,否则会“南辕北辙”。
例2:读秋田位置及气温降水柱状图(图4),判断秋田气候类型为: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海洋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注:此题如果仅凭感觉判断,会脱口而出为“地中海气候”,而没有考虑秋田位置特征。实际上秋田位于亚欧大陆东部,这里不可能分布有地中海气候。再根据图中1月份气温低于0℃,此地应为“温带季风气候”,是根据气候分布特征判断气候类型。
(2)降低学生心理难度。世界气候看似纷繁复杂、类型多样,不少学生一看到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就有畏难情绪,不知从何下手,其实可以“化整为零”,降低学生记忆难度。
将各种气候类型分解到各个热量带。从表4中可知,各个热量带气候类型并不多,均不超过4种(热带4种、亚热带2种、温带3种、亚寒带1种、寒带2种),亚寒带和寒带气候在高考中出现几率不高,基本可以忽略。
■
根据降水量多少和降水量季节分配状况记忆气候类型见表5。
(3)厘清“一般分布”与“特殊分布”关系。除一般规律外,还有一些不按常理“出牌”的气候分布应落实到地图上,加深学生对比理解和记忆。赤道地区热带草原气候在赤道穿过非洲中部地区的东部,本该是热带雨林气候事实上却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原因: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气温较低,空气对流不旺盛,蒸发弱,降水少,故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原因:以上三个地区都处低纬度地区,气温较高;常年受东南信风影响,从海洋带来大量水汽;东部均为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加上沿岸暖流增温增湿作用,故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可简单归纳为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地形抬升+暖流影响)
四、及时归纳总结——提升地理复习效果
(1)有关气候比较方法归纳。气候比较一般包括:不同区域同一气候类型比较,如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与北美或南美温带海洋性气候比较、欧洲地中海气候和北美或南美地中海气候比较;不同气候类型比较,如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地中海气候比较、热带雨林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比较等。气候比较一般包括以下方面,如图5所示。
■
(2)不同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影响归纳(表6、表7)。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一直是高频考点。气候对农业影响主要包括:光照、热量、水分——决定作物种类、农业分布、复种制度、产量;旱涝、霜冻、大风等——影响农作物产量高低和质量优劣 。
复习中还应注意气候知识的外延,多关注每年发生的气象灾害,如气候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等,引导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关联性,加强学生掌握地理事物的全面性,发展学生应用地理信息的生活性。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一定能取得较好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