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联导引,激发情趣

2014-01-20兰瑞平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沛公张良荆轲

兰瑞平

目前高中学段的学生,不太重视古诗文学习者为数不少。他们或因古诗文学习的难度较大,或因各学科的学习内容繁多而学习时间紧迫,或因考试时古诗文分数不易拿到而心生厌倦,或因个人情趣偏爱于理科而不愿意下功夫于古诗文的学习,或因教材所选古诗文与自己的学力有较大悬殊等而不重视古诗文的学习。这些对古诗文不感兴趣或学而无获的学生,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现实中的一种“拖累”。然而高中古诗文学习对所有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素养的提高,以及高考成绩的优劣,人生理想的升华,生命质量的高低,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举个例来说吧,不学习或不学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怎么能知道烛武其人是中国古代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左传》中塑造的一位忠、勇、义、智集大成者的典型?又怎么能知晓《左传》与《春秋》的不同叙事特点,诸如刘知几《史通》所言的“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又如刘熙载《艺概·文概》所说的“《左传》善用密,《国语》善用疏”的内涵?更无法领悟到“烛之武”中的“之”字,乃是先秦叙述文中镶嵌于人名中,表现当时某地(如“烛”)的某人(如“武”),而非姓“烛”名“之武”。这也是当时的一种文化现象, 比如文中的“佚之狐”亦然。而一旦认真学习此文,收获远远不止这些。

为了引导、激发学生们对高中古诗文学习产生应有的兴趣,也解决自己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这种“拖累”,笔者除特别着力于古诗文教学中的诵读、故事性、释言析文、明旨悟道等教学实践外,在教学高中的每一古诗文篇目时,必定拟出一副对联来,或概括诗文内容,或评述诗文中的人物,或评议诗文中的某一写作技巧,或点拨文中蕴含的人生情感或生命理趣等等,用以增强自己的教学力度,增添学生的学习趣味,撞碰学生年幼的心灵,投入必须的精力学习古诗文,提高语文教育质量。

下面,笔者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及选修教材的先后顺序罗列这一做法的具体内容,供有兴趣于此方面的同行尤其是年轻的语文教师参考或批评。

篇目:《烛之武退秦师》(人教2007年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16页,以下简称“《烛》”)

对联:重兵压境,郑伯手忙脚乱,佚狐力荐老英雄救国;孤身入敌,秦王心悦口服,烛武智退恶虎豹安民。(横批:千古奇传)

创意:笔者以此对联概述文本简要情节及主要人物、故事结局,一方面是想给学习者一点新的内容,一方面用对联来突出这篇先秦叙事文典范作品中所记述的精彩情节“重兵压境”“佚狐力荐”“孤身入敌”等来吸引学生,进而理解文中塑造的烛武智陈利害于秦王,智挑矛盾于秦晋,智退秦师于一夜的光辉形象,进而理解老臣烛武那集大忠、大义、大勇、大智于一身的人格美。

品味性导读:

1.请用《烛》原文文句解说对联上联所言的“重兵压境”,并简述当时的历史背景及战争局势。(“围”“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国危矣”)

2.对联上联所言的“郑伯手忙脚乱”这一概括你同意吗?同意请从原文中找出依据,不同意请陈述理由,并修改对联相关内容。

3.你能从原文中找出“佚狐力荐”的文字依据吗?(“若使……师必退”)佚狐之所以敢于力荐他人,其把握在哪里?试结合原文分条陈述之。

4.对联上联所言的“老英雄”一词,你同意吗?同意,请从原文中找出依据说明;不同意,请陈述理由。

5.对联下联所言“心悦口服”,是烛武智退秦师的关键,这一关键在原文中的结果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戍之,乃还”)。

6.请从原文找出相关词语,按先后顺序理出对联下联所言“烛武智退恶虎豹安民”的相关线索。

7.熟读全文,就某一情节或人物特性自拟一副对联,在同学中交流讨论。

高考链接:

1.课外独立阅读2013年全国高考语文上海卷文言文试题,就故事情节或人物品性拟写一副对联(每联不少于7字),与同学交流,并将其以“读《……》有感”的短信或电邮形式发给以前教过你的语文老师,展现你的进步。

2.就近找一名年级比自己低的学生,与他分享你写对联“点评”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试题阅读材料的收获。

3.完成文言文阅读材料之后的试题,并对照答案自评分数,再创造一副对联(每联2字以上即可)来表述自己的收获或困惑,并与同学分享。

篇目:《荆轲刺秦王》(同上第18页)

对联:易水风寒,慷慨悲歌惊九霄,壮士刺暴英勇去;咸阳宫暖,沉稳豪气慑四殿,君臣失态笑料留。(横批:烈士凌云)

创意:以“易水风寒”与下联的“咸阳宫暖”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方面突出荆轲出征刺秦王时的地点以及悲壮氛围,一方面揭示秦王所在的咸阳宫侍卫守护的森严,生活的淫逸无度,进而烘托英雄荆轲的悲剧命运的必然结局。又以上联“慷慨悲歌惊九霄”与下联的“沉稳豪气慑四殿”形成对比,描述荆轲在不同场合的不同表现(离别时已知有去无回悲壮而去,身处虎狼窝般的咸阳宫时却镇定自若视死如归),突出英雄荆轲的有情与大勇。再以上联的“壮士刺暴英勇去”与下联的“君臣失态笑料留”构成一幅英雄一人追杀秦王使之抱头鼠窜,满朝臣子不知所措窘态百出的动态画面,褒扬英雄荆轲的大勇大义,贬斥残暴的秦王狼狈不堪以及群臣的惊惶失措,进而引导学生理解诸如此篇的《战国策》文本记述历史事件、描写历史人物的精妙文笔。

品味性导读:

1.通读全文,找出对联上联所云“易水风寒……惊九霄”的文段,并勾划出相关语句,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些语句的作用。

2.对联下联开头“咸阳宫暖”中的“暖”字,与上联开头“易水风寒”的“寒”形成富有深意的对仗,请你结合文本就“暖”作些分析。

3.试从原文中找出对联下联所言“沉稳豪气慑四殿”的相关原句,并作些赏析(“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轲既取图奉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荆轲逐秦王,……尽失其度。”这些语句描述生动、形象,使荆轲沉稳应对“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的局面,英勇刺杀秦王的情景跃然纸上。也鞭笞了秦武阳的胆小无能,未能助荆轲一臂之力,照应了前文中“荆轲有所待,欲与俱,……而为留待”等情节,暗中批评了太子丹对荆轲“留待”的不理解,“迟之”而言“日以尽矣,……丹请先遣秦武阳”,使荆轲“怒”而“叱太子曰:‘……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从而匆忙行刺,无人相助,酿成悲剧)。

4.对联作者在下联结尾以“君臣失态笑料留”来概述荆轲勇刺秦王时,秦满朝皆惊,不知所措而丑态百出的场景,细读文本相关部分,划出有关“君臣失态”的语句,小组讨论,分享品味。

高考链接:

1.课外阅读2013年全国高考语文北京卷文言文试题,就文本的重要情节或人物品性或行文技巧等创作一副对联,以之提炼自己的阅读效果,并在尽量短的时间内与同学分享。

2.抽时间阅读一下其他省市的高考试卷中文言试题的阅读文字,试做一二套并对照参考答案自评分。

篇目:《鸿门宴》(同上第22页)

对联:刘沛公军驻霸上谋天下,主仆一心同仇敌忾;楚霸王宴设鸿门款枭雄,君臣二德各怀鬼胎。(横批:杀机四伏)

品味性导读:

1.要求学生课前通读课文,有条件的上网查阅原文,了解情节的延伸。

2.试就自己阅读课文时对刘项双方人物的理解程度,各选其一(如范增、张良;项庄、樊哙等),拟写一副对联评价其品性,并与同学分享。

3.深入阅读文本,以“宴前”“宴上”“宴后”为阶段,分别罗列各阶段双方的人物及所言所行,并按先后顺序拟出情节的脉络,与同学交流。

4.以对联上联所言“主仆一心同仇敌忾”为抓手,细读相关文段,分条整理出相关人物及情节(①张良得知项羽将挥军消灭刘邦时,立即将消息具告沛公,共同商议通过项伯“不敢背项王”而消除灭顶之灾。②张良在危急关头一心维护沛公,及时“要项伯”与沛公相见,促使项伯转瞬间也成为沛公的“生死之交”,且一方面叮嘱沛公“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以缓和刘项两军的矛盾;另一方面“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且言“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能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这是张良对刘邦其人忠心不二的结果。③当刘邦至鸿门向项羽谢罪时,张良又带猛将樊哙同行,并不顾杀身之危入席陪伴沛公。④当范增唆使项庄舞剑欲杀沛公时,张良出帐向樊哙告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促使樊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之后又以“臣死且不避,……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申诉项羽,使楚之霸王理屈而不能诛杀沛公。⑤当沛公“如厕”欲逃时,张良又冒死留下,替沛公献白璧玉斗。⑥当沛公与樊哙等“道芷阳间行”逃亡后,张良面对项羽诘问“沛公安在”时,沉稳申诉“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再拜……”,将个人生死安危置之度外,保全了刘邦的性命,还给足了项王面子,可谓“同仇敌忾”之绝典也)。

5.学生以小组(4~6人)为单元,阅读课文相关文段,整理对联下联所言“君臣二德各怀鬼胎”的情节,并在课堂上交流赏析。

高考链接:

1.自选2013年高考语文天津或重庆卷文言文试题的文字材料进行阅读思考,并就人物形象、品性或故事情节拟写一副对联(每联不少于9字),凝炼地展示自己的阅读收获(能拟出“横批”更好)。

2.自选上述文言材料的某一片段,将其直译成现代汉语,并拟写一副短小精悍的对联(每联3~5字即可),总结一下文言译现代汉语的要领。

3.完成文言材料后的试题,据答案自判分数,计算一下得分率,并拟写一副短联抒发一下做文言文试题的甘苦(每联3字以上即可)。

猜你喜欢

沛公张良荆轲
荆轲刺秦
张良书法作品选登
《鸿门宴》的结构解析
张良受书
张良拾鞋
文言实词小课堂
荆轲刺秦王
浅谈沛公的危机公关艺术
张良拾鞋
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