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校招生与毕业生就业的关系

2014-01-16张迪江

大学教育 2014年1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大学生

张迪江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招生制度不断完善,就业制度改革不断深入,整个高校的发展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随之而来的则是高校不断地扩张,在人才储备方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就业压力也愈来愈大,并随之产生了很多问题。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对于高校的健康、快速、和諧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招生 就业解决发展

[中图分类号] G4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1-0086-02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国家对教育事业倾注了更大的心血,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教育事业非常重视,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但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逐渐增大,2013年的毕业生大约为699万人,就业形势极其严峻。随着高校学生数量增加,高等教育投入效益也越来越低,导致了高校招生与毕业生就业的冲突与脱节。高校扩招与毕业生就业脱节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严重困扰着高校招生,“供求失衡”现象严重。我们必须要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并探索出解决之道,化解矛盾,才能够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一、高校招生同就业存在的矛盾分析

随着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已不像几十年前那样遥不可及,而是慢慢地普及开来,从原来的“供小于求”慢慢演变为“供大于求”。现实情况是,我国的内陆省份积聚了八成以上的毕业生,尤其是西部很多欠发达地区,他们所处的就业市场不是很好,面临着比较大的就业危机。相对而言,毕业生最倾向选择的就业地点都是在大中城市,从大量的“北漂族”就可见一斑。

事实上,虽然教育改革不断推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目前实行的教学管理方法和招生制度还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计划经济时期的方法模式,改革还不够深入、彻底、全面,思想还不够解放,并没有按照市场的规律办事,具体表现在政府干预的较多,如招生计划指标由政府控制、收费标准由政府硬性规定等,这无法完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

一方面,体制影响着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前高等教育体制导致了高校办学理念的落后,无法适应日益勃兴的市场经济的需要,从而导致了大学生供给结构不平衡,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供给过剩。另一方面,冷门热门专业区分过于明显。招生时,学校对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区别对待,人为地造成了“冷、热”差异。热门专业出现爆棚,冷门专业却出现“门清”,最后热门专业毕业的学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就业困难。

二、高校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存在脱节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日益壮大,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

首先,社会就业总量和结构性矛盾突出。近些年来,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加快,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比例下降。加上行政事业单位机构进行改革,将人员重新配置。众多企业也通过科技创新、技术创新、体制改革、裁员等措施来缩减成本,导致了城镇失业人口比例提高。虽然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给大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就业岗位,但是与庞大的毕业生群体相比,这些新增的就业岗位也只是杯水车薪。

其次,GDP的增长并没有增加就业岗位。其原因在于粗放型经济同素养较高的大学生并不非常相符。

再次,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劳动力市场还不够完善,就业渠道还不够丰富。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不是很规范,市场发育还处于萌芽阶段,市场分割较为严重,缺少高效的信息化平台。

(二)科技不断进步,技术效应明显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率达到35.7%左右。技术进步后,随之而来的是机器代替人力,使得更多的劳动力闲置。

(三)高校自身教育存在弊端

第一,专业设置存在歧视。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些专业已经逐渐失去了自身的色彩,但是一些院校却没有与时俱进地对专业进行调整,导致学生在选择专业之后,在就业时陷入困境。另外,一些学校过于强调热门专业,导致专业人数分布严重失衡。

第二,传统教学模式的掣肘。“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很多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正确的教学模式应该是理论、实践一同抓,然而现在实践锻炼却“缺了腿”,导致学生在毕业后,很难适应复杂的社会。

第三,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够到位。很多高校功利思想比较严重,对学生的就业问题不是很重视,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

(四)用人单位制度不合理

一些用人单位招聘时,一味地要求高学历,类似于“985、211”的标准,将很多优秀的人才拒之门外,这种“门第观念”违背了任人唯贤的用人标准。另外,当前的事业单位、国企,也存在人满为患的情况,由于很多复杂的原因,真正有实力的人无法考进去,体制内的人不出来,造成企事业单位招聘的人数逐年减少的现象。

(五)毕业生自身的问题

回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的大学生含金量很高,他们现已成为社会各阶层的中坚人物。时过境迁,“精英教育”已成为过去。现在高等教育日渐普及,但大学生还未完全理解这个时代,还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他们热衷于大中城市,热衷于事业单位、国企,对技术型岗位并不感兴趣。他们对岗位和薪资的期望值比较高,存在一种“眼高手低”的情况。因而内因决定了事物的发展方向。

三、毕业生就业问题造成的社会影响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问题逐渐凸显,这关系着社会的稳定。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造成人才和教育资源的浪费。培养一名大学生的成本很高,倘若大学生无法顺利就业,就会造成人才闲置,既对大学生自身发展不利,又影响着社会稳定。

第二,造成社会对教育投资“望而却步”。每个家长都指望着孩子能够在大学毕业之后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但是现实总是和期望有一定的差距。大部分农村家庭的家长看到大学生仍旧不好就业的现状后,便产生了“上大学无用”的想法,因此不再为孩子的长远教育而投资,这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因素。

第三,对大学生心理的冲击严重。很多学生了解了就业严峻的现状之后,产生了“上不上大学都一样”的心态。一些学生失去了积极性,在大学四年间没有学到扎实的专业技能,最后在毕业时产生茫然之感,难逃待业命运。

第四,造成社会就业不公平。一些学生可能会凭借所谓的“关系”谋求到很好的工作,而一些优秀的毕业生却苦苦在求职场上挣扎。这种腐败、功力、不平衡现象的蔓延,容易对社会产生不稳定的因素。

四、促进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关系和谐的举措

(一)深化教改进程,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首先,要調整专业结构,促进学科建设。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就业市场的情况,调整专业的招生人数,缩小冷热专业的差距。其次,改革课程体系。要将理论同实践紧密结合,强调知识同社会的紧密联系,让学生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和探索方法。再次,改革教育策略,要创新教学手段,以建立多功能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

(二)高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

高校应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市场情况,适当地放缓并下调招生人数,不要盲目扩招。学校应紧密观察就业市场,根据就业情况来制订本年度招生计划。

(三)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规范就业市场

当前的就业是市场,难言规范。一些用人单位条件过于苛刻,同时,社保等体制缺失。这就需要政府进行干预,并建立一个规范的就业市场。此外,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供需关系矛盾比较大,需要国家开辟更多的就业岗位,打破地方保护制度,建立公平、公正的就业渠道。

(四)加强就业指导,促进学生就业

学校应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旨在打造一支更加专业、综合素质更强的队伍。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应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要给学生强调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注重就业指导的系统性、全面性、延续性。

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健全,高等教育的招生工作与就业工作也应逐步向市场经济靠拢。我们必须要统筹招生与就业的关系,妥善解决二者现存的矛盾,才能有效调节当前供需矛盾,有效解决就业问题,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 参 考 文 献 ]

[1] 邢辉生.关注学生出路就业带动招生[J].卫生职业教育,2005.

[2] 胡晓莉.浅谈变革中的招生与就业制度[J].中国高等教育,2006.

[3] 蔡慧.我国高等教育招生与就业的矛盾性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

[4] 闫朝阳.高校生源竞争与招生宣传策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2.

[5] 朱晓飞.高职院校建立就业工作长效机制探讨[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大学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最“叛逆”的毕业生
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