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下第一藏

2014-01-20赵仁春

文史杂志 2014年1期
关键词:兴国刻本太平

赵仁春

对佛教历史有点研究的人都知道,所谓大藏经,是指佛教典籍的总汇,或者说是整个佛经的统称。佛教典籍,主要包括经、律、论三大部分。唐以前的佛经主要靠抄写,19世纪敦煌发现的文献,抄写的佛经占有相当比例。到了晚唐,才出现刻印的佛经。至晚唐,成都出现了过家印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龙池卞家印的《陀罗尼经》《增胜佛母陀罗尼咒》,其中《陀罗尼经》用梵文写刻,是当时国内篇幅较大的印刷品。在北宋初年,四川出现了佛教历史上第一部官刻本《开宝藏》,在此基础上,继而出现了若干私刻本,如《崇宁藏》《圆觉藏》《资福藏》《碛砂藏》等汉文大藏经。

为什么北宋在开国不久,就在四川决定开雕工程浩繁的《开宝藏》?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这与当时赵宋统治者对佛教的态度有密切关系。宋太祖统一中国后,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认为佛教“有裨政治”,对反佛者加上“非毁佛教,诳惑百姓”的罪名发配充军,并在五台山、天台山等处修建寺院。由此,宋朝建国后全国僧徒由六万八千人增加到二十四万人,至宋真宗时则增加到四十万人,尼姑六万多人。同时宋统治者对儒、佛的矛盾进行了调和,如宋真宗赵恒,竭力宣扬佛教与孔孟“迹异而道同”、“释道二门,有补世教”、“三教之设,其旨一也”。

同时这也与当时成都在全国的佛教地位有相当关系。魏晋时有道安弟子法和、慧持入川传法。晋宋时期,四川政治局势相对稳定,名僧大多入川传法。如东晋高僧慧韶传法龙渊寺,即后之圣寿寺。玄奘与兄在空慧寺习佛。《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说:

法师兄因住成都空慧寺,亦风神朗俊,体貌魁杰,有类于父。好内、外学,凡讲《涅槃经》《摄大乘论》《阿毗昙》,并通《书传》,尤善《老》《庄》,为蜀人所慕。

创立巴蜀禅宗的智诜,与神秀、慧能为弘忍的同门。作为慧能之后南宗举旗人的马祖道一以“平常心是道”传法,使禅法更加简便,信众感到佛就在人间。由他开创的“洪州宗”迅速传布开来。据史记载,他的入室弟子多达139人,其法嗣如百丈怀海、西堂智藏等“各为一方宗主”(《古尊宿语录》第一《马祖道一大寂禅师》)。此时四川还出现了一位被白居易称之为“口藏传宣十二部,心台照耀百千灯”(《赠草堂宗密上人》)的圭峰禅师。圭峰号宗密,四川西充县人,师事华严宗四祖澄观法师,潜心《华严》,被尊为华严五祖。继后陆续出现了由祖师禅转为分灯禅,由南岳、青原两系演化为五宗,即世所传的“一花五叶”的推动性人物德山宣鉴。开禅新风的法演、法演弟子圆悟克勤,尤其是后者,对临济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日本五山禅学的兴起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圆悟为僧五十五年,“度弟子五百人,嗣法得眼、领袖诸才者百馀人。方据大丛林,领众说法,为后学标表,可谓盛矣。”其入室弟子大慧宗杲、虎丘绍隆并承法嗣。圆悟更著《碧岩录》,使禅宗由不立文字转为不离文字,而“文字禅”也成了禅宗的主流。《碧岩录》被称为“宗门第一书”,对日本、东南亚一带影响极大。圆悟法嗣大慈寺僧兰溪道隆更到日本传法三十多年,被日本封为国师。日本禅宗二十四派即有二十派出于这一禅系。

蜀中精良的造纸业和印刷业也为印制《开宝藏》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宋时双流所产纸分黄、白麻纸。它是用楮皮制成,亦称楮纸。当时公私簿书、文牒、契卷、书籍,多用此种纸书写。蜀中生产的麻纸质地优良,光滑缜密,经久耐用,被朝廷定为官方用纸,凡“赦书、德音、立后、建储、大诛讨、免三公、免相、命将”等,“并用白麻纸,凡慰军旅,用黄麻纸。”(李肇《翰林志》及程大昌《演繁露》卷十)

笺纸的加工业在宋代有了新的发展,除仿制薛涛笺外,宋人谢景初所制十色笺,名重一时。

四川自五代以来,印刷业得到很大发展。当时的雕版印刷中心有三个:杭州、四川和福建。杭州刻本称为“浙本”,四川的刻本称为“蜀本”或“川本”,福建的刻本称为“闽本”或“建本”。宋蜀刻本数量多,流传广,校勘精,内容可靠,还具有板好、字好、墨好等优点。世人称为“宋时蜀刻甲天下”、“吾蜀文集巨细毕备”(《太平御览》蜀刻本《蒲叔献跋》)。清藏书家叶德辉说:“北宋蜀刻诸经可贵者,贵其源出唐蜀《石经》也。……至于《史》《子》,亦以北宋蜀刻为精。”(叶德辉:《书林清治》卷六“宋刻书字句不尽同古本”)。

以上这些情况都为《开宝藏》在蜀的雕印打下了深厚的思想和物质基础。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太祖灭后蜀,蜀中初定。太祖即于开宝四年(971年)派内侍张从信去益州主持大藏经的雕造工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版成。所雕大藏经计五千零四十八卷,板计十三万馀块。至于在成都何地雕刻印制,已不可稽考。主持刻经的内侍张从信在《开宝藏》刻完后,奉敕编写过《益州刻经目录》,记录《开宝藏》的目录和雕板经过,但是已佚失不存,无从查考。

现在了解《开宝藏》的目录,只能根据再刻本高丽藏和赵城金藏的目录。《开宝藏》系按《开元释教录》的“入藏录”编选佛典。

从当时人的记载来看,其译经是在开封太平兴国寺进行。《汴京遗迹志》上说:“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诏,于太平兴国寺大殿西,度地作译经院,中设译经堂,西序为正义堂。自是每诞节,即献经也。八年,改为传法院。”

《佛祖统纪》卷四十三太平兴国七年(982年):“诏新经入藏,开板流行,本驾亲幸译经院,召僧赐生尉论,自是每岁诞节,必献新经,皆召僧赐斋,以经付藏。”。

由此可知,译经院与印经院在一起,同在太平兴国寺。翻译经典与刊印经典全部由政府统一管理。皇帝亲自到译经院,新译经典先呈献给皇帝之后入藏,刊印流通。

但到了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即废印经院,交给寺院“印造流行”。《宋会要》职官二十五:“熙宁四年(1071年)三月十九日,诏废印经院,其经板付杭州,令僧了然主持。了然复故辞,明年八月,乃以付京显圣寺禅院,令僧印选流行。”

《开宝藏》印刷流通后,北宋政府先后向日本、朝鲜、西夏、契丹、越南等国输送。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以后,藏板送至崇宁坊显圣寺,《开宝藏》便在这里印刷流通,直至金兵灭北宋。

我们现在见到的《开宝藏》大多为黄麻纸,卷轴装,每版23行,行14字。版端刊经名简称、卷次、板片号、千字文号,上下无边栏,行中无界栏,板幅宽阔,字体端正古拙。卷尾有“奉敕雕印”的牌记和印刷工匠名称。多数还印有“印经牌记”和“施经牌记”。《开宝藏》的经板在金灭北宋时,被金兵捆载北去,从此不知下落,显圣寺也被金兵放火烧毁。

现全世界保存的《开宝藏》有十馀种,北京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有《佛说阿惟越致遮经》卷上《杂阿会经》三十、三十九等八种,国外日本书道博物馆、日本京都南禅寺、美国哈佛大学有不多的收藏。

猜你喜欢

兴国刻本太平
山歌迎你到兴国
郑之珍《劝善记》明清刻本流变再论
太平风俗美
西和赞歌
守正创新让“太平泥叫叫”叫得更响
劝君莫做“太平官”
期待太平湾上的“不夜城”
兴国之歌
手术病人大多吃错了
未刊布的西夏文刻本《碎金》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