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全民摄影,如何消除摄影记者的职业焦虑?
——嘉报集团视觉总监眼中的新闻摄影队伍培育策略
2014-01-21
面对全民摄影,如何消除摄影记者的职业焦虑?
——嘉报集团视觉总监眼中的新闻摄影队伍培育策略
□ 文/杨晓东
当下,纸媒新闻摄影面临困窘:减版、裁员、跳槽、降薪……“吐槽声”此起彼伏:要么“闭嘴”,要么“走人”,要么“干活”。 此情此势,摄影记者真只有这三个选择吗?本文从体制激励、刊发平台等多角度探讨如何建立报纸视觉品牌与记者多方获益的双赢模式。
新闻摄影 专业 全媒体 图片
受全民摄影与移动互联网普及的冲击,摄影记者逐渐失去“第一现场”采访优势、“第一时间”发布优势,摄影记者职业激情受挫。其中最极端的案例是美国芝加哥《太阳时报》解散摄影部、解雇28名摄影记者。
此情此势,摄影记者又能有何作为?近几年,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鼓励摄影记者“坚守”与“拥抱”。“坚守”,即坚守新闻摄影专业主义;“拥抱”,即新闻摄影拥抱互联网,让生产优秀新闻图片的记者“名利双收”,着力打造摄影记者的“幸福感”。
坚守专业主义 新闻摄影未死
当下纸媒“困窘”,但无论如何变化,新闻摄影没有死。分析《太阳时报》事件,它反映了新闻图片来源渠道的重组,但并不代表摄影记者职业的终结。摄影部解散确实源于科技发展致使摄影记者丧失原来某些优势。例如,手机拍照普及,摄影门槛降低。
每个人都能照相,但每个人都能拍出好照片吗?面对“四面楚歌”的竞争态势,纸媒新闻摄影依靠什么确保市场价值和传播效益?坚守专业主义,具有专业水准的新闻图片是新闻摄影竞争力的标尺。这种专业性就靠专业记者“坚守”。优质新闻图片仍是专业摄影记者的优势,我们需要坚守阵地,练好专业。
1.体制上扶持优秀摄影记者
在全媒体传播中,图片质量仍是视觉传播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所以,强化图像品质应成为专业摄影记者起码的坚守和追求。在这方面,《嘉兴日报》做了一些探索:
好照片发头版,上头条,得高分。每天把最好的新闻图片刊登在头版,优秀头版照片考核打分是一般新闻图片的6倍;设立好照片评选奖励机制,自2012年初开始的“嘉报视觉·每周最佳”评选奖励,激发了记者拍好照片的热情;年末对全年的“每周最佳”梳理盘点,通过报纸、网络、官微及二维码扫描等途径让读者和网友参与“嘉报视觉·年度最佳”的评选,用万元高额奖金奖励年度最佳摄影作品。
把好照片推荐到国内两大专业报纸。从2010年下半年至今,《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已经刊登近百幅嘉报集团摄影记者的优秀作品。2014年春节后,摄影记者沈志成、朱骏等6人的摄影作品在《中国摄影报》头版作为主打照片刊登;王振宇的专题报道《追梦》在《人民摄影》整版刊登……摄影记者获得稿费,“幸福感” 满满,“名利双收”,同时嘉报收获了视觉品牌效益。
2.做深新闻摄影
2005年伦敦地铁爆炸案第一张现场图片、 2008年汶川地震那段6分钟视频、2013年4月芦山地震第一时间被传播的照片都不是专业摄影记者第一时间发布……
“快”是新闻传播的本质要求。新媒体“快”,微博、微信“又快又泛滥”……突发事件发生时,面对新媒体,摄影记者几乎无还手之力,我们需要正视来自“第一时间”的挑战。
公民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一瞬间拍摄并发布照片,他们离去后剩下的事情谁来做?专业摄影记者。他们需要对新闻事件追踪报道、深度解读。这个“快”时代,“坚守”纸媒新闻摄影就要在“深”字上做文章,让新闻人物和故事通过摄影记者的镜头表现出“深度”“厚度”“力度”“温度”。
3.我们为什么不砍掉摄影版?
相比很多报纸开始缩减摄影版面,有些甚至停掉占比很小的摄影专版,《嘉兴日报》《南湖晚报》坚持每周刊发固定的图片报道版面、深度摄影报道。2012年年末,我们对《南湖晚报》摄影版进行改革创新:栏目名称由“视觉”改为“视觉1+”,视觉“加一点”,让摄影记者呈现的图片故事更丰富一点,让读者更喜欢一点。
为什么这样做呢?我认为,新闻摄影传播的重要条件是品质,而非传播介质。读者仍需要高质量的新闻图片和深度摄影报道。当下传播方式的变化对专业摄影记者的要求越来越高。现在是专业摄影记者最难做的时候,也是优秀记者的最好舞台。专业性无法被变化的传播介质所替代。
《南湖晚报》一组图片专题用一个版面、六七张图片来呈现,很多时候做不深,讲不透。一个新闻摄影报道可以用两个、四个甚至八个版面来呈现,鼓励摄影记者通过深入持久的“坚守”挖掘新闻事件本质,讲述新闻背后的人和事。
2013年7月18日,横跨杭州湾的世界级大桥——嘉绍大桥建成通车,成为中国沿海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摄影记者沈志成自2008年12月大桥开工建设起便跟踪采访。我真的很难想象,矗立在茫茫钱塘江上的30多米高的桥墩,小沈是怎么一次次爬上去的?大桥开通当天,《南湖晚报》刊登了“视觉1+7”(图1),做了8个整版的摄影报道《龙腾钱江》;在“编者按”中我写下:“一个记者,4年多时间,关注一项工程,这是一种坚守;而这坚守本身就是一种超越……”
谈判虽然没有结果,不过在回来的路上,阿花说我不会放弃,我一定要拿下中汕厂的订单。我说江锋这人不错哈,咱们可以争取。阿花自信地说,这就是我们的希望所在。从明天开始,我来中汕厂软磨硬泡,你去凤岗和长安拉订单,我就不信他林强信能把抛光市场垄断了。
嘉报集团摄影记者的“坚守”结出了丰硕“果实”。2011年度嘉报新闻摄影作品获省以上奖励100余项,成为嘉报新闻摄影获奖最多的一年; 2012年度获省以上奖励70多项,其中浙江新闻奖一等奖作品两件,实现历史性突破。
新闻摄影如何借力互联网?
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亿,手机作为第一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稳固。“可怕”的数字还在迅猛发展。我认为,摄影记者要用优质新闻图片“拥抱”互联网。这几年,《嘉兴日报》尝试实现新闻摄影与网络之间的互动。
1.建立互联网门户、手机门户的推送渠道
优秀新闻摄影作品推荐到国内著名门户网站,让月度精选图片和优秀图片专题报道在互联网上得到广泛传播。
纸媒与网络互动,实现报纸掌上“立体阅读”。2013年5月,我们首次与手机腾讯网联合推出“嘉报集团视觉中心精选图片”二维码扫描,读者扫描报纸上的二维码实现立体阅读,手机腾讯网首页呈现当日点击量达234.5万,点赞5431个。摄影记者朱骏的摄影报道《我的护工母亲》讲述了一名母亲在杭州某医院做护工的艰辛、快乐和幸福,报纸与手机腾讯网同步发布,仅仅两天手机客户端网友的喜欢爱心数达两万多、880多条评论(图2)。面对优秀的摄影专题故事,网站也对摄影记者开出了相对丰厚的稿费。
2.摄影记者利用微博抢第一时间
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实现新闻摄影报道的移动新媒体传播。@嘉报集团视觉中心新浪官方微博依托摄影记者和爱好者不断壮大;嘉报视觉微信公众平台多渠道发布新闻摄影报道;专人实时收集、编辑、发布和维护,拓展新闻摄影传播领域。2013年10月7日,强台风“菲特”在浙闽沿海登陆,嘉兴多地发生洪涝灾害,面对气象记录60年来最强洪灾,摄影记者在现场将新闻照片通过微博、微信直接发布,让读者第一时间了解灾情。
新闻摄影“拥抱”互联网,真正实现新闻摄影报道与网站、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互动。而这一切要有制度保障,最初,我们鼓励和提倡;后来布置“作业”,考核计分;2014年,我们开始把新媒体纳入摄影记者考核——新闻现场微博直播,新闻图片第一时间上传,融图片、音频、视频为一体的全媒体作品拍摄、编辑和发布等,都纳入了摄影记者的月度考核。
现在,我们的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愈发重视“网络优先”。每天不仅要发布“最好的新闻照片”,同时要发布“最快的新闻照片”。第一时间在网络上发布新闻照片和事件报道,已经成为摄影记者的自觉行动。
新闻摄影仍是“内容为王”
无论哪种传播方式和途径,新闻内容始终最受读者关注。全媒体时代,新闻摄影的生存法则仍是“内容为王”,生产影响、吸引受众的新闻摄影作品。“坚守”新闻摄影,目的就是发现和捕捉更优秀的新闻内容。“拥抱”互联网是给优质新闻摄影产品提供更大的空间,获取更大的社会影响。
2014年2月11日,《中国摄影报》整版刊登了《嘉兴日报》90后摄影记者朱骏的年度盘点《我的2013》内有一段我和朱骏的对话,“《嘉兴日报》让优秀摄影记者名利双收……我俗气地问一句‘2013,你幸福吗?’”
朱骏说:“新闻摄影对我来说是一份辛而不苦的工作。在嘉兴日报,一幅好照片从生产、加工到最终的版面呈现都由视觉中心一个部门完成,实现了新闻摄影产品的流水线作业、一条龙生产,让我们拍摄的好照片能得到最好的呈现。每周评选周最佳视觉作品、年底评选年度最佳视觉作品,这些好的奖励机制让摄影记者有了成就感,更有幸福感!所以,2013,我很幸福!”(作者是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编委、视觉总监)
编 辑 翟铮璇 90555319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