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应用电子专业“三段递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2014-01-16王红梅王海峰

大学教育 2014年1期
关键词:教学实施人才培养模式课程

王红梅 王海峰

[摘 要]由于技术更新及产业结构调整,社会急需一大批紧缺型的具备专业知识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应用电子专业人才培养,应以国家骨干校重点建设专业为契机,以建设“教学企业”及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平台,改革并实践应用电子专业基于“校企双主体的三段递进、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构成人才培养模式要素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实施、教学场所、师资队伍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和突破,力求解决人才培养质量与区域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专业和产业发展脱节、课程和岗位要求脱节、教学内容和技术更新升级脱节的弊病,从而提高应用电子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教学企业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 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1-0070-03

随着改革开放的程度和力度加深加大,我国经济市场化率达到了80%,已成为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随着经济的转轨,整个社会结构开始向城镇化转型,产业结构及劳动力资源需进行重新配置;随着科技的进步,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应用淘汰了大批传统产业的劳动者,企业急需一批面向生产一线,具备专业知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针对这些需求,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业能力为本位作为办学思想。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采用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更好地培养出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是每个高职院校办学的基础和保障。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释义

1998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和用人单位根据教育目的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培养过程、建立质量保障体系的定型化实践模式。这一定义包含了如下内涵:模式目的性——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质量的总体要求,对教学方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起着决定作用。主体多元性——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确立培养目标及其基本规格应当强调主体的多元化。内涵层次性——人才培养模式应包括三个层级的内容。第一层级是培养目标定位体系,主要包括:培养方向,即所培养人才的类型归属;基本要求,即对所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服务面向,即对现代化建设的适应性。第二层级是培养过程运行体系,主要指培养思路、培养方式、培养途径等。第三层级是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主要指教学基本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学风建设和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等。实践验证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结晶。经过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模式,才有生命力。

二、应用电子专业“三段递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是国家骨干校重点建设专业,该专业自2005年开始与世界500强企业珠海伟创力公司合作,利用学院和企业双方的资源优势,从SMT制程、返修、检测等典型岗位入手,将理论学习、实践训练和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了一种基于典型岗位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培养“SMT生产(工艺)技术员”,整个教学组织(教材、实训、教学方式等)采用伟创力公司内部员工培训模式,开设了《表面组装技术基础》、《SMT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和《ICT检测技术》等课程。伟创力公司技术人员以兼职教师的身份,以技术讲座、培训等多种形式到学校指导学生。此后我校又陆续与诺基亚、康佳等公司合作,建立多个具有不同工艺特点的实习基地。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为社会培养了近千名电子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二)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尽管“订单”培养使企业需求和学院培养目标更加贴近了,但也的确存在学生在生产性实习期间,企业仅提供技术要求和风险系数较低的非关键岗位的现象,頂岗实习岗位单一,缺乏轮换,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限制了学生的就业面;而企业也觉得“订单”培养出来的学生岗位迁移能力较弱。另外,在“订单式”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学院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参与学生培养工作任务分离度太大,导致教学的时间、地点、内容等要素的融合度不够,不能够充分发挥学院和企业两个主体的作用。对此,我院对应用电子专业进行了“三段递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三)“三段递进、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段递进、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图1)是校企专家共同遵循知识的认知规律及学生的成长规律,依据学生职业能力及职业素质的形成规律,参照企业内部员工培训方式(岗位新手—岗位成手—岗位能手),将学生的培养划分为三个阶段(职业认知期—职业成长期—职业成熟期);校企双方根据三个培养阶段的岗位能力及素质要求共同研讨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基本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综合技能模块);三模块课程按不同的学时比例由校企教师共同在校内外实训基地以工学交替的方式组织实施。

三、应用电子专业“三段递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一)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电子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是电子产品生产技术员、工艺员及品检员(占40%~50%)、工程师及设计员(占10%~16%)、设备维修工、操作工、产品装配工(占15%~20%)、产品营销及技术支持(占10%~15%)。因此,确立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能够掌握SMT工艺编制与生产管理、产品测试、质量控制、电子设备操作与维护、电子产品辅助设计与开发、电子产品经营、销售与服务等技术岗位的高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模块的构建与实施

通常,企业对毕业生能力期望包括如下内容:操作技能、职业道德、初级外语、初级计算机应用能力、专业能力、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安全知识、身体健康、自学能力、管理能力,总括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针对三种能力的培养及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与之相适应的三个课程模块:基本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综合技能模块,这三个模块的课程实施方式有2种:

1.在校内教学企业实施“工学交替”

教学企业: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建设,融合双方优势资源和育人环境,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集生产运营、专业教学、实训实战、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按建设的地点不同,分为校内教学企业和校外教学企业。

校内教学企业:是指建设地点在校园内部,由学校提供场地、管理、师资等,企业提供设备、技术、技术人员支持,在校内完成企业生产经营任务。

我院针对本专业挑选了一家在行业内极具影响力的企业,共同投资建设了一家校内教学企业。三模块的课程在校内教学企业按如下方式实施:

第一阶段(职业认知期):基本技能课程模块中专业理论与实训的学时比例为2:1。其中,大约5周理论与实训课程在校内教学企业和实训基地完成,学院教师承担70%的教学任务,企业专家承担30%的教学任务。

第二阶段(职业成长期):专业技能课程模块中专业理论与实训的学时比例约为1:1。其中,大约19周理论与实训课程在校内教学企业和实训基地交替实施,学院教师承担40%的教学任务,企业专家承担60%的教学任务。

第三阶段(职业成熟期):综合技能课程模塊中理论与实训的学时比例约为1:5。其中,大约23周的理论与实训课程在校内教学企业和实训基地进行,学院教师承担20%的教学任务,企业专家承担80%的教学任务。

2.在校外实训基地实施“工学交替”

校外实训基地的“工学交替”按(1+0.5+1+0.5)的模式进行,即:第1、2学期学生在校内上课,学习专业基础理论,通过聘请合作企业知名专家到学校开讲座及学生到企业参观,完成学生的职业认知;第3学期学生到企业顶岗,置换相应课程,完成职业成长期职业素质及岗位初级技能的培养要求;第4、5学期,学生在校内学习,完善职业技能成熟期所需的理论知识及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第6学期,企业上岗,完成职业技能的培养。

(三)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效果

我院从2010级开始,在长春一汽大众进行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2010级学生有153名学生参与,现有110名学生在一汽大众就业,2011级、2012级学生分别有169人、244人参加了此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在教学实施及学生管理中,教学前移的效果并不理想,即学生在第3学期顶岗期间,派教师去企业授课。目前,我院调整了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的岗位及素质能力要求,置换了部分课程,由企业教师在生产岗位上教授。

学生在企业顶岗期间,根据人数,至少要派3-5名辅导员全程去企业跟踪管理,进行心理辅导及开展相应的党组织建设等活动,提高学生的个人职业素养。

企业对我院的毕业生及实习生都给出了较高的评价,下一步,我院将进一步与企业探讨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拟与企业合作共建包括“岗位技能、安全操作、职业素养及质量控制与管理”等知识的课程与教材。

结语: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应用电子专业的“三段递进、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校企双主体”的模式下进行的,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了对人才的培养,在教学组织的方式、管理及运行上,校企双方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了“生产车间与实习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习与生产合一”,达到了企业所需的人才规格,真正实现了零距离就业。

[ 参 考 文 献 ]

[1] 丁大建.高技能人才的短缺与价值评价错位[J].中国高教研究,2004(5).

[2] 王奕俊.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职业技术人才供需失衡问题及对策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9(13).

[3] 冯伟国等.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4] 胡静.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Z].2007.

[5] 高海燕.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若干问题探析[Z].2006.

[6] 唐永泽,卢兵,霍雄飞.以工学结合为主线,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

[7] 闫金奎等.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9.

[8] 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关键举措[J].教育发展研究,2005(16).

猜你喜欢

教学实施人才培养模式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校本特色课程的教学实施与评价
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成人教育中的运用分析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一场及时的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