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古服饰市场化与民族地区旅游业关系研究

2014-01-20白晓梅何桂花

现代商贸工业 2014年1期
关键词:民族服饰蒙古市场化

白晓梅+何桂花

摘要:

对民族服饰市场化和民族地区旅游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做了探讨,从而将传统蒙古民族服饰的市场化进程对民族地区旅游业的积极影响进行了进一步的剖析。针对保护和传承好本民族民俗文化,积极发展民族服饰市场化,以及推进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一些观点。

关键词:

服饰文化;市场化;旅游业;积极影响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1-0061-02

蒙古服饰文化历史悠久、技艺精湛。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民族服饰及其相关的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其浓厚的民族特色,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所接受。经过多年努力,服饰工艺得到了较快的传承与发展。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为地方特色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使民族服饰产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积极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把握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特点和规律,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培育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形成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运行机制。将民族服饰产业化,利用市场化的思路进行运营,更加符合发展地方经济的目的。文化产业与地方旅游业的结合,正是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有效方式。这种方式也被称为民俗旅游,将民俗元素融入到旅游产业当中,为民族地区旅游业指明了思路。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象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的总和。它是属于文化旅游的一种。而所谓文化旅游,是指人们通过旅游或在旅游活动中了解和获取知识的活动。具体地说,民俗旅游就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生老病死、衣食住行、信仰及禁忌等的行为规范,可激发人们前往旅游的动机,从而产生旅游活动。

民族地区文化旅游是人们观赏,了解,领略和参与旅游目的地的民俗文化活动的一种旅游形式。内蒙古民俗文化旅游能够使游客体验广阔的草原,沙漠,森林等自然风光,同时可以体验丰富的当地独特的民风民俗。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不断发展和开发民俗旅游活动过程中,为内蒙古当地的经济,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据统计2006年,全区接待国内外游客257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接近280亿元,同比增长34%,约为全区生产总值的5.82%。

2010年旅游总收入接近732.7亿元,是2005年的3.5倍。旅行社总数2000年为88家,2005年为404家,2010年增至716家。

蒙古服饰的市场化过程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逐步深化的。在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的过程中,蒙古服饰的市场化对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1 地区名片

内蒙古的民俗文化经过历史长河的积淀,形成了其鲜明独特的民俗现象。这其中包括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而对于外地游客而言,提起蒙古民俗文化,首先想到的就是蒙古袍。它是一种民族的象征,同时它也是一种民俗的产物,包含了很多蒙古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福以及对自然先祖的信仰。北方少数民族由于地域上的相邻关系,文化服饰有很多互相借鉴的现象,但同时又保留着各自特色。蒙古族内部也分察哈尔蒙古族、维拉特蒙古族、布里亚特蒙古族、巴尔虎蒙古族、科尔沁蒙古族等多个分支,其类似却相互有区别生活生产方式,造就了内蒙古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通过蒙古服饰的市场化过程,多个分支,多个制作工艺在市场中得到交流,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吸引力,从而成为了民族地区旅游业鲜明的标志,成为了吸引游客前来一睹民族地区的真容的重要推动力。

在人们领略地区风光的同时,蒙古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起到衬托的作用,形成全面完整的地区文化。最为典型的就是游客的迎来送往和餐饮服务等方面。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民族地区的饮食文化得到了蓬勃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蒙餐馆,以其独特的口味和装修风格,吸引着很多顾客。而餐馆的整体包装中,民族服饰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元素。此类服饰既保留了民族服饰的基本特征,又在功能上考虑服务行业的要求,袖口收紧,干净利索,便于为顾客提供端茶倒水等服务。

试想,来民族地区旅游的游客,看到的当地蒙古族穿着的都是与游客相同的服装款式,与周围的风景将会是何等的不相称。所以,只有当蒙古服饰参与了市场化,成为旅游业的重要元素时,民族地区旅游业才会更具有生命力。

2 旅游纪念品市场

从呼和浩特地区的蒙古服饰市场来看,蒙古服饰经营者在竞争共存的方式下,以集中经营形成了规模优势的经营方式,是一种吻合现代市场的销售模式。这些工厂及店面满足了各层次不同规模的消费者。蒙古服饰的销售途径除了店面以外,旅游地区的纪念品市场也是蒙古服饰的一个大的领域。内蒙古是以草原旅游及风情旅游为主,因此旅游者享受着广阔的草原风光之外更多是体验蒙古民族的生活习俗。当然也会对蒙古服饰产生深厚的兴趣,并会产生购买的需求。

服饰文化是民族文化组成的重要一支,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蒙古民族集中聚居的地区,旅游发展定位以草原风光、民族文化为主要特色的。民族服饰的蓬勃发展,为内蒙古旅游提供更多更好的旅游产品和发展条件。

3 大型文化节等娱乐表演活动

蒙古民族服装服饰不仅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而且具有良好的展示条件,观赏性强,容易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随着蒙古服饰的市场化的深入,蒙古民族服装服饰的研制生产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规模不断扩大,正在从日常生活的穿着向节日和出席重大活动的礼服方向全面发展。蒙古族服饰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已成为游客对内蒙古旅游印象的重要元素。推动着地区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这其中,蒙古服饰文化节,最能够体现这一关系。

近几年,蒙古服饰文化节表现出以下几个重要特点。一是规模上大幅拓展,参赛队伍、参与人数、服饰款式数量都是一届多于一届;二是交流范围进一步扩大,邀请俄、蒙服饰团体表演,推动蒙古民族服饰走向国际化,同时吸引国内外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三是质量得到提升,突出不同部落传统服饰的特色,挖掘文化内涵,有利于引导推动民族服的良性发展;四是将竞赛展示与观赏销售相结合,促进了经济交流,同时也提高了参与者的积极性。

通过举办中国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借助服装服饰展示、观赏性强的优势,将蒙古族服饰文化开发成旅游产品供游客观赏,通过旅游节庆活动让更多游客对民族服饰产生兴趣,同时热闹的场面也为地区旅游业增添了绚丽的风采。达到促进蒙古族服装服饰的发展,推进蒙古服饰市场化,弘扬民族文化,宣传内蒙古旅游业,促进自治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目的。

反过来,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也起到保护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进而促进民族服饰的市场化良性发展。民俗旅游可以让外地游客了解当地的文化风俗,并且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当地居民必然会自觉不自觉的保护并发展自身的民俗。例如穿戴民族服饰,庆祝传统节日。因此,开展民俗旅游,一方面带动了旅游的发展,形成地方独有的观光特色,另一方面继承了民族的风俗习惯,使之成为亮点,从而很难被他民族同化。民俗文化资源往往是不可再生的,通过创造良好的民俗文化环境,使得民族服饰在市场化的过程中,不会轻易发生变化,从而能更好地使民俗文化为旅游业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

诚然,旅游业本身是一种市场行为,市场化的逐利本性很容易使得服饰文化脱离文化根基,从而失去本身所具有的丰富魅力,成为竭泽而渔式的发展,影响民族地区旅游业的持续良性发展。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处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蒙古服饰文化的走向,同时也影响市场化进程的运行质量。作为民俗工作者和市场相关部门,有必要时刻关注市场动向,切实搞好保护民族文化和发展地方经济的关系,避免出现不利局面。

4 结语

民族服饰的市场化既是社会发展需求的产物,同时也是蒙古人民的民族意识提高的结果。“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充分发挥和切实保护好蒙古服饰的文化内涵,才能够更好地为民族地区旅游业服务。只要掌握了这一点,蒙古服饰的市场化就是良性的,所推动的地区旅游业就是可持续的。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古老而灿烂的当代民族服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在市场化的过程中,逐步走出了一条良性发展的路线。传承,保护不仅能够弘扬民族文化,也能够提高经济效益,成为真正的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共同财富。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S].国发〔2009〕29号.

[2]骆高远.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03).

[3]余德辉.打造精品,加强合作.中国北方旅游发展高层论坛文集[C].内蒙古旅游局编印,2007,(10).

[4]旅游业基本情况.内蒙古统计年鉴[Z].2011.

[5]白晓梅.关于蒙古服饰的市场化现象[J].前言,2013,(2).

[6]杨竣杰,巴菊媛.六大亮点扮靓中国蒙古族服装艺术节[EB/OL].内蒙古新闻网,2009-07-12.

猜你喜欢

民族服饰蒙古市场化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试论二人台市场化的发展前景
蒙古靴
传统茶元素与民族服饰设计的融合探讨
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雲使》在蒙古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解读玉米价格市场化改革
蒙古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