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中繁漪形象再解读
2014-01-15刘军
刘 军
刘军,教师,现居四川苍溪。
《雷雨》中的繁漪,出身于封建家庭,受过“五四”新思潮的冲击,是一个性格复杂并有些畸变的女性。是作者“最早想出的,并且也较觉真切的”悲剧主人公。作者曾用以下一段注脚来作为繁漪性格的代表:“时常不由己地,便归回原始的野蛮的路,流着血,不是恨便是爱,不是爱便是恨。一切都走向极端,要如电如雷地轰轰烈列地烧一场,中间不容易有一条折衷的路。”如果运用精神分析的理论对繁漪“归回原始的野蛮”的心路历程作解析,我们可以观察到其自然人性在自身无意识与极具封建性的社会环境的双重压抑下必然的萌动与生发;而欲望与禁忌、个性与现实一再爆发的复杂冲突,最终又使繁漪耗尽活力并将其引向毁灭。就此意义而论,繁漪的悲剧,不仅是社会的悲剧,更是欲望与性格的悲剧。
繁漪作为资产阶级家庭的女主人,她经历了封建王朝末年、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而这三个时期具有不同的思想特征,都在其身上打上了烙印。所以,她身上具有旧式女人的一些特质, 《雷雨》 中,繁漪的出场,作者给她定位为“中国旧式女人”——文弱,恬静,爱生活,爱好诗文,与其他许多传统怨妇一样寄情无比。另一方面,她是受“五四”新思想新文化影响的新女性,因而思想具有爆发的一面。她是年轻的、有思想的,受新思潮影响的她已不能满足于旧式女人所需,她要的是寄托实体,需要在寂寞时有人疼爱。所以周朴园一回家,整个家庭氛围总是那么凝重、深沉时,繁漪不会欣喜若狂,而只能装病回避,从而达到一种“非和谐状况”。繁漪生活在弥漫着周朴园权威气氛的封建家庭里,在周朴园的权威重压下惶惶度日。性格复杂但十分真实,有反抗性,勇于追求个人幸福。因而当周朴园的儿子周萍从乡下回来时,由于年龄差别不大,繁漪便不顾一切地与之苟合,埋下了悲剧的导火线。有人嫉恶她,咒骂她的疯狂变态;也有人赞赏她,敬重她的雷雨性格,甚至迷恋上了她的“不可爱”处。繁漪的乖觉和出格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了?她“是要一个男人真爱她,要真真活着的女人”。事实上,繁漪“整个一部人生的戏剧都是以动力装置,即融合在体内的目的和欲望的发展和相应的调节为转移的”。正是繁漪的这一欲望及欲望的被压抑,使她“心中郁积的火燃烧着,她的眼神充满了一个年轻妇人失望后的痛苦与怨恨”,“令人觉得很美,又有些可怕”。
同时,繁漪因精神不屈而暴露出人性的弱点。其实,繁漪自己也完全明白与周萍的关系是不正当不道德的,但她又冒天下之大不韪,努力维系着她们之间的关系。而在她的思想深处,有许多沉重的无法消除的封建思想意识,如她很看重“名份”,即使与周萍相爱也摆脱不了“犯罪感”,对周冲与四凤的相爱,也觉得门不当户不对,自己成为封建婚姻牺牲品,但对于别人则用封建婚姻标准去要求,而去残害下一代。诚然,若以平常的尺量来衡量她,确实没有几分能赢得大家的认同,不过许多所谓“可爱”的女人在一起,便可鉴别出她是富有魅惑性的。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她单一的视作资产阶级的新女性或是中国的旧式女人。她的身上混着有不同的性格特质:在物质方面,繁漪可以得到一切用来满足女人的虚荣心的东西,她不愿也不敢走出家庭,没有自立的能力,也不愿意放弃养尊处优的太太生活;但在精神方面,被周朴园家长式的专制主义锁上了精神枷锁,繁漪透着一股新的气息,她再也不能忍受他强加于自己的精神折磨,终于有一天,轰轰烈烈的爆发了。从繁漪的精神觉醒历程来看,经历了压抑———抗争———再压抑———再抗争(不惜以自毁方式抗争)的历程,正是“五四”以来时代新女性的典型性历程。
因而我们更加确信繁漪兼具“资产阶级新女性”和“旧式女人”两种思想因素。一方面对周朴园的家庭束缚和精神折磨逆来顺受,苦熬挣扎,传统精神枷锁和厚重文化积淀使得她精神软弱安于被禁锢在周公馆;另一方面,因其特有倔强个性和顽强生命力而又任性而难以驯服,始终不甘心于被宰制被屈服。这也是她性格中最无法解脱的矛盾,又恰是导致她悲剧命运和悲惨结局的一个深层原因。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繁漪的悲剧是由于其人性、人的生命追求方式与人的生存困境相冲突所造成的。个性解放、爱情自由是“五四”时代的潮流,是人的正当权力,是情感的自然生成。然而,“宇宙这口残酷的井”却无端阻断了人类这合乎天性的生存需要,否定了这种生命方式,这就造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残酷现实。繁漪也终因爱的憧憬破灭而精神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