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探析
2014-01-16曹含梅
曹含梅
[摘 要]藏区高校准确把握当代爱国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时代主题,不断充实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开展行之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藏区高校学生直观朴素的爱国情感、自觉理智的爱国精神以及持久坚定的爱国行为,对推动民族进步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藏区高校 少数民族大学生 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1-0074-02
爱国主义思想观念对形成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民族进步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藏区高校肩负着为民族地区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要切实搞好藏区高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们既懂得知国、爱国,又有能力报国、强国,并把这种精神和理念一代代传承下去。培养藏区高校学生直观朴素的爱国情感、自觉理智的爱国精神以及持久坚定的爱国行为,藏区高校责无旁贷。
一、提高藏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引导藏区高校青年学生有坚定的信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理论。正确运用理智灌输的教育模式,有针对性地解决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逐步引导学生完成“从爱国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思想转变。
二、科学认识爱国主义教育历史、动态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爱国爱民的情操
只有立足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教育资源并不断挖掘其时代内涵,才能抵御全球化趋势下单向的文化输入与渗透。紧密结合社会主义国情教育,传承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坚持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制度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与弘扬民族精神相结合,在历史和现实的交叉上寻求共振效应。
(一)国情教育
现阶段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也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同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相结合,这与爱国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一致的。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才能使各民族地区的经济得到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因此,我们应不遗余力地用各种方式、在各种场合宣扬我们党和我们伟大祖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优良传统,以及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的辉煌成就,让藏区高校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和民族自豪感。
(二)危机意识教育
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还要清醒认识新形势下面临的新情况和新矛盾,如:社会生产力不够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党政机构出现无作为和贪腐现象,带来了巨大的信任危机;境内外敌对势力打出分裂牌、领土纠纷牌、武装侵略牌等。如果不掌握这些新国情,就很容易走进敌对势力设下的圈套,让国家和民族陷入新的危机。因此,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者要采取適当的教育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危机意识教育,激发他们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
(三)国耻教育
伴随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而来的并不全是胜利和辉煌,国歌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集中反映了人民基于爱国热情而表现出的对祖国前途的忧患。这种忧患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暂时受挫、国际政治风云变幻无常以及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历史背景下发出的呐喊,是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在今天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两大主题背景下,恰如其分地讲国耻是非常有必要的。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百年屈辱史,沉重而悲壮,能让藏区高校的学子们深切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居安思危、痛定思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认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光荣和梦想,屈辱和磨难,坎坷和艰辛,并以艰苦奋斗、勤俭建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姿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
三、爱国主义教育围绕“四个维护”,突出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主题
“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藏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原则和重要内容。
(一)爱国主义需要在法律的框架下,在道德的范畴内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每个公民必须维护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还要具有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爱国守法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无论什么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各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平等权利受国家保护,各民族都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藏区高校的大学生们在民族地区建设中更应率先垂范,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
(二)藏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以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出发点和着眼点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以国家和民族为本位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要求个人对民族和国家具有忠诚意识和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目的的价值观不断得到强化,又被无数中华儿女内化为个人的自觉行为。无论是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因素,只要对国家或民族利益造成威胁,中华民族总能够空前地团结起来,不仅出自于对国家和民族整体利益的重视,也体现了整个民族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高度自觉。在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斗争中,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获得了不断超越和提升的巨大动力。
(三)藏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以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增强国家安全意识为关键
旗帜鲜明地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一种维护国家主权的坚决态度。全球化趋势并不会消除主权国家的存在,也不会消除军事冲突和侵略,更何况别有用心的反华势力正在利用我国台湾和西藏问题,挑拨民族团结,破坏国家统一。所以,加强藏区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牢记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突出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主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防范全球化对民族国家安全的威胁。
(四)合法有序地表达爱国热情,有理有节地表达爱国行为
在藏区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应遵循爱国情感、爱国认识、爱国行为的发生时序、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机制,不仅要培养学生激于义的忠诚、坚毅,孕育深厚的爱国情感,树立远大的报国志向,而且也要培养他们具备“止于理”的胆魄、智慧和远见,表达理性的爱国行为,使民族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成為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
四、尊重少数民族文化,考虑民族特点
(一)弘扬少数民族民风民俗,把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
尊重少数民族的信仰和风俗习惯是做好藏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前提条件。少数民族的优良传统伦理道德和民俗民约可以保证民族内部生活的秩序。尊重民族信仰和民族风俗习惯,寓爱国主义教育于优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之中,两者有效融合、相互渗透,才能建立起统一战线。
(二)注重爱国主义教育的开放性,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公民意识、自觉能动意识和国家民族的整体意识
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就必须加强学生的公民意识、自觉能动意识和国家民族意识的培养,没有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社会责任心,爱国主义精神只会流于空谈。藏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公民意识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公民责任和民族国家观念淡薄乃至缺失的现象要重视,并加以引导和教育。
(三)激发民族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使他们将爱国与自我发展统一起来,增强民族学生的责任感
中国正在坚定地走向世界,并成为国际社会中影响越来越大的一员,生长在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应有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还应把爱祖国与爱民族、爱家乡结合起来,立志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面对民族地区的现实,每一个少数民族大学生都应增强使命感、责任感,把任务当作自己的义务,随时准备为民族地区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真正成为民族地区的建设者。
[ 参 考 文 献 ]
[1] 林伯海.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的爱国主义教育[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1).
[2] 吴冬梅,陈雪.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本内核[J].求索,2004(7).
[3] 石茂生,程雪阳.论当代中国国家认同和国家统一的基础——基于民族主义与宪法爱国主义的考量[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4] 孙妍哲.新时代教育理念的探索——绿色教育[J].大学教育,201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