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都市媒体主题报道:以建设者姿态做好时代大文章
——《楚天都市报》大型策划《城路》特刊的启示

2014-01-21

中国记者 2014年5期
关键词:楚天特刊都市报

都市媒体主题报道:以建设者姿态做好时代大文章
——《楚天都市报》大型策划《城路》特刊的启示

□ 文/ 韩少林 陈俊旺 徐汉雄

都市类媒体如何做好重大主题宣传,如何创新内容与形式,如何践行建设者姿态、发挥“瞭望”者功能,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主题建言献策,推动经济和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

都市媒体 主题报道 建设者

《城路》特刊共32版,约10万字和百余幅图片,分为“进程篇”和“模式篇”上、下两辑,以“鸳鸯版”形式同日亮相,放眼全国乃至全球,探寻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整个特刊内容厚重,结构严密,版式精美,气势恢宏,被国家发改委城镇化研究专家称赞为“记录中国城镇化改革和发展的一本‘蓝皮书’”。

一、服务大局,主题宣传顺势而为

重大主题报道,是指围绕党和政府的重要决策部署、中心工作和时代主题所进行的报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都市类媒体多以读者爱看的民生新闻和社会新闻为着力点,不少都市报对重大主题报道既爱又怕,爱因其题材重大,是新闻富矿;怕是因其内容宏大,担心空洞不可读、不爱看。如何做好重大主题报道,特别考量媒体功力。

《楚天都市报》一直注重服务大局、着眼大事,在重大主题报道上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驾驭经验,2012年曾和《湖北日报》一起推出广获盛赞的聚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大型特刊《汉水丹心》,此次围绕城镇化这一时代主题推出《城路》特刊,是在重大主题报道上的又一次顺势而为,取得了新的突破。

1.践行“我是建设者”理念,主动担当社会责任

责任媒体,应是时代发展的瞭望者,应有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情怀,应该胸中有时代笔下有百姓,倾情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未来,关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每一次探索跋涉,关注时代洪流中的每一次潮起潮落。

“城镇化”便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时代命题,是中国扩大内需、促进发展、构筑文明的重要抓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克里斯认为,美国的高科技和中国的城镇化是21世纪的两件大事。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多次提到“城镇化”,一年多来,城镇化是中国改革最热的词汇之一,它关乎城市与乡村两极的长足发展,涉及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教育制度、拆迁问题、交通规划、收入分配制度等诸多社会热点。

围绕城镇化的发展趋势,社会上有较大争议,有人认为中国应该加快城镇化步伐,也有人认为应该审慎推进,特别是针对城镇化中出现的“跑马圈地”“造城运动”“空城鬼城”等问题,社会上有一些质疑之声。

围绕“新型城镇化”这一重大时代命题,《楚天都市报》主动肩负“我是建设者”的使命,自觉践行“走转改”要求,力图通过第一手翔实采访探索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争取为中国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制度设计管理部门提供一份可资借鉴的建设性意见,尽到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

于是,在党的十八大之后,《楚天都市报》便开始了城镇化选题策划工作,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结合最新有关城镇化建设的精神,以特刊形式集中推出报道,应时而动,为时而著,厚重完整,及时诠释城镇化的题中之义,彰显出媒体的责任意识与时代情怀。

2.做好“大民生新闻”,回应民众普遍关切

“小民生新闻”一般指衣食住行、柴米油盐、教育医疗等涉及经济消费和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服务性新闻,“大民生新闻”则是深度报道关系国计民生、公平正义和顶层制度设计的宏观政策新闻。后者关乎今后十年、二十年、五十年甚至上百年之后民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大民生新闻不仅反映了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也反映了公众的关注焦点以及代表全社会价值取向的信息解读。”城镇化就是这样的一个大民生主题,因为城镇化既是现代文明一大趋势,又是个交织着各种困难和矛盾的时代课题,这条“城路”有风景也有曲折,各地在做多种模式的探索。共同的弊病是城市的身躯日益庞大,对人和环境的压力也与日俱增,新型城镇化路径亟待破解。

“13亿人的现代化和近10亿人的城镇化,在人类历史上是没有的,中国这条路走好了,不仅造福中国人民,对世界也是贡献。”近10亿人的城镇化何去何从,是公众的关注焦点,关涉着求学、就业、落户、出行等诸多热点难点,无论是研究者还是每一个身处城镇化洪流中的普通人,关注思考的背后,都寄托着大家心底深处对美好家园的憧憬,洋溢着城乡变迁下亘古不变的故土情结。做好这种重大主题报道,是回应民众普遍关切、进行服务读者的民生报道应有之义。

3.强化创新力,提升引导力等新媒体的影响下,人们的阅读呈现碎片化特征。纸媒在新闻信息量、反应快捷度上已经没有优势,而原创深度报道则是竞争取胜的一大利器。

纸媒选择重大主题报道进行策划包装,将其做成兼具可读性和思想性的深度报道,系统反映重大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探索其发展趋向,从而以深度的调查、深刻的观察、权威的观点、优美的文笔来吸引读者。中国城镇化是个很好的深度报道题材,纵向上横跨了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横向上囊括了“苏南模式”“郑东模式”“珠三角模式”等众多国内城镇化成功范例以及国外经典创举,十多路记者历时一年踏访采写,这种宏篇巨制的原创深度报道是网络碎片报道望尘莫及的。

二、策划创新,全球视野做足“湖北思考”

在《楚天都市报》人看来,重大主题报道是追求新闻创新、锻造新闻精品的重要抓手,是影响主流人群、扩大社会影响力的重要载体,是锻炼采编队伍、检验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标志。

城镇化报道是个值得尝试突破的时代主题,操作时,都市类报纸可以发挥自身灵活、温情、以小见大的特色,让主题报道变得深入浅出、形象生动,从而影响最广泛的读者群,将时代发展的主题、党和政府的声音及时传递到每一个角落。事实证明,楚天都市报人没有辜负这样的一个大主题,在新闻创新与舆论引导上交出了一份完美答卷。

4.应对新媒体挑战,深度报道彰显影响力

2013年,在微博、微信

决定围绕“记录中国城镇化的伟大进程和时代探索”这一宏大主题做一期大型特刊后,《楚天都市报》编委会精心策划,大胆创新,特刊采写放眼全球,强调“中国立场”,突出“湖北思考”,注重“以人为本”。

1.策划缜密,站位高端

2013年3月起,《楚天都市报》编委会先后派出近20路记者,奔赴北京、广东、河南、江苏、四川、重庆以及湖北省内多地,还有美国纽约、法国巴黎、德国鲁尔、俄罗斯圣彼得堡,踏访各地城镇化探索模式,采访政界、业界和学界权威领导、专家,探寻城镇化转型经验和发展路径。

每一处探索与开拓,都有值得赞赏的精神,每一处得失与成败,都有沉淀下来的财富,记者对话主管部门领导和权威专家,走近进城者,倾听心声,记录脚印,只为展望新型城镇化的蓝图美景,为传递时代梦想而欢呼喝彩、建言献策。编辑部期盼,在各地模式的生动范例中,因地制宜,启发思想,为新型城镇化发展贡献智慧;编辑部期待,在先发国家的经验教训基础上,高屋建瓴,扬长避短,中国城镇化能更好地发挥后发优势。

《楚天都市报》的城镇化特刊报道,主旨明晰,心怀良愿,紧扣国家有关新型城镇化的宏伟蓝图,视野开阔,立意高远,面世后引起良好反响,受到各方瞩目。

2.精耕细作,玉汝于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编辑部首先从提高采编人员专业储备上着力。城镇化是相对专业的政经新闻题材,只有深刻领会相关政策精神,稿件内容才能准确翔实,语言表达才能深入浅出。为此,《楚天都市报》专门邀请中国城市规划与住房研究所所长、《湖北省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规划(2012—2030)》项目编制负责人卢华翔等为采编人员做专题讲座,以提升编辑记者关于城镇化问题的专业素养。

随后,派出常务副总编辑带队的4人采访组,赴京采访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北京大学的主要分管领导或权威专家,还主动报名参加由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办的中国城市发展论坛,当面采访城镇化领域权威人士,作为特刊高端访谈的主要内容。

同时,派出骨干记者飞赴国内外寻访最为典型的城镇化模式,深入采访当地政府领导,走近市民生活,采访以“托举哥”周冲等为代表的进城人员,体验、观察和展望城镇化的发展。

采访内容成稿后,编委会对稿件进行多次研磨,精益求精,并三次推迟见报时间,三次补充丰富报道内容,最后决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这一历史关节点,在全国上下高度关注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这一最佳时机,结合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城镇化中的重要精神,补充完善特刊内容,从宏观到微观,从思想储备到知识积累,从高端访谈到草根交流,从海量采访素材中抽丝剥茧,水到渠成,因而材料翔实,观点精辟,说服力强。

3.以人为本,以小见大

操作重大主题报道怎样秉承“大民生情怀”,关注时代洪流中的人物个体,聚焦宏观政策对微观领域的影响,跳出说理多、论述多的窠臼?答案是聚焦熟悉又具有代表性的个案,讲述身边平凡人物的命运,碰撞心灵,唤起共鸣,启发思考。

例如在写到户籍问题时,选取了“不时被户口绊一下脚”的外来户小老板何大伟进行采访:“进城了,买房了,一家人还不是市民”“女儿佳佳是体育特长生,跨栏成绩好,但当时报名全市运动会需要武汉户口,佳佳哭着找老师,没用。她一路哭回家”。例如采访“托举哥”周冲盼买房的打工梦时写道:“有时候,周冲和李英散步时,会看看楼盘广告。二手房一平方米都卖12000元,‘太贵了,买不起。’”……一个个鲜活的故事、细节,生动,温情,可读可感。

同时,注重人文情怀,讲究语言精美,精心制作标题。

4.中国立场,湖北思考

作为一份省级都市类媒体,如何处理好中国与世界、省内与省外的关系?该如何摆正报道的立场?出发点和落脚点何在?

《楚天都市报》编委会在策划《城路》特刊时,强调践行“我是建设者”理念,突出“中国立场、湖北思考”,为中国城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言,为湖北的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鼓呼。在与省外乃至国外进行对比报道时,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既不哗众取宠,也不隔靴搔痒,而是围绕大局,实事求是,提出有益的建设性意见。

在报道国外模式以及国内的苏南模式、广东模式、成渝模式等诸多城镇化探索路径的同时,专门采访业内专家,对其进行点评分析,挖掘其对中国城镇化的启示意义和探索价值。

特别是在与国外模式的对比中,注重立足中国基本国情,紧密联系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客观看待各国在城镇化道路上的长短得失。

多路记者实地调查采访,翔实报道了武汉、鄂州、汉川、大冶等地的城镇化模式,生动记录湖北进城者的人生沉浮,真实反映荆楚百姓的心声期待,深度聚焦湖北城镇化的规划蓝图、典型经验,深入报道湖北的探索和成绩,为湖北决策部门提供借鉴参考,也促进了湖北与其他省份乃至他国的城镇化建设交流。

三、特刊的研究价值

编 辑 文 璐 wenlu@xinhuanet.com

《城路》特刊见报后迅速引起各界好评,不少专门研究城镇化的专家也给予盛赞。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中外城市圈与中小城市发展》编著者冯奎评价说,“《城路》特刊富有案例研究价值和政策研究价值,堪称记录中国城镇化改革与发展、经验与探索的一本‘蓝皮书’”。

笔者检索发现,迄今为止,国内还没哪家报纸像《楚天都市报》这样,将已经或者正在进行中的多种城镇化探索模式“一刊打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部研究室主任刘勇评价说,《城路》特刊主题宏大,思想深刻,视野开阔,视角独特,紧随时代,关注民生,深入思考了中国城镇化建设的时代命题,又深切关注了这一进程中人物的命运;既聚焦宣传了湖北城镇化的规划蓝图、典型经验,又为湖北城镇化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既有政界、学界和业界对城镇化的思考和展望,又有普通民众对城镇化的期待和憧憬,报道富有建设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体现了一流的策划能力和采编力量,是一组质量上乘、体现主流媒体责任担当的精彩报道,是呼应时代主题的精品力作。

《城路》特刊还激发了众多进城者、城市建设者的感想和思考。武汉平煤武钢联合焦化公司职工岳兵来信说,“特刊不仅能给城市的管理者提供启示,也让我们每一位城市的建设者备受鼓舞。”华中科技大学博士、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教师宋金强来信说,“我从农村考上大学后留在城市工作,这份特刊触发了我很多感想,相信也能引发更多人的思考和憧憬,真心期待我们的城市和乡村越来越美好。”(作者单位: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楚天都市报》)

2013年11月25日,《楚天都市报》推出以“深入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倾情记录中国城镇化伟大探索”为主题的年度巨献、大型策划特刊《城路》,以“全球化视野、建设者姿态、大民生情怀”,就如何做好重大主题报道进行了一次很好的尝试与创新。

猜你喜欢

楚天特刊都市报
以15秒播出一个温暖的片断——温州都市报的抖音号运营实践
让短视频成为媒体深度融合的全新切入点——以楚天都市报为例
Share with us
试论《都市报道》与“民生民情”
新形势下都市报文化新闻创新探析
乌兹别克斯坦客户二度牵手楚天科技
两会特刊
奥运特刊
奥运特刊
两会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