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稀碎·挂桌角

2014-01-15董晓葵

海燕 2014年1期
关键词:桌角围子饭局

董晓葵

去年11月23日,由大连出版社策划的“寻找大连记忆”系列文化讲座之“寻找大连方言”在市图书馆一楼报告厅举行。作为讲座人,我与到场的、以中老年为主的读者一道品读、分享了大连话。大连话,咱天天说,一口“海蛎子味”,有什么可唠的呢?这场讲座主要讲了五个内容:保护、拯救方言的意义;大连方言的来历;大连方言的五大特点;如何保护大连方言;方言与文学。讲座中插播了三段大连话小品,分别是《倒鸭子》、《大连牛人英语老师点评成绩》和《打劫》。《倒鸭子》是一个交通事故报警电话的原声记录,原汁原味没有丝毫加工,绝对爆笑;《大连牛人英语老师点评成绩》是一个留学生对高中岁月别样而深情的回顾,直叫人在胆寒心颤中笑岔气儿;《打劫》是大连新青年网五年四班的作品,虽系旧作,重温时依然可笑。三段大连话小品令现场的读者频频发笑,咱这一口“海蛎子味”居然这么受听!心头有霾时,听一听这几个小品、段子,保管会改善心情。

方言是通过代际传播,老一辈大连人与方言不离不弃,终生厮磨,但新生代已经疏离、拒绝方言。家长担心方言影响孩子普通话的发音,在孩子学语阶段就割断方言、杜绝方言,入学后强制普通话教学直接造成了方言的断层。新生代不会说方言,对网络语言却是耳濡目染,不学以能。所以说,方言已濒临灭绝并非危言耸听。据调查,全世界现有6809种语言中,三分之一都到了非常危险的地步,这几乎是全世界共存的现象。

那么,在此记录、讲述大连话,便显得格外有意义。

稀碎

“稀碎”,即稀巴烂。在大连话里,“稀碎”基本维持这个意思,但表达领域却十分纵横恣肆。

一只玻璃杯子、一块豆腐摔在地上,其形态状貌都可以用“稀碎”来描述,这是“稀碎”的通常用法。在大连人的生活中,“稀碎”却是这样被运用于口头之中:下午四点左右,出租车司机开始准备交班,赶往与夜班司机约定的地点交车。在交车途中,还是要顺道载客的。送客与交车赶在一趟,司机就祈盼着千万别塞车,然而事与愿违,这一路不断遭逢菜鸟级私家车主,这一辆开着开着私奔似的一头撞向道牙子,那一辆甲壳虫的体量却不断地跟庞大的运载车抢道,人家后屁股喷出的一股烟就令其晕头转向。出租车司机看着眼前这个场面,说了一句:“这些死彪子,车开得稀碎!”

某机关调来一位秘书,据说是一位颇有名气的作家,出过书获过奖开过作品研讨会,领导甚喜,忍不住跟心腹私语:“咱局来了个大笔杆子,咱再也不愁‘干得好不如说得好……”秘书上岗第二天就接到写材料的任务,在电脑上几番敲打很快交差,却令领导大失所望,“这么简单的一个材料,写得稀碎!这作家会写小说不会写材料?”

补缀一下,“稀碎”的“碎”要读成sei,两个字都要读成去声(四声)。

与“稀碎”经常互动的一条大连话是“作搓”。作搓,是捉弄、破坏的意思。被别人坑苦了、害惨了、“埋汰”毁了,都可以称为“作搓”。“我让他作搓毁了”、“他给我作搓稀了”,“稀了”即“稀碎”。高中女生王小丫要出国留学了,父亲的朋友们要设宴隆重为她饯行。王小丫在家倒饬了一天,于黄昏时分摇曳生姿来到父亲的办公室。父亲不悦,说她衣着太暴露了,令其立即回家换装。王小丫坚决不从,惹火了父亲。富二代王小丫也火人了,小嘴儿噼里啪啦地响了起来,“我好好的心情,让你作搓个稀碎!”说完便拂袖而去,一幅稀碎的样子。物品遭受破坏后的样貌,与心情严重受挫,确有几分神似。

去天津看古文化街,一条古意盎然、文图并茂的长廊,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生动地展现了津门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漫步其间,左顾右盼,中国味、天津味、文化味、古味,每一味都令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行至长廊中央,一块铜匾赫然入目,上面记载:“俏皮话——天津卫的俏皮话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天津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这“俏皮话”就是指天津话。大多时候,“俏皮话”是方言的小名。如果大连也设一条文化长廊,最应上去展示的俏皮话应是“稀碎”,它的诙谐风趣,它的无厘头、私家性,绝对会产生娱人悦己的展示效果。在方言中,攸德咸宜的俏皮话比比皆是,包含了揶揄戏谑、吹牛拍马、瞎扯胡侃种种意念在内。“稀碎”,有一股子特别的腔调,说不出的韵味,着实道尽了大连话的真谛。当很多负面心情难以表达时,道一句“稀碎”,足矣!词穷意尽无语时,唯方言最为给力。

近年来,保护、拯救方言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有些地区的“刻意抢救”显得用力过猛。比如苏州将方言纳入高校必修课,编写苏州话教材,成立苏州方言培训中心等。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董健说:“应该让方言顺其自然发展,保护方言与保护文化是两码事,地域文化完全可以用普通话来传播和传承,应该让方言去适应普通话,而不是相反。”见仁见智,争议持续不断。

方言不仅是信息的载体,也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方言是一座城市的基因码,一旦衰危消失,这座城市就像汪洋中的一条船,忘了来路,不知归处。以恰当的方式去记录、保存方言,是一种历史责任。

各地以方言创作的小品流行于网络,被年轻人遗忘的方言似乎重新回归生活。不过,有学者认为这种方言热是一种“片面繁荣”,是带有猎奇意味的“市井化调味品”,并不能真正促进方言的复兴。但在大连,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近几年,大连的话剧演出市场十分火热。话剧作品有两个资源渠道:一是引进名家名作;二是就地取材、以大连话为元素,打造地域特色的话剧,如《大话西游》、《色戒》、《路人甲》、《我爸爸是天使》、《这里有情况》等,都深受大连人的喜爱。近期,由上述剧原班人马打造的喜剧片《爱呦,阿斗》、时尚爆笑话剧《闯关西》也亮相了。这些由大连人创作的大连话剧,不费力地分得大连文化演出市场的一杯羹。

挂桌角

挂桌角,是指饭局上的配角、无关紧要的人。引申义是“蹭饭”。比如,张三吃请,他叫上朋友王二麻子。王二麻子正与几个哥们打滚子,正打到饭点上,接到了张三的电话,毫不客气地将三个牌友带到饭局上。这三个牌友,于这一场饭局而言,就是挂桌角的。他们是来蹭吃蹭喝凑热闹的。endprint

需要标注的是,“挂桌角”的“角”应读成jia。跟读本刊“大连方言”栏目的读者向我建议:要给每条大连话标注读音,这样才能展现大连话的原貌。此建议从这期起被采纳。方言必须要用当地的发音去表达,只有这样,才能将方言的原生态意蕴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像侯宝林的相声,相声是北京的土产,听相声就是听一口“京片子”讲述的故事。也有点像名曲《二泉映月》,只有用中国传统民乐二胡去演奏,才会有“此曲只应跪听”这句极致评价。很多大连话是口耳相传,只是一个发音,并没有确定的汉字表达。少数大连话会找到合适、精准的汉字,比如“轧乎”(gahu),是指人与人之间相处、交往的意思。在词典中,“轧”确有“结交”的义项。

找到了准确的汉字,发音或声调却发生了变化,这也是大连话的一大显著特色。比如“挂桌角”的“角”,被大连人私自读成了jia,并且这个发音绝不中规中矩、文质彬彬,向下,敞开,像野蛮的大黄蜂满院扑腾,道尽了大连话的土气与劲道。

大连话在发音上的“戏”,趣味津津,掰扯不尽。某些时候又只能意会,无法言传,那咀嚼不尽的诙谐、喜感或许只有大连人能够完全明了。

“挂桌角”是我在饭局上打捞的一例大连话。在这个以大连人居多的饭局上,一位先生开口说:“我最近挂了几次桌角……”有人没听明白,他拍了一下饭桌说:“就像今天的饭局,王兄请你们编辑部吃饭,我这个外人是来蹭吃蹭喝的,蹭吃蹭喝的就是挂桌角。”众人被这例生动鲜活的大连话所打动,饶有兴趣地听他讲述挂桌角时听来的逸闻趣事。人们在饭局上都说着一口炉火纯青的大连话,方言如酒,润泽情感,慰藉心灵。

一群人准备挤在一张桌子前吃饭,安排椅子时,会在桌角插一张,坐在这个位置上吃饭,身子是被排挤在外的,只有探一只胳膊里进外出的方便,其难为、逼仄可想而知。由此进一步引申,一个人在饭局上处于不重要的、陪衬凑数的位置,这个位置是哪里呢?是挂在桌子角上。

挂桌角,生动地描摹了一个爱蹭饭、凑热闹之人的光辉形象。想象一下,就令人喷笑了。这个喷笑的效果,“角”(jia)的大连式发音厥功至伟。

各地方言的“香滋气韵”都是通过发音来展现的。比如苏州话,用一种圆唇元音奏出迂回婉转的声调,没有一个力量强烈的爆破音,句尾尽是拖长了的、差别极为细微的音节。而大连话,发音宏亮干脆,节奏铿锵有力,绝不拖泥带水,绝不拖腔拉韵。大连话的发音很少有阴平声调(一声),大多数被读成上声(三声)或去声(四声),与众不同的音效铸就了大连话的土气盎然、一派风趣诙谐的特点。

方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涌现的。但如今,受网络语言的强势干扰、冲击,新生的方言很难有生命力。“挂桌角”是一条新生的大连话。它会流传下去吗?这似乎很难说。眼下又到了年终岁尾盘点季,有人开始收集整理本年度的网络流行语,“土豪,我们做朋友吧”、“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我去年买了个表”、“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帮汪峰上头条,欢迎补充”……几乎每一条都饱含着一个新闻事件,或一种风尚潮流,这显然是网络流行语的风头所在。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传播力度极其强大,不但成为人们的口头时髦,还深刻地影响着作家的创作语言风格。在这种情形之下,新的方言即使产生了,也会被网络语言抢了风头。

将时光的镜头向前推拉,会发现还有一些大连话在特定区域或行业内流行。比如生活在部队大院里的孩子会说一些特定的方言;再比如大型工厂,其组织架构非常庞杂,数以万计的工人形成了一个独具规则与习俗的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里,会产生一些独属于这个群体的方言。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海港工人最常见的文化娱乐生活是看电影。为了不影响生产,看电影是分批次的。在工作时间被安排看电影,工人们很高兴。而在周末安排一场电影,似乎并不讨喜。大型工厂组织工人看电影,经常是包场的形式。工人们从工会领了票,一群群一簇簇的早早地来到电影院,找到座位坐下时才发现,中间的位置一片留白,留给谁?留给领导呗!虽然骨子里对潜规则早已接受,但还是忍不住一番谩骂发泄,“我们都是打围子的,王八犊子们都坐中间!”

围子,一是指围绕村庄的障碍物,用土石筑成,或用密植的荆棘做成,如土围子;二是指围起来做遮挡用的布,如床围子、车围子等。在电影院里,工人与领导一起看电影,中间位置留给领导,工人们散落在四周边缘处。工人们打成一个“围子”,将领导供奉在中央,面对这种布局,你还能找到比“打围子”更生动的词吗?

责任编辑 曲圣文endprint

猜你喜欢

桌角围子饭局
成语歪解
历史,在饭局中前进
美好的饭局不应该多于四个人
hey,你缺抱枕吗?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饭局
黄花梨攒接卍字纹围子罗汉床
弯曲的电脑桌
最因祸得福的受伤失明13年头撞桌角重见光明
湖南沙子岭猪、大围子猪、溆浦鹅新增列为国家级保护品种
饭局趣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