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科技潜力评价指标的构建
2014-01-20丁威
丁威
摘要: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石,目前对于制造业的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竞争力、新型化、信息化、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效率等方面,涉及科技潜力或者科技竞争力的极少。基于我国制造业目前发展状况,分析我国制造科技潜力影响要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套科学可行的制造业科技潜力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为我国制造业科技潜力进行评价研究打好基础。
关键词:
制造业;指标体系;评价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1-0028-03
1 科技潜力内涵
科技潜力有着丰富的内涵,而且经历了较长的发展阶段。对于科技潜力的研究很多是从国家层面入手的,比如方俐洛等(1990)对中国、墨西哥和匈牙利三国的科技潜能做了比价分析,李谦如(2006)也对乌克兰的科技潜力做了分析,并倡导中乌合作。Meske W, M. C. Fernández(1990)也在国家科技潜力层面对古巴的科技潜力结构和发展做了研究。F.R.普菲奇对国家科技潜力包含要素进行了研究。郑士贵对俄罗斯的科技潜力也有所研究。因此,科技潜力的内涵方面研究也多是从国家层面定义的。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辑的《科技潜力统计指南》中把国家科技潜力定义为国家为科学发现、发明和技术创新,为解决科学及其应用所面临的国家的和国际的课题,而提供的现有资源的总和。其基本要素可归纳为:人才、信息、物质技术和组织管理。前苏联学者对科技潜力的内涵做过大量的研究,包括п·н·库尔维茨、Π.Γ.奥尔达克、B.Ю.布达维伊和ю·м·卡内金等,他们的观点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观点类似,认为国家科技潜力是关于科学技术活动资源(人才、信息、物质技术和组织管理)的总和。
但对于科技潜力内涵的探讨远远不止于此,国内学者对科技潜力的内涵进行了拓展。
陈学良(1987)认为所谓科技潜力是指:科学工作者、专业人员、熟练工人、高技能农庄庄员及其创造和有效利用新技术和新工艺的能力;发明、发现和新样机的储备数量及其潜在效益;科学、生产和非生产领域里技术设备的状况及其与科技革命相适应的程度,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和有助于生产部门大规模迅速推广科技成果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方法。
邵景波,李柏洲,周晓莉(2008)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各国对科技潜力关注的加强,科技潜力概念的范围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科技潜力不仅包括科技资源及其配置,同时也包括了科技领域内就业人员的劳动效果以及更能反映“潜力”的教育基础和后备人才的培养。
吕文栋(2005)对科技潜力作了如下定义:一国的科技潜力是该国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潜在推动能力,是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与协调能力。
区域科技潜力方面,陈莞,谢富纪(2010)在对城市科技潜力研究时认为城市科技潜力具体是指各城市在未来创新能力所及的上限,是在区域可达性、自身经济实力与知识存量等关键因素影响下的各城市潜在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一种可能性描述。
也有学者对于产业科技潜力相关的科技竞争力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杜心灵(2005)认为产业科技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特定产业利用科学技术成果,实现科技进步,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黄敬前,杨广青(2002)认为产业科技竞争力,即指一个国家(地区)某特定产业利用科学技术成果,实现科技进步,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
综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本文认为对于科技潜力内涵的研究呈现出多层次的特征,由国家科技潜力到区域或者产业的科技潜力研究。制造业科技潜力应该是促进制造业科技水平持续提高,推动制造业科技实力不断进步的一系列科技相关要素的集合,这些要素既包括产业所拥有的科技资源及配置,也包括投身该产业的科技人才及政府的支持强度和其他环境的影响。
2 我国制造业科技潜力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2.1 科学性原则
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因此,设计制造业科技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要考虑到制造业科技潜力的影响要素及指标结构整体的合理性,从不同角度设计反应制造业科技潜力的指标,尽可能使评价结果更加全面、客观和准确。
2.2 系统层次性原则
由于制造业科技潜力的评价本身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是具有特定层次结构的系统,因此,测度采用的指标体系也要具有与之相适应的层次结构。同时,任何科技活动都是由若干相互依存的部门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系统,因而所设计的指标体系要体现出科技潜力的系统性。
2.3 可操作性原则
首先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中应该充分体现指标之间可比性,其次,评价指标还要满足可获得性,在对制造业的评价指标的搜集中,数据资料大部分是来源于政府和科技厅发布的各种统计年鉴以及相关的制造业、科技发展的研究报告,这些数据都可以准确的获得,而且具有可靠性。最后,评价指标还必须尽可能地满足可量化性,在指标选取中应该尽量避免一些经验类指标和定性指标,一些重要的定性指标也可以有专家评估赋值得出,但是总体的评价体系要做到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评价结构。
3 我国制造业科技潜力影响要素分析
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他们基本上是对国家或者区域的科技潜力的研究,对于产业科技潜力研究甚少。因此,本文需要将前人对于国家(区域)科技潜力的研究应用于产业科技潜力,并结合制造业自身的产业特点,认为影响制造业科技潜力的要素分为科技投入潜力、科技制造潜力、科技产出潜力、科技支撑潜力以及科技扩散潜力五个方面。
(1)科技投入潜力是指制造业科技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投入潜力,这些投入资源既包括有形资源也包括无形资源。一般来说,科技投入潜力由科技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投入强度和未来趋势决定,企业、政府和社会机构都可以成为科技资源的投入机构,科技投入潜力是决定科技潜力的先决条件,同时也影响其他科技潜力要素的发挥。
2009年开始统计年鉴统计口径有所变化,不再统计“科技”类指标,而是主要统计“研发”相关数据,本研究以2011年数据为样本数据,因此删除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强度、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科学家与工程师占科技活动人员比重、科技人员总数、科技人员年平均增长率、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占科技活动经费比重、研发工程师和科学家年平均增长率等旧指标,以“研发”类指标代替,生产设备中微电子控制设备所占比重、工程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在样本数据中也不再统计,予以删除。删除不易获得的指标,这类指标有:非R&D投入强度、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工人技术水平、现代制造技术采用率、产业结构、产品市场占有率、产值利税率、科技进步贡献率、科技环境、产学研合作开发度、产业技术依存度。再对剩余指标以2011年的样本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去除相关性高的冗余指标(本研究设定临界值t=0.9)。
我们查阅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1年上述剩余的35个基础指标的数据。另外考虑到构建的制造业科技潜力指标体系的数据庞大,直接分析全部指标的相关性比较困难,同时指标间的相关性大多存在于反映创新能力的某一方面的指标之间,所以本文以指标体系的二级综合指标为单位进行指标相关性分析。
(2)科技制造潜力反映当前和未来制造业的科技制造能力。制造业是指对采掘的自然物质资源或农业生产的原材料进行加工或再加工,从而为其他经济部门提供生产资料,为社会提供日用消费品的生产制造部门,制造是产业的核心。所有新技术或者新工艺都需要借助科技制造来实现其产品化,因此先进的制造装备和高技术的工程人员及两者的有效结合是科技潜力发挥的有效工具。
(3)科技产出潜力是指制造业有形科技产品或者有形科技产品产出的潜力。通过采用新技术或者新工业得到的新产品以及专利技术等都反映了产业科技成果的产出能力,同时这些科技产出也会影响未来产业科技产出潜力。科技产出潜力是科技潜力的直接成果体现,决定未来科技潜力的发展趋势。
(4)科技支撑潜力是指制造业整个产业科技进步过程中,企业、政府、金融机构或者教育和生态保护等内外部环境要素的集合。有效的科技环境可以更好地把创新技术、人才、
物资资源结合起来,通过激励加快技术流动、知识共享、人员配合以及资源互补等,从而保障科技资源的有效流通,提升科技潜力。
(5)科技扩散潜力是指制造业科学技术转移和扩散的潜力。科技扩散作为科技能力的传动机制,不仅为科技潜力发展提供技术资源上的保证,而且起到转移的纽带作用。科技扩散能力强的产业,可以使新的生产技术、销售技术或管理技术更有效地传播和扩散,促进科技资源的推广、吸收、模仿以及再创新。
5 结论
本文从科技投入潜力、科技制造潜力、科技产出潜力、科技支撑潜力和科技扩散潜力五个维度对我国制造业科技潜力影响要素进行分析,并结合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对评价指标进行筛选,最后得出我国制造业科技潜力评价指标体系,为我国制造业科技潜力评价研究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方俐洛,凌文辁,张立野,车宏生.中国、墨西哥、匈牙利三国科技潜能比较[J].科研管理,1990,(1):3-7.
[2]李谦如.乌克兰的科技潜力与对乌科技合作[J].今日科技,2006,(12):11-13.
[3]Meske W, M. C. Fernández.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otential in the Republic of Cuba[J].Scientometrics,1990,(18):137-155.
[4]陈学良.关于改革科技潜力结构的若干问题[J].中外科技信息,1987,(2):7-11.
[5]邵景波,李柏洲,周晓莉.基于加权主成分TOPSIS价值函数模型的中俄科技潜力比较[J].中国软科学,2008,(9):132-139.
[6]吕文栋.中俄科技潜力比较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5,23(2):220-224.
[7]陈莞,谢富纪.大都市圈创新系统城市科技潜力研究[J].科研管理,2010,(3):61-67+126.
[8]杜心灵.中国区域产业科技竞争力的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5,(9).
[9]黄敬前,杨广青.产业科技竞争力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11):22-24.
2009年开始统计年鉴统计口径有所变化,不再统计“科技”类指标,而是主要统计“研发”相关数据,本研究以2011年数据为样本数据,因此删除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强度、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科学家与工程师占科技活动人员比重、科技人员总数、科技人员年平均增长率、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占科技活动经费比重、研发工程师和科学家年平均增长率等旧指标,以“研发”类指标代替,生产设备中微电子控制设备所占比重、工程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在样本数据中也不再统计,予以删除。删除不易获得的指标,这类指标有:非R&D投入强度、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工人技术水平、现代制造技术采用率、产业结构、产品市场占有率、产值利税率、科技进步贡献率、科技环境、产学研合作开发度、产业技术依存度。再对剩余指标以2011年的样本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去除相关性高的冗余指标(本研究设定临界值t=0.9)。
我们查阅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1年上述剩余的35个基础指标的数据。另外考虑到构建的制造业科技潜力指标体系的数据庞大,直接分析全部指标的相关性比较困难,同时指标间的相关性大多存在于反映创新能力的某一方面的指标之间,所以本文以指标体系的二级综合指标为单位进行指标相关性分析。
(2)科技制造潜力反映当前和未来制造业的科技制造能力。制造业是指对采掘的自然物质资源或农业生产的原材料进行加工或再加工,从而为其他经济部门提供生产资料,为社会提供日用消费品的生产制造部门,制造是产业的核心。所有新技术或者新工艺都需要借助科技制造来实现其产品化,因此先进的制造装备和高技术的工程人员及两者的有效结合是科技潜力发挥的有效工具。
(3)科技产出潜力是指制造业有形科技产品或者有形科技产品产出的潜力。通过采用新技术或者新工业得到的新产品以及专利技术等都反映了产业科技成果的产出能力,同时这些科技产出也会影响未来产业科技产出潜力。科技产出潜力是科技潜力的直接成果体现,决定未来科技潜力的发展趋势。
(4)科技支撑潜力是指制造业整个产业科技进步过程中,企业、政府、金融机构或者教育和生态保护等内外部环境要素的集合。有效的科技环境可以更好地把创新技术、人才、
物资资源结合起来,通过激励加快技术流动、知识共享、人员配合以及资源互补等,从而保障科技资源的有效流通,提升科技潜力。
(5)科技扩散潜力是指制造业科学技术转移和扩散的潜力。科技扩散作为科技能力的传动机制,不仅为科技潜力发展提供技术资源上的保证,而且起到转移的纽带作用。科技扩散能力强的产业,可以使新的生产技术、销售技术或管理技术更有效地传播和扩散,促进科技资源的推广、吸收、模仿以及再创新。
5 结论
本文从科技投入潜力、科技制造潜力、科技产出潜力、科技支撑潜力和科技扩散潜力五个维度对我国制造业科技潜力影响要素进行分析,并结合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对评价指标进行筛选,最后得出我国制造业科技潜力评价指标体系,为我国制造业科技潜力评价研究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方俐洛,凌文辁,张立野,车宏生.中国、墨西哥、匈牙利三国科技潜能比较[J].科研管理,1990,(1):3-7.
[2]李谦如.乌克兰的科技潜力与对乌科技合作[J].今日科技,2006,(12):11-13.
[3]Meske W, M. C. Fernández.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otential in the Republic of Cuba[J].Scientometrics,1990,(18):137-155.
[4]陈学良.关于改革科技潜力结构的若干问题[J].中外科技信息,1987,(2):7-11.
[5]邵景波,李柏洲,周晓莉.基于加权主成分TOPSIS价值函数模型的中俄科技潜力比较[J].中国软科学,2008,(9):132-139.
[6]吕文栋.中俄科技潜力比较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5,23(2):220-224.
[7]陈莞,谢富纪.大都市圈创新系统城市科技潜力研究[J].科研管理,2010,(3):61-67+126.
[8]杜心灵.中国区域产业科技竞争力的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5,(9).
[9]黄敬前,杨广青.产业科技竞争力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11):22-24.
2009年开始统计年鉴统计口径有所变化,不再统计“科技”类指标,而是主要统计“研发”相关数据,本研究以2011年数据为样本数据,因此删除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强度、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科学家与工程师占科技活动人员比重、科技人员总数、科技人员年平均增长率、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占科技活动经费比重、研发工程师和科学家年平均增长率等旧指标,以“研发”类指标代替,生产设备中微电子控制设备所占比重、工程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在样本数据中也不再统计,予以删除。删除不易获得的指标,这类指标有:非R&D投入强度、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工人技术水平、现代制造技术采用率、产业结构、产品市场占有率、产值利税率、科技进步贡献率、科技环境、产学研合作开发度、产业技术依存度。再对剩余指标以2011年的样本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去除相关性高的冗余指标(本研究设定临界值t=0.9)。
我们查阅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1年上述剩余的35个基础指标的数据。另外考虑到构建的制造业科技潜力指标体系的数据庞大,直接分析全部指标的相关性比较困难,同时指标间的相关性大多存在于反映创新能力的某一方面的指标之间,所以本文以指标体系的二级综合指标为单位进行指标相关性分析。
(2)科技制造潜力反映当前和未来制造业的科技制造能力。制造业是指对采掘的自然物质资源或农业生产的原材料进行加工或再加工,从而为其他经济部门提供生产资料,为社会提供日用消费品的生产制造部门,制造是产业的核心。所有新技术或者新工艺都需要借助科技制造来实现其产品化,因此先进的制造装备和高技术的工程人员及两者的有效结合是科技潜力发挥的有效工具。
(3)科技产出潜力是指制造业有形科技产品或者有形科技产品产出的潜力。通过采用新技术或者新工业得到的新产品以及专利技术等都反映了产业科技成果的产出能力,同时这些科技产出也会影响未来产业科技产出潜力。科技产出潜力是科技潜力的直接成果体现,决定未来科技潜力的发展趋势。
(4)科技支撑潜力是指制造业整个产业科技进步过程中,企业、政府、金融机构或者教育和生态保护等内外部环境要素的集合。有效的科技环境可以更好地把创新技术、人才、
物资资源结合起来,通过激励加快技术流动、知识共享、人员配合以及资源互补等,从而保障科技资源的有效流通,提升科技潜力。
(5)科技扩散潜力是指制造业科学技术转移和扩散的潜力。科技扩散作为科技能力的传动机制,不仅为科技潜力发展提供技术资源上的保证,而且起到转移的纽带作用。科技扩散能力强的产业,可以使新的生产技术、销售技术或管理技术更有效地传播和扩散,促进科技资源的推广、吸收、模仿以及再创新。
5 结论
本文从科技投入潜力、科技制造潜力、科技产出潜力、科技支撑潜力和科技扩散潜力五个维度对我国制造业科技潜力影响要素进行分析,并结合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对评价指标进行筛选,最后得出我国制造业科技潜力评价指标体系,为我国制造业科技潜力评价研究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方俐洛,凌文辁,张立野,车宏生.中国、墨西哥、匈牙利三国科技潜能比较[J].科研管理,1990,(1):3-7.
[2]李谦如.乌克兰的科技潜力与对乌科技合作[J].今日科技,2006,(12):11-13.
[3]Meske W, M. C. Fernández.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otential in the Republic of Cuba[J].Scientometrics,1990,(18):137-155.
[4]陈学良.关于改革科技潜力结构的若干问题[J].中外科技信息,1987,(2):7-11.
[5]邵景波,李柏洲,周晓莉.基于加权主成分TOPSIS价值函数模型的中俄科技潜力比较[J].中国软科学,2008,(9):132-139.
[6]吕文栋.中俄科技潜力比较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5,23(2):220-224.
[7]陈莞,谢富纪.大都市圈创新系统城市科技潜力研究[J].科研管理,2010,(3):61-67+126.
[8]杜心灵.中国区域产业科技竞争力的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5,(9).
[9]黄敬前,杨广青.产业科技竞争力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11):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