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教学

2014-01-20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附属初中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陶诗田园诗陶渊明

■ 施 燕(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附属初中)

陶渊明,从最初的箪瓢屡空,忘怀得失,到临终前的坚贞不渝、慷慨多感;从辞官归隐时的如释重负,到躬耕田垄后的无怨无悔;从在现实生活中与村民相处的自得其乐,到对理想境界桃花源的美好憧憬,无不一以贯之地表现了远离世俗尘嚣、安贫乐道的洒脱和闲适,所以他很早就赢得了“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诗品》)的桂冠。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也选编了他的《归园田居》(其三)、《饮酒》(其五)等诗歌。在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在深入研读中寻觅恬淡和真诚,收获朴实和执着。

一、领会深广的文化内涵

陶渊明的田园诗,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田园诗多写平淡恬静的田园风光、耕作的愉快和隐居的闲适。这些诗与其说是写田园,不如说是写诗人自己。他是借田园生活的适意来表现隐居不仕的清高,有意突出田园的淳朴和宁静,借以反衬官场的黑暗和腐败,而实际上,农村的躬耕生活和上层社会比较起来也有朴实的一面,富有生活的情趣,足以衬托诗人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最有代表性的是《归园田居》五首,写出了渊明归隐田园时的自由和闲适,写出了他对躬耕生活的体验与感受,以及和农民之间的亲切交往,对后世田园诗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由于时代差距和社会阅历的缺乏,学生与陶渊明这份痴情的共鸣不够强烈。因此,教学中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他同期的格调相似的诗歌,加深学生的理解。如赏读“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其一),“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感受地道的农家景色和田家语;品读“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其三),“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其五),共享浓郁的生活情趣和农家欢宴;在“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营已良有极,过足非所钦。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的诗句中置身于清幽凉爽、自得其乐的居所;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其一)中,呼吸自由的气息。

其实,在陶渊明归隐后期,他田园诗中的那份平静恬淡、宁静安逸的色调不见了,更多的是他体会到了田家的辛苦,更加深刻认识了农民的劳苦、劳动的意义,也找到了人生真正的乐趣和归宿。为了拓宽学生对陶诗内容的理解,教学中,还可以补充一些这个时期的诗作,让学生反复诵读、体悟。如从“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中,可以读出他心灵的宁静和澹泊。从“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旧谷既没,新谷未登”(《有会而作并序》)“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移居》之二)里,可以读懂他对劳动的深刻见解和真实体验,比“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深远多了。

二、领悟深邃的艺术特色

1.在诵读体悟中感受平淡自然的意境。陶渊明归隐之后,长期生活在平凡朴素的农村,所见之景为村落、山峦、清溪、草木、农田、飞鸟……,所交游之人为江州下层官吏、农夫、野老。平淡之景、平凡之人和平静生活,启迪着他的聪慧,塑造着他的风骨。平平淡淡的一泓清泉、一片孤云、一阵清风、一丛黄菊、一抹余晖、栗里小村、几间茅舍、烟云舒展、密密竹篱、依依杨柳,经其妙笔点化,无不变成作诗的材料,写出无限的趣味,从而创造出美不胜收、妙不可言的境界。

课堂教学中,学生尽情诵读着那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其五),那份平淡中所蕴含的深致的情韵,如玉隐石间,珠蕴蚌腹,在浓郁的山林气息中,给予他们精神的慰藉和心灵的滋养。从他们忘我的眼神中,我欣喜地发现学生真的深深地陶醉其中了。为了让学生充分感悟陶渊明田园诗中的那份恬静、那份质朴,我趁热打铁,向学生推荐了一些诗歌。如“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移居》其二)描写的是作者移居南村后的愉快生活,与邻居一起登高赋诗、谈笑宴饮,娓娓道来,不加修饰,语言质朴到了极点,情韵醇厚到了极点,初看无甚稀奇,细心发掘才能领略诗意的深厚、含蓄,才感趣味无穷,有“平中蕴奇,枯木茂秀”之感。

2.在联想想象中感受情景交融的意味。陶诗寓理于情,融情入景,充满了情味、理趣,形成浑然一片的意境,给人意味深长、玩赏不尽的美感享受,往往在自然图景与诗人情感的水乳交融中创造天然浑成、自然隽永的艺术境界。

在教学“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饮酒》其五)时,学生结合书下注释,能初步感受那种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乡村生活。为了让学生深入领会那份情趣,不妨让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通过读、写、绘等方式,勾勒那份山林静谧、鸟儿归林、夜静风清的意境,创设那份面山结庐、抱膝吟歌、采菊观日、笑傲风月的心境,从中感悟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对自然的热爱。

3.在赏析语言中感受自然清新的意蕴。陶诗的语言于平易中见精粹,朴素中见华采,使人感到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不求新奇和藻饰,而是自然贴切恰到好处。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从赏析语言表达的角度领会其意蕴。

如赏读诗句“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其一),采用的是白描手法,稍加点染,便呈现出了深远的意境和疏淡的情趣,质朴无华而又诗意盎然。“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戊申岁六月中遇火》)“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拟古》其三)皆用叠字,这些叠字有着写景状貌的特殊功效。

4.在比照品析中感受超凡脱俗的意趣。“意趣”是陶渊明田园诗的根本奥妙。“意”就是诗人所追求的理想生活境界,在清贫的躬耕生活中,诗人更是不断地从自己的切身感受中,去挖掘田园生活内在的、质朴的美,以此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如品析“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其二),诗人通过自然的变易和夜眠清冷的感受引起对冷酷、黑暗现实的联想,形成内心冷与热搏击的鲜明对照,可谓“情真、景真、事真、意真”。其意境,也不是单纯的写景,而是以写意为主,以意写境,着重写诗人对自然景物的主观感受,情景融合,形成陶诗的风格特征。

当然,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陶渊明的田园诗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他在诗歌中所表达的“田家风味”,虽然有不少新鲜的、独特的体验,但是士大夫思想意识、情趣的影响还是比较明显的,他的悲苦和希望,与农民的实际生活还有一定的距离,尤其在诗歌中流露出来的乐天知命、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但这丝毫不影响陶诗的光彩夺目,耀眼亮丽。

走近诗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是一个平淡而又真实的人生,而且还是一个能折射出时代和自然风采的丰富的情感世界。让我们和学生一起,体味盛夏时卧北窗下遇凉风的快感,感受荷锄夜归秋露沾衣的滋味,在菊花盛开时一醉方休,或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的坦然。从脚踏实地的生活中去寻觅一些灵感和真诚,在心与心的交流中获取几分朴实和执着。

参考资料:

1.李华选注《陶渊明诗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2.王瑶编注《陶渊明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3.曹明纲《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

4.龚斌《陶渊明传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陶诗田园诗陶渊明
你好,陶渊明
田园诗
晚明陶诗评点研究
田园诗,走向细微处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苏轼和陶诗研究综述
《陶渊明 饮酒》
陶渊明诗歌意象的张力
试论儒家“乐”文化对陶诗的影响
田园诗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