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英施政报告侧重“扶贫安老”
2014-01-16
本报驻香港特约记者 叶 蓝 本报记者 郑一真香港特区行政长官15日发表任内第二份施政报告,在纲领中详述了160多项新措施和430多项持续推行的工作。报告以扶助弱势群体为重点内容,也涉及政改等话题,由于惠民政策与百姓息息相关,报告因此备受关注。扶贫成为重点内容 梁振英15日发表第二份施政报告,以“让有需要的得到支持 让年青的各展所长 让香港得以发挥”为题。报告重点在于“扶贫安老”,梁振英宣布争取明年推出不设居港时间限制的“低收入在职家庭津贴”,鼓励持续就业,促进这些家庭的儿童和青年向上流动。政府除了建议把长者医疗券的金额增至每年2000港元外,还会总结“广东计划”的经验,认真考虑将“长者生活津贴”扩展至广东省的可行性。港媒称,“低收入在职家庭津贴”每年涉及开支30亿港元,估计超过20万低收入家庭共71万人受惠。 在房屋方面,梁振英宣布未来十年的房屋供应总量为47万个单位,公营房屋占六成,“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确保有足够土地,香港房屋委员会有足够财政,建造界有足够的人手,这是政府和市民共同面对的一大考验”。在对外方面,梁振英透露,为用好香港与内地的紧密经济联系,特区政府将在内地开设更多办事处,包括驻武汉经济贸易办事处,并在驻北京办事处和驻上海经贸办之下开设联络处。政府还会考虑在亚洲地区增设经贸办,并与东盟就“香港-东盟自由贸易协议”展开正式谈判。 至于颇受关注的政改部分,被放在施政报告的结尾。梁振英称,政府会致力推进香港的政制发展,坚决按照《基本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相关解释和决定,实践2017年普选行政长官的目标;政府将全面归纳及整理收集到的意见,依循政制发展“五步曲”开展工作。 他还在15日下午的记者会上称,政改咨询正在进行,尚有3个多月时间才完成,“对于政改,我负有宪制上的责任”。他同时否认报告忽略中产阶层,强调不主张派钱。此外,报告还提到增加学券资助额,缓解家长的幼儿园教育财政负担等。港媒统计称,施政纲领详述了160多项新措施和430多项持续推行的工作。报告被认为具体务实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磊15日对《环球时报》表示,这次的报告很务实、具体,总的来说写得不错。今年的报告延续了去年的思路,都强调要发展经济以及关注民生,不过更注重细节,更突出扶贫问题。王磊认为,把政治及行政部分放在最后值得关注。香港于去年12月开始进行政改咨询,目前已经实施一个半月了,还处于收集整理公众意见的阶段,没有具体的方案出台,因此不便在报告里多说、多写。 施政报告引发香港社会广泛关注。行政会议召集人林焕光称,这份报告充分并全面响应民意和民生诉求,在扶贫、助弱、安老、土地房屋供应等方面都有实质交代。在职贫穷家庭也欢迎政府的决定,认为这有助于减轻生活负担,也可为子女报读补习班。星岛日报网称,以2012年的数据为例,一个有两名符合资格儿童的四人家庭,如果月收入14400港元或以下,而申请 人在职并符合工时要求,该家庭将视乎工时分级,每月可获发2200港元或2600港元。 香港总商会欢迎施政报告中发表的多项措施,期望看到有关建议的更多具体细节。总商会主席周松岗说,十分认同行政长官所说,经济必须持续增长,香港才有能力解决贫穷、房屋、老年社会和环保等问题。工联会的王国兴称赞施政报告提出的每项政策都写明相关负责的政策局,方便日后跟进。 尽管港府施政实实在在惠及民众,但反对派仍有诸多不满。“人民力量”批评新一份施政报告以包装为主,欠缺新意,当中九成只是交代政策落实进度,扬言未来不排除拉布(即为阻止某项议案的审议,对议案提出过多的修订建议,使该项议案的审议过程过长)。公民党批评施政报告没有提出进行无筛选的“真普选”,解决政治认受性不足问题,也没有提及保障新闻自由。 社会期盼“药到病除” 《大公报》称,本届政府的福利开支远远超过上届政府。本届政府在任期第一年推出长者生活津贴,政府一年要花60亿港元,第二年又推出低收入家庭补贴,每年支出再多20亿至30亿港元,“两年的增幅已经超越曾荫权整个七年任期”。文章担忧库房能否承受,称财政司司长曾俊华成立的“长远财政计划工作小组”计算过,2022年香港会开始永久出现赤字,2030年财政储备将用光。《东方日报》称,最近多个调查都显示,房屋和贫穷依然是港人最关注的议题,特首梁振英新一年度的施政报告对症下药,包括呼应去年首份施政报告的“寸土必争”房屋土地大计,估计各项新政策及措施涉及超过百亿港元“新钱”。《香港商报》称,对症下药就是既要找出香港的问题所在,也要找出市民的诉求所在,同时也要找出未来的机遇所在,相信在全港市民齐心的前提下,肯定能药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