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乡土地理活动 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2014-01-20陆利江成继龙
陆利江成继龙
(1. 太仓市教师发展中心, 江苏 苏州 215400; 2. 太仓市明德高级中学, 江苏 苏州 215400)
开展乡土地理活动 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陆利江1成继龙2
(1. 太仓市教师发展中心, 江苏 苏州 215400; 2. 太仓市明德高级中学, 江苏 苏州 215400)
活动教学,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是在真实而富有意义的任务驱动下的“动”中学,地理学科综合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地理课堂上活动的丰富多彩。活动隐藏在教材中和学生的生活体验中,等待着我们地理老师去深层次地挖掘、去开发。教学中教师根据学情和乡土实际灵活地开展“活动”,在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的同时,能有机渗透生态文明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巧妙预设,引发生成,举办“全球变暖……”的角色扮演活动,并上升为节能减排的绿色环保行动,生成了校本环保课程资源
学习“全球气候变化”一节时,用多媒体展示“图瓦卢”岛国的自然风光、人文民俗,黑板上悬挂一张世界政区图。在同学们被吸引时,展示典型案例“图瓦卢等国将举国迁移”。
2001年11月,太平洋岛国图瓦卢领导人向全世界宣告:“我们对抗海平面上升的努力已宣告失败,我们被迫放弃心爱的家园,举国移民新西兰,移民工程2002年正式启动。”图瓦卢由此成为全球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而进行全民迁移的国家。
自图瓦卢之后,基里巴斯、瑙鲁等国的领导人也集体向世界呼吁:对温室气体排放负有责任的国家必须采取措施遏制全球变暖。否则我们的国土最终会被海水淹没,国民须移居他国。
这一“图景加案例”的反差教学情境的巧妙预设,引发了同学们的探究意识,他们急切地想知道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由此生成了多样化的问题:
①图瓦卢、基里巴斯、瑙鲁等国在哪里?
②图瓦卢是全球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而全民迁移的国家,那谁会是第二个呢?
③海平面为什么会上升?什么原因导致气候变暖?为什么要遏制全球变暖?
④海平面不断上升,岛屿面积则不断减小,那么到最后,地球上的陆地面积还剩多少?
⑤太仓地处长江三角洲,随着海平面的不断上升,我们将来是否也要失去家园,背井离乡呢?
⑥全球不断地变暖,我们的地球未来是什么样子?
……
对于同学们生成的问题,采取了三种处理办法,与教学主干内容精密相关的,当场回答;与本课关联度不高的,延伸到课后,与有兴趣的同学一起解决;能引发同学们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则激励学生亲自去接触,亲自去开发。如问题⑥,则要求同学们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发挥自己的想象,引发全班同学的大讨论,以加深同学们对问题的理解。
接着用多媒体展示“北极熊失去家园”“干旱、洪涝、风暴潮”等与全球变暖相关的图景,播放美国电影《后天》的精彩片断,此情景的预设,引发了同学们对我们地球未来命运的担忧,同学们“思维的火花”被点燃,引发问题生成:全球变暖,难道我们坐以待毙吗?我们人类该怎么办?
对同学们问题生成,教师及时抓住,并将同学们分为三个合作学习大组(联合国官员A组、环保专家B组、普通市民C组)要求同学们展开角色扮演活动,课后收集有关资料,在下一节的角色扮演中探究现象起源,发现问题本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普通市民C组:应对全球变暖,普通人能做些什么?我们的答案是:从身边小事做起,自觉选择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我们希望人们像谈论天气一样谈论气候变暖,我们更需要的是行动,从人的最基本的需求“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进行节能减排。
(1)衣:穿衣简单朴素,衣料多选择棉、麻等自然质地,减少工业加工或染色。
(2)食:吃有机的天然食品,买当季水果蔬菜,避免过多的农药和化肥;购买本地产品,降低运送燃料和多余包装消耗。
(3)住:多用植栽绿化来做居家布置(以简单、天然为原则,多用生态性的自然材料);用器皿盛水洗果菜、碗盘、刷牙、洗脸,以节约珍贵的水源。
(4)行:出行尽量步行或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上学尽量骑自行车。
汇报结束时,同学们反响强烈,“普通市民组”的同学提议,以班委员会的名义向全校师生发出“我为控制全球变暖作贡献”的倡议书,得到了全班同学的响应。在完成倡议书的承诺签名后,要求同学们从我做起,从我班做起,为全校同学做表率,并巧妙地利用这一倡议书,将控制全球变暖由解决问题上升为同学们的节能减排的实际环保行动,生成了校本课程资源。
二、探寻学生的个性差异,将学生的“不合理用水、浪费水”的现象制作成广告宣传画,形成理论到实践、课内到课外的节水环保行动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课程理念,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而学生由于社会环境、家庭背景、知识水平、个人修养等方面的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和个体特殊性。因此,在备课中教师既要有学生存在个体差异的意识,只有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学才会有针对性,才会更加有效;又要有差异利用的意识,要把学生的差异当成一种课程资源,备成学生的情感共振。因为情感因素是伴随着知识经验的掌握、观念的形成以及内部智力因素的成熟而发展起来的,它对外部智力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设计“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节时,笔者想到,我校是一所园林式学校,校园景色优美,先后被评为国家绿色学校、国际生态学校,但优美的环境与一些学生浪费水、乱扔垃圾、破坏公物等诸多不良行为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能不能利用地理课给同学们补上这一课呢?能不能通过探寻学生的个性差异引起学生对水的情感共振?
我和我的家人用水情况调查
课堂上用大屏幕投影了这一幅特殊的广告宣传画,其效果就相当于在教室内扔了颗重磅炸弹,教室内立刻炸开了锅:有的同学马上叫起来,是×××干的;××经常这样做的;这不是亲水半岛,应改成臭水半岛……在同学们有了对水的情感共鸣后,我接着公布了同学们的“用水情况调查”表,课前调查引发了课上的问题讨论:节水!如何从我做起?
讨论结束了,可同学们兴趣的火花并未熄灭,大家一致要求将好的节水方法,形成班级公约,在班级公告栏内张贴,以规范大家的用水行为。这时教师趁热打铁,两道“水资源合理利用”的作业将节水问题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要求:两者选其一,并组织评比,选出最优方案集中展示)。
(1)以小组为单位,针对太仓用水现状,为学校、家庭、市政府选择设计一套节水方案。
(2)以小组为单位,了解有关雨水利用在集水系统、输送系统等方面的技术资料,为学校设计一个简易的雨水收集方案。
从课后的观察来看,同学们的节水意识有了明显的提升,浪费水的现象比以前少多了。
教学实践证明,活动可以演绎出精彩的学生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在新世纪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我们地理教师不仅要转变思想和观念,讲究教学艺术,更要创新教育方法,注重教育教学实践,使地理课“活”起来,“动”起来,在活动中有机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三、利用同学们课前收集到的乡土材料创设合作情境,将乡土资源转变为提升生态文明素养的合作活动,赋予乡土资源以生命的活力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而乡土资源就在学生周围,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同学们收集到的乡土材料展开合作探究,必然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可持续学习的动力。教学“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之前,我将全班同学分为三个大合作小组(太仓工业污染情况调查研究组;太仓城镇生活垃圾、废水排放调查研究组;太仓市城厢镇交通问题调查研究组),并预设调查表和调查内容。要求同学们课前广泛收集,形成合作学习的案例素材。
1.创设情境
1.2 方法与试剂 抽取静脉血3 mL左右,分离血清,当天完成检测,样本检测由专业人员操作。采用郑州安图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间接免疫荧光法试剂盒检测病原体的IgM抗体,检测项目包括LP、MP、QFR、CP、ADV、RSV、IFA、IFB和PIVS九种病原体。其检测原理为:待测样本中的抗体与吸附在载玻片上的抗原发生反应,洗去未与抗原结合的免疫球蛋白,抗原-抗体复合物与荧光色标记的抗人球蛋白发生反应,用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每次实验均设定阳性和阴性对照,保证试剂的有效性。
合作学习需要一定的情境支持,合作情境的创设可分为提供具体活动的场景和提供学习资源两类。活动场景以语言为基础,利用环境氛围、动作表演等使学习内容与相应的情境相结合;学习资源指丰富的学习材料和自主化、合作化的学习环境。合作学习时,如果不提供合作所需的各种地理信息资料,则这样的合作只会流于形式;如果没有一个特殊的地理情境,没有合作探究的主题,那么学生就不会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合作学习中去。本次活动开始前,我在教室的墙壁上展示太仓市政区图、太仓市地形图,大屏幕投影展示各合作小组课前搜集的太仓城市化过程中产生多种问题的图像资料,并将上海、伦敦、纽约的高楼大厦、轻轨高架的繁华与问题的图片与太仓本土的进行比对播放,这样的情境氛围便于同学们快速进入探究角色。
2.小组活动
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调控要做到四先四后,即:①先自主后合作;②先弱者后强者(教师的关注);③先“前、边”后“中间”(教师的位置);④先集体后个人(学生的汇报)。
3.相互交流
请各小组汇报,分析太仓城市化过程中出现哪些问题?
A组:太仓工业污染情况调查研究
1.调查表
1(以太仓协鑫热电厂为调查重点,如下)
22.问题探究 ①从对太仓协鑫热电厂的实地调查中,分析太仓的工业企业对太仓城区产生了哪些污染?②太仓市的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是如何进行环境治理,改善城市环境的?③从保护城市环境的角度出发,如何对太仓用地大、污染较重的企业进行布局调整?④怎样才能让太仓的天更蓝?
3.汇报举例 投影展示实景拍摄的图片。对于问题③④,探究结果如下:①太仓经济开发区内的污染工厂(如特灵空调、协鑫热电厂等)要搬迁到城市风环流系统的外侧。腾出来的土地用于园林绿化、建生态公园;②西气东输的管道经过太仓,应大量使用天然气,减少煤炭的使用量,优化能源结构;③使用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
B组:太仓城镇生活垃圾、废水排放调查研究
11.调查表(以桃园小区为调查重点)
2.问题探究 ①从对城厢镇桃园小区的走访调查中,分析太仓城镇生活垃圾、废水排放存在什么问题?有什么改进对策?②太仓的各类垃圾如何无害化处理?如何循环利用?③请你为城厢镇环城河的治理出1~2个好点子。
3.汇报举例 投影展示调查表和实景拍摄的图片。
C组:太仓市城厢镇交通问题调查
1.调查内容(以我们学校的校门口为调查重点)
①太仓东仓路明德高中及其附近地区交通问题调查
②居民出行方式调查
③停车问题调查
④中小学附近交通安全调查
2.问题探究 ①以明德高中校门口为例,分析如何缓解或解决校门口上学、放学期间的交通拥堵问题?②交通拥堵还会带来什么样的环境问题?③造成当前太仓市交通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④目前太仓市已经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解决交通问题?
3.汇报举例 投影展示实景拍摄的图片。
4.活动反思
(1)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树立生态文明教育理念是根本。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文明观。主要包括:
环境系统观:在实施环境教育的过程中要将环境看成一个系统,并从整体上把握系统的结构、状态、功能及其演变;
人与环境的和谐观:人是自然的产物,而非自然的主宰,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作用于所处的环境,反过来,环境的任何变化都将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这就要求我们每个学生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观:在充分利用资源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充分认识我们地球上资源的有限性,在平时的教学和生活中,要大力倡导节约资源,变废为宝;
环境保护的全球观:随着全球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深入,环境问题全球化日益凸显,因此必须在我们的学生中树立“地球村”的概念,建构全球化的环境保护理念。
(2)要使地理教学有机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结合地理教材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努力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特别注重挖掘教材中“隐性”的环境教育内容,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资源、环境观;地区差异观、因地制宜观和人地协调观,做到地理与环保的和谐统一。
②结合国情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国情教育是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国情的具体分析,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正确解读国家的环保法律、政策,营造认识自然、热爱自然的良好氛围,自觉养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③结合乡土地理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乡土地理的研究内容涉及家乡自然、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各个方面。在地理教学中,借助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观。通过深入调查家乡出现的各种环境问题,使学生懂得协调人地关系、保护家乡环境的重要性;并做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活动中,我要求同学们实地调查太仓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环境问题,引发同学们的小组合作,最后提升出解决城市化问题的各种途径。
④结合环境新闻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现代社会,无论报刊、电视、广播还是网络媒体,都对环境新闻越来越重视,其内容包括生态环境日主题报道(如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地球日、植树节等)和日常环境新闻报道(如“三废”污染、自然灾难、资源问题、城市噪声、绿色生活等)。在地理教学中,利用这些鲜活的素材,发挥环境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敏感性等特点进行环境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环保知识的兴趣。
⑤教师经常设计一些开放式作业(如社会调查、问题辩论、撰写小论文、举办主题论坛活动等),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