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城镇化动力要素研究
2014-01-20王泽
王泽
摘要:
城镇化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对城镇化的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兵团地区由于历史、区位和环境等因素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在城镇化基础差,实现难度大的情况下,对兵团地区城镇化发展的要素进行思考。通过完善城镇化动力要素建立城镇化体系的产业发展优势要素平台,实现兵团屯垦戍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及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兵团地区的城镇化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社会意义。
关键词:
建设兵团;城镇化;要素;发展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1-0050-02
城镇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的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11年的51.27%,按照国际经验未来几十年中国最大的发展潜力就在城镇化及其完善。城镇化水平的表现不仅在数量方面,质量也尤为重要。
1 兵团城镇化城镇现状和特殊性
为了守备边防,加强民族团结,利民而不与民争利,兵团农牧团场的所在地,大多数选择在水土条件较差,较偏远地带。兵团有58个边境团场镇守兵团管辖的2019千米长的边境线,与人民解放一起担负着防守边防,构筑了牢固的国防屏障。
1.1 兵团城镇化现状
经过数十年的屯垦戍边,兵团地区特别是兵团场部已经成为非农人口的集中地,而且相当一部分团场已初具小城镇规模。
第一,兵团地区具有相对特殊的自然条件。由于新疆地区本身干旱少雨而且多风沙,在兵团设置之初对兵团的作用定位主要是屯垦戍边,所以兵团的布局主要是边境地区和沙漠边缘地带,这些地方普遍具有春季温度变化落差大,而且多数地区地区伴有浮尘或是沙尘,夏季炎热光照时间长、秋季风高气爽但早晚温度下降快而且差别大、冬季寒冷但不潮湿,气候噶早少雨但日照丰富,具有较好的农牧业发展条件。
第二,兵团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已经初具规模。根据2011年兵团人口统计数据显示,在总人口261.4万人中非农人口为已经达到136.9万人。兵团非农业人口所占兵团人口总量的比例达52.37%,即67%的师城镇化率已经过半,在遍布新疆13个地州市的69个分布着兵团建制单位中,已经形成175个团场小城镇和38个重点建设小城镇,其中有58个农牧团场驻守在2019公里边境线上,布局十分分散。
第三,兵团的经济水平及产业结构情况。根据兵团地区2011年统计数据显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二、三产业的所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3.8%、37.9%、28.3%。从兵团中就业比重来看,第一、二、三产业人口占有比例分别为43.9%、22.1%、34.0%,多数团场第一产业的农业产值比重占总产值的约40%以上。形成了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重高、二三产业发展滞后的局面。
1.2 兵团城镇化特殊性
第一,兵团城镇化的行政背景具有特殊性。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作为国家设置的党政军企合一、具有屯垦戍边重任的特殊组织,不同于一般的地方政府。兵团的特殊行政背景决定了兵团在发展过程中维稳固边这一特殊使命是其发展的前提,这也是兵团发展中具有戍边和经济发展双重职能的原因。
第二,兵团城镇化发展的环境具有国际和国内的双重特性。新疆作为我国和中亚地区的交界地带,不仅对我国和该地区相关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我国西北边陲的发展和安宁具有重要影响,兵团的城镇化不仅对于新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带动作用,而且对于我国和中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兵团城镇化不仅是兵团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在现有国际环境中兵团屯垦戍边只能发挥的要求。
第三,兵团城镇化发展环境的双重性。由于新疆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导致兵团地区普遍存在干旱少雨且风沙大,自然环境相对比较恶劣,生态脆弱。同时新疆地区在能源方面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水土光热、能源、矿产等资源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多种矿产资源储量在全国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资源优势为生态环境脆弱性成为兵团城镇化发展中的双重因素。
第四,兵团城镇化市场和计划管理的双重特性。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由于历史原因其管理以计划经济为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兵团地区逐渐进行体制转变和完善,但作为具有屯垦戍边这一行政任务的特殊组织,在保证兵团性质与作用不变的基础上,城镇化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屯垦戍边这一基本任务,也要依据市场经济的规律发展城镇化。
2 兵团城镇化动力要素分析
我国城镇化动力机制主要存在两种模式:自上而下型和自下而上型。自上而下型的城市转型是通过政府主导,主要由大型建设工程拉动、中心城市扩散、扩展发展和利用外资发展开发区三种类型;自下而上型的城镇化模式是指以乡村集体或个人为投资主体带动城市化的发展。
2.1 兵团城镇化发展中的动力要素
(1)国家政策推动力的作用——辅动力。
政府动力作为城镇化的基本动力主要是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影响城镇化发展的作用机理。有学者指出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我国的城镇化就是在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下一步一步向前发展的。政府作为国民权利让渡机构,我国的城镇化是在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下逐步向前发展的。一方面政府通过制度建设和市场监督创建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制度环境,并且通过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为城镇化提供城镇发展的经济和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政府通过行政促进和职能部门建设推动产业聚集和提升城镇化服务水平页直接促进了城镇化发展。政府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在管理、组织和经济建设等方面具有关键的影响力,对城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政府在推动城镇化方面典型的措施有政府直接投资促进城镇化发展、行政区划调整推进城镇化建设和相关制度安排促进城镇化发展。
(2)产业形成后的市场作用——主动力。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市场的竞争作用各种生产要素基于市场运行和价格机制会自动向城镇地区集聚,这也是市场作用促进城镇化的基本作用机理。市场作用在城镇化中的动力区别于政府动力,其基础是生产要素在自愿的前提下的交换和流动。市场体系的价格机制对于资源配置具有重要作用,价格体系在自利原则下会引导资源在市场中流向收益较高的区域。例如劳动力在城镇具有相对于农村较高的回报率所以才会从农村向城镇转移,市场竞争通过优胜劣汰一方面会推动技术创新,另一方面会增强要素在流动过程中对社会需求的敏感性,这种敏感性不仅会促使要素的流动效率,也会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良性发展。同时,非公有制经济在吸纳劳动力转移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市场主体的发展对于城镇化的进程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2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城镇化动力要素
(1)体制政策因素。
兵团作为我国具有屯垦戍边特殊任务的“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在特有的管理体制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成效显著,对于新疆的地方经济发展和边疆地区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兵团地区在屯垦戍边这一神圣的国家任务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地实现戍边和发展对于兵团原有的管理体制是一个挑战,一方面兵团发展经济需要遵循市场规律,另一方面历史的原因形成的计划体制对于兵团的市场融合需要创新和实践。兵团特殊管理体制和社会影响是兵团城镇化的制约因素,首先,兵团城镇化发展的社会管理主体缺失。因为兵团不同于一般的地方政府,特别是兵团的基层组织不具有一般政府的行政权力,如财政、工商、税收管理等权限,也不具有完整的土地、水、矿产等自然资源的规划和支配权力。其次,城镇化发展的社会管理客体缺失。由于兵团的特殊性,兵团的建制城镇为4个城市和1个建制镇,而其他的小城镇主要是以兵团各场部由于人口聚集而形成的非建制镇,这些非建制镇在城镇化资金和管理等方面都会存在一些问题。再者,传统发展观念影响。兵团作为以行政任务为主要设置原因的前提下,其管理和发展等受传统的思想影响也比较严重,另外,各师团单位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
(2)经济、社会因素。
兵团地区由于屯垦戍边的政治任务导致兵团地区产业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相当数量的小城镇缺乏现代工业基础,市场不健全。城镇偏小、工业基础差、城镇之间缺乏关联等导致其发展中资金积累和招商引资等能力明显不足,在长期以农业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模式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严重不足。
兵团在城镇化过程中,特别是南疆地区出现了城镇化水平低且发展速度缓慢、城镇发展中缺乏关联、空间结构不合理等各种问题。在兵团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社会问题主要有:工业基础薄弱、城镇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社会保障不完备、城镇发展缺乏科学规划等。另外,兵团相当一部分已经形成规模的小城镇缺乏规划、城镇配套设施不完善,不具有城镇的基本功能。
(3)资源环境因素。
资源作为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对于兵团城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很多农牧团场所在绿洲外围的沙漠化在不断加剧。由于兵团所在地区本就相对干旱,再加之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盲目开发,导致河流生态恶化,另外,土地次生盐渍化和农业污染问题依旧突出。兵团地区自然环境相对恶劣,但拥有相对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城镇化的过程中工业会加快发展,势必会加快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同时工业发展中的污染、废弃物等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这对于相对比较脆弱的生态环境也是一种考验,如何使资源利用协调,避免城镇化导致能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调等资源、环境问题成为城镇化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在城镇化过程中寻求可持续发展就显得极为重要。
3 兵团城镇化动力要素的优化对策
3.1 体制政策的选择和优化
城镇化的驱动力主要来源一般是“市场机制”这一“看不见的手”。兵团地区的城镇化一定要立足于其特殊性,在动力机制的形成和要素方面要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制度安排和优化。首先,根据兵团的自然特点和空间特点构建和兵团地区城镇分散、干旱少雨等特点的城镇建设动力机制;其次,立足于兵团所在地区多民族、多文化、多语言、多宗教的人文社会现状,在城镇化过程中合理利用市场机制,做好政府监管,以达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双重目标的实现;再次,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兵团戍边的基本政治功能,要做到既要发展经济,还要强化边疆安全。因此兵团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应该是在政府行政力量强有力推动保护西北边疆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市场机制推动,所以必须以政府为引领,先建设“城”,后发展“市”。
3.2 重视特色经济,发挥优势经济
地广人稀、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基础落后等导致城市规模与空间分布不尽合理,城市关联性不强,缺乏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兵团地区传统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农牧资源开发和利用。从宏观经济发展的角度,兵团地区的城镇化可以促进人口分布上的聚集和社会分工调整,从而带动产业的发展和聚集,城镇化的发展又会诱导农业的转化和技术进步。从微观经济角度,人口集中大大降低了市场生产和消费交换的时空间隔,而且还会促进区域内部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同时也伴随着产业集聚的形成,这样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收益,也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在实践中,城镇化的发展是目前我国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有效途径,对于兵团地区来说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保护农业生产要素、协调经济结构、扩大内部消费。兵团地区城镇化的特点是小城镇多,而小城镇对于农民的进出其机会成本远比进入大大中城市要低,农民可以方便的实现离土不离乡,由农业兼业化进而非农化这一过程实现人口转移和城镇化。这既可以发挥农业生产人才的流失,又可以实现农民增收,从而有效避免经济发展低迷时规模化失业和返乡潮现象。
3.3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城镇化的过程一方面是人口向城镇的迁移从事非农产业的生产或服务,另一方面是生活方式的城市化转变,如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等。首先,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从事非农生产或服务实际上是农业人口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化。这个过程不仅有利于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并可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其次,城镇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农业从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和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过程。最后,城镇化对社会结构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西部相对于中东部而言发展基础落后,在历史条件下城乡相对割裂,城市居民相对单一,但城镇化过程中大量的新生代农民涌入就业更具优势的城镇地区,更多人员进入城镇在促进城镇化的同时也使城镇地区的人员结构复杂程度会超过以往单一的农业社会,这是对城镇地区社会管理新的挑战。
在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方面,一方面要加大并引入市场化的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通过市场化的导向引进中东部的文化资源,发挥文化在市场化过程中的先导作用和服务功能,借鉴国内外社会保障的成功经验健全和完善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城镇经营管理体制方面进行市场化改革,用市场化要素配置资源要素。在城镇发展的体系结构上,优化城镇发展的区域、功能、产业等,形成结构合理的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体系,实现城镇群之间的发展与联动和优势互补,提升城镇发展的动力和竞争力。
3.4 重视生态环境,注重协调发展
兵团地区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要吸取其他地方城镇化的经验,避免拿资源和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然后再治理的错误理念,在城镇化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兵团地区小城镇的基础,把人口从生态脆弱地区逐步迁移出来,同时注意兵团地区的自然特点,加强对兵团地区农村水土流失和环境的治理,防范自然灾害的发生,通过移民或就地迁移等方式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切实改善人们的人居生存条件。对于西部地区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城镇化不仅可以减轻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摆脱土地生产过载的困境,有利于实现退耕还林、还草以改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兵团地区人口、资源、经济、环境和发展的相互协调。
另外,新疆地区因为相对闭塞落后,所以传统村落格局及习俗保存较完整,在兵团地区城镇化过程中可以对具体的地方特色进行保护和开发,使其成为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同时处理好城镇化和古村风貌的协调共存与和谐发展,使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相互存进。对于城镇开发和建设要做好规划、分步实施,城镇化过程中要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使民风和古籍得到良好保护,使城镇化和农业发展相协调。经济基础是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基点,而城镇化是西部地区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西部经济基础和城镇化的现状和中东部地区呈现出较大的非均衡性,这种非均衡性成为兵团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为兵团地区发展提供了更重要的机遇。
参考文献
[1]马长海,刘梦岩.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关系研究——以河北省保定市为例[J].农业经济,2013,(6):30-31.
[2]许宁,蒋华.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4,(7):4-31.
[3]赵常兴.西部地区城镇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6).
[4]贺书霞.土地保障与农民社会保障:冲突与协调[J].中州学刊,2013,(2):36.
[5]胡敬斌.我国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D].吉林大学,2013,(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