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古诗文课堂的生成性

2014-01-15姜庆龄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11期
关键词:唐玄宗白居易古诗文

姜庆龄

姜庆龄,教师,现居黑龙江大庆。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会发现:课堂的生成性往往铸就了课堂的乐趣。高中的重要部分之一——古诗文阅读部分,通常重知识性,需要记忆的基础性内容比较多,容易变得枯燥。怎样让古诗文阅读的课堂变得生动起来,这需要教师在落实文言知识的基础上,做好预设,注意发掘课堂上学生的生成性。下面以白居易的《长恨歌》 为例,谈谈笔者的一些想法和具体做法。

整个课堂的第一部分是从诵读入手,我想是最佳的办法。诵读也是古诗文课堂教学一向强调的内容。学生诵读时的不熟练和感情的缺乏都是学生语文基础和情感的投射,是不可多得的生成性内容。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理解诗文的热情,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充分体会文字的表现力。

白居易的诗文追求平白浅易,唐宣宗都夸赞:“胡儿解吟琵琶曲,童子能唱长恨歌。”这样的长篇叙事诗,学生结合注释,解读的困难并不大,可以让学生自己结合注释默读一遍。疏通不会读的字音,学会不认识的字词。不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可以由学生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诵读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可以是名家的录音范读,也可以是教师自己范读。学生的阅读方式也可以有一人读、两人轮读、大家齐读等多种方式。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配合不同的音乐,这样更易让学生理解诗中的情感。学生阅读,也建议先请阅读流利的学生先范读,当大家都熟悉之后,再请语文学习程度稍差的学生来读,有层次地推进。阅读中,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如七言诗通常读法:“二二二一”和“二二一二”两种节奏,指导学生自行判断具体每句如何断句,从而注意每一句的节奏。

在阅读中不能停留在读得熟练的程度,还要引导大家读得有感情。那么,课堂自然进行到分析诗歌情感的部分。这首长诗所表达的感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首先,开篇讲述杨玉环初入宫,备受宠爱,而唐玄宗爱美人胜过爱江山,对着“尽日看不足”的美人,“君王从此不早朝”。仅从李杨二人的相处来说,是甜蜜的,所以整体来讲,这一部分阅读起来,也是舒缓喜乐的。

接下来,“动地来”的“渔阳鼙鼓”打破了这种宁静。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及一批皇子爱臣,向蜀奔逃。我们细细品味,似乎能听到“鼙鼓”的响声,和战场上的阵阵硝烟,一切欢愉都被打破,情节变得紧张。对于初读这首作品的学生来说,很难一下感知到这一点,逐渐引导学生去感知情节的变化,这正是课堂生成内容的重点。接着,杨玉环惨死在去蜀途中,诗中几处提到死字,从唐玄宗的角度读起来感情应是伤心欲绝。唐玄宗的伤心从此开始,不再断绝,从蜀地伤心到回京途中,再到回宫后。

最后,道士的出现又给了玄宗一丝希望。浪漫主义的想象展开了,情感也终于从伤心中兜转回来,情感趋于平静,从找不到的迷茫焦急,到找到后的欣喜。这些情感都应该体现在阅读之中。

通过阅读整体感知了全诗之后,课堂可以进行到第二部分,即进行主题的分析。这也是一个难点,因为《长恨歌》的主题理解一直存在争议,在课本中的赏析文字中,也提出三种了解读。在解决这个问题时,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引导学生学会根据诗文本身自己分析,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但是无论赞成哪一种主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这种开放性试题,我们都不陌生,已经数次出现在高考题之中,我们正可以借助这个机会,培养学生思辨性,引导和规范学生清晰准确地回答问题。同时,老师可以预设几点假设,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如第一个假设是,全诗第一句由“汉皇重色思倾国”改为“唐皇重德思贤才”会怎样。由此假设,相信学生可以发现,作为一个君王要美人不要江山,作者在字里行间的嘲讽之意不言自明。接着引导学生发现第一部分在讲述两人欢愉之时,提到玄宗也是昏君作为:“从此君王不早朝。”这些都可以证明本诗含有讽刺意味。这一假设是为了证明本诗中含有的批判性。第二个假设是,删掉第三部分(即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一段)怎么样?学生可以从中发现文章纯粹是以“批判”为主题,去掉这一部分,让玄宗在伤心追悔中死去,这样的批判性不是更强吗?但是,第三部分真实地存在在那,李杨两人的爱情虽然在今生已断,但是两人约定来世。“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人的感情不变。爱情主题又在这里显现。最后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束全诗,我们似乎能感受到这“恨”的含义变的复杂了。

接下来,也可以有课堂的第三部分,即借助这一课,将有关白居易的文学常识做整体的归纳和总结。同时与白居易并称为“元白”和“刘白”的元稹和刘禹锡的人物简介也可以帮助学生积累。

猜你喜欢

唐玄宗白居易古诗文
ART IN THE FIELD
早冬
唐玄宗戒酒
早春(节选)
唐玄宗 音乐终极爱好者
《唐玄宗端午宴群臣赐诗探得『神』字》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唐玄宗年间宫女游艺考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