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历史说
2014-01-16朱晓鹁
朱晓鹁
当那城楼一下子跳进眼帘,不知怎么,竟让人有些恍惚。青砖砌就高大的城墙,翘角飞檐耸立的城楼,古朴,威严,厚重,凝结着历史的风烟,承载着岁月的沉淀,记录着昨天的故事,哦,这就是宁远古城,当然,现在被称为兴城。
宁远古城始建于1428年,即明宣德三年。宣德,是明朝第五位皇帝朱瞻基的年号。城池呈正方形,城墙高8.8米,周长3200米,四城设门。城内正中有钟鼓楼一座。宁远古城第二次修筑是在近二百年后,既1623年,那是明天启三年。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那时已是明朝末年,大明王朝已走向衰败,离灭亡不远了。修筑城墙当然是为了抵御外族的侵袭,就像当年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而修筑宁远城也是为了抵御那个在辽东崛起的后金努尔哈赤。
提起宁远古城,当然要提起一个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明末的蓟辽督师袁崇焕,一个民族英雄。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进士出身,为人慷慨负胆略,好谈兵,遇老校退卒辄与论塞上事,以边才自许。宁远古城的第二次修筑,就是在他亲自主持规范下进行的。城墙高三丈二尺,城墙垛口高六尺,城墙基址宽三丈,城墙上宽二丈四尺,城墙四角筑炮台凸出于城角用来架设红夷大炮。城内布置以各门为轴建“十字形”道路,十字形大街中间有鼓楼一座为战时击鼓进军、平时报晓更辰所用。察院行台、参将府建在城内东南,按察兵备司设在西北,城外有护城池一周。宁远城第二次修筑是集四万人众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修筑后便成为明末关外的重镇。
宁远古城在抵御后金的侵袭中,真的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袁崇焕凭借此城屡败清兵,打破了八旗铁骑不可战胜的神话。天启六年1月,宁远大捷,杀得清太祖大败,不仅损兵折将自己还被红夷大炮轰得身负重伤,使得努尔哈赤仰天慨叹:“我自25岁领兵打仗以来,从未吃过败仗,唯宁远一战,惨败而归。”天启七年五月,宁锦大捷,再败清兵于城下,让清太宗铩羽而归。宁远城成为了明朝塞外抵御清兵侵袭的一道坚固的屏障。
当然,让悍勇的辫子兵望城兴叹的不仅是宁远城的城墙,还有那个筑城守城的蛮子袁崇焕,他才是努尔哈赤心中无法逾越的真正的宁远城。作为明末的蓟辽督师,那时的袁崇焕堪称是中流砥柱。他在塞外整军备武,练兵筑城,以他的才干,他的胆略,他的雄心,他的抱负,他的人格,当然还有他的忠贞,抵御着后金的侵袭,支撑着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要不是皇太极绕过宁锦线偷袭北京,而刚愎多疑的崇祯皇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听信谗言自毁长城屈杀了袁崇焕,大明王朝也许不会那么快的就灭亡。
沿着登城的入口拾阶而上,登上宁远古城的城头,走进明末蓟辽督师府(当然是后来重修的),漫步在各个庭院间。在岁月的尘埃里,仔细寻找昨天遗留下来的一切。那斑驳的青砖,那凝重的城楼,那满是锈迹的铁炮,那充满威严的中堂,那袁督师用过的物品,那一件件兵器、一件件盔甲……一切都在讲述曾经的过去,昨天清晰真实起来,在诉说这儿发生了的故事。徜徉在那段历史里,神往金戈铁马沙场纵横的气概,想象袁督师当年,面对强虏,从容自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沙场之上,以他的自信和勇猛,杀得后金兵大败溃逃。只是他的结局悲惨,不免让人唏嘘。袁崇焕是以“……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疑则斩帅”等罪名被处以磔刑,据说他被刽子手割了三千多刀,而他也一直背负着叛臣的罪名近百年,还是清朝的皇帝为他正名平的反。也许,他是历史上最冤屈下场最悲惨的忠臣。
站在宁远古城内那沉淀了时光的钟鼓楼前遥想,尘封的历史让人心中涌动起几多的感慨。真的,假如历史能多给袁崇焕一次机会,假如崇祯皇帝真的英明神武,给袁崇焕以更多的信任,君臣携手励精图治,那大明王朝也许还会有所作为,中兴那也说不定,最起码袁崇焕不会屈死,而倒霉的崇祯皇帝也不会在煤山上吊了。
自然我是在那儿遐想,历史有自己的轨迹。历史不做假设。但历史却可以作为借鉴,给后来者以警示和启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