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学:学生个性发展的绿色通道
2014-01-15陈坚
陈 坚
陈坚,教师,现居浙江绍兴。
古人云:“人练字,字炼人,字如其人。”研究表明,书法与性格、人品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书法教学也具有“心理医生”的部分职责,通过有序的训练,可以有效地调整学生的心态,培育学生的健康心理。习字的本质是张扬个性、自我表现,是一个影响人格发展的过程。然而,在当前书法教学中,不难发现许多教育者把书法课的教学目的仅仅限定为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教学内容局限在基本笔画、结构规律的纯技巧的训练上;把学生的学习动力建立在眼前的名利上。这样,书法教学就完全处于被扭曲在一条畸形的轨道上运作。他们完全忽视了书法教学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这一个重要方面。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努力让书法教学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绿色通道”。
那么,如何使书法教学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绿色通道”呢?笔者之管见:
一.点击“绿色通道”的岔道口——学生习书动机的现状分析
目的反映了一个人的动机,动机又直接左右一个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学生的习书动机,大致有以下四种:
1、追求新奇感。这类学生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尝试的渴望,从未接触过(或极少接触) 笔、墨、纸、砚,他们觉得新鲜有趣。玩腻了游戏机、扑克牌。能摆弄古色古香的器物,挥毫泼墨,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件乐事。
2、应付考核关。说起书法,他们谈不上喜欢与否,既然学校开设了书法课,也就只有接受了,只求考试能过关。这是典型的重结果轻过程现象。
3、渴求名和利。从高年级获奖同学身上,他们看到成功后,提高了一定的知名度;希望能在升学考试中享受到一定的“优惠”;在社会各种媒体中,探寻到了书法家的地位与财富,从而感受到了书法的魅力。于是,他们学习了书法,渴望“一朝成名天下知”。
4、提高实用性。这类学生对自己现有的书写水平极为自卑,内心充满了强烈的改变现状的愿望。希望书写水平的提高,能够为他今后的工作带来便利和人际交往上的自信。
动机上的不同,必然产生今后学习中行为表现的不同,第一类学生经历了短暂的“新奇期”后,热情逐渐减退,练习时的单调、重复,学习中出现的诸多困难,势必进一步浇灭了他们的书写热情,很快就会进入第二种类型学生的行列。第二种类型学生往往表现得较为懈怠,书写时常常心不在焉,应付了事,所以进步极慢。第三种类型学生往往在学习中付出极大的精力和财力,甚至把书法以外的一切活动当作“走过场”,长此下去,就形成了书法成绩的突出与其他成绩的普遍低下,呈现畸形发展倾向。最后一种类型的学生,往往在学习上表现勤勤恳恳,一丝不苟,也较好地摆正书法学习与其他学科学习上的关系,但当他们的书写水平得到一定提高后,热情也会随之减弱,其他科目的影响,随时都有可能使他们失去继续深入学习的热情。
二.点亮“绿色通道”的指明灯——学生习书情趣的陶冶培养
诚然,学生的学习动机,尽管有优劣之分,但都不能够使书法的学习进入滋润学生的心灵、熏陶学生的气质、培养学生个性的领域。从根本上说,书法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所以,作为教育者,就必须在动机上加以引导,让学生走出幼稚、麻木、功利的误区,不但认识到学习书法能提高书写水平的使用性,具有独特的美育功能。古希腊生物学家普罗塔戈3000年前说过一句至理名言:“头脑不是一个等待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等待点燃的火把。”教师应该是点燃火把的人,去点燃智慧之火,去点燃心灵之火。这就是说,我们教育者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找明灯”,更要善于点亮学生心里的那盏“灯”。让学生欣赏书圣名家的墨宝,汲取美的营养和古人习字的经验。引导学生把古代、近代、现代的书坛大家作为自己习书过程中的“指明灯”,冲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或搜集他们爱国爱民的动人事迹,体会他们崇高的思想境界;或走出校园探寻这些书坛大家的留下的足迹,体味他们丰厚的伦理文明;或营造氛围,在古典悠扬的音乐声中,静心习书、鉴赏中国书法史上里程碑式人物的大作,体察他们刻苦勤勉的坚强性格等等。
首先要培植审美意识。在实践中,我通过讲述古今书法家学习书法艺术的动人故事、祖国书法艺术的形象美以及各个层次的书法展评活动,帮学生制订学习书法目标;展示学生每一阶段学有成效的书法作品,给学生以直观教育,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崇敬的心情;坚持正面评析,挑选精品佳作上墙表扬,简洁明了地指出每幅作业(作品) 的优点,让务实的评析和表扬能成为学生学习书法的加油站。其次用眼感受美。一幅美的书法作品几乎能同时激发感知、情感、想象、顿悟等综合性的审美心理活动,这种完整复合的审美心理,可以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净化和升华。如“安”字的书写,重心难把握。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师可以形象地就告诉大家,字体形象同人的形体一样,笔画之间要协调才好看。这个“安”字要写得好,宝字头就要写得小。通过指导,学生再练写,“安”字确实好看多了,不仅字体稳重,而且精神。从而大大激发了他们写好汉字的热情。第三用练探求美。在笔者的书法教学中,要求学生亲历“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克服困难练字的过程,并在书法教学中有机地有趣的说文解字的过程。从形象人手,以更多形象的生动的事例和手法来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知道,书法美有雄伟庄重、飘逸秀雅、工细精准等多种表现形式,让学生知深知浅,知好知歹,能先知而后达。将书法创作与学校开展的中心活动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书法中学以致用,提高其学习兴趣。最后用心领悟美。书法教学可以让学生领会理解汉字文化以及书法艺术的崇高和深广的哲思情理,可以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情感,塑造完美人格。教学生书法创作时不但教授古典诗词、格言,还有机地结合时代要求,教授一些革命前辈的诗词、名人名言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的诗句,以此来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思想道德。在楷书临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学生怀有追求楷书的“正直”和认同楷书风格的心理,用心写好每一笔画和每一结构单位,把每个字尽力写得堂堂正正、规规矩矩,富有活力。
总之,要不拘形式地拨动学生心头喜爱习字的那根弦,不仅动起来,而且自然地飘出美的音符。真正使学生在心态、性情、认知、意趣等诸方面得到美的享受,进而陶冶心灵,受益终身。
古人学书法讲求书品,书品是一个书者自身的品格和修养。南朝学者庾肩吾曾著有《书品》一书,此书共收录了汉至南朝齐、梁间128人书家,作者以书家自身学识、人品及社会价值而分为三等九品。书法作品中的“品”,其实质是书法美学乃至其它艺术类美学研究的重点。书法虽不一定能完全肯定“书品是人格的映象”,但却能“完全见出他的人格的一些特点”。清末学者梁启超曾在《书法指导》中也曾言:“放荡的人,说话放荡,书法亦放荡;拘谨的人,说话拘谨,书法也拘谨。旁的可假,字不可假。如果说能够表现个性,就是艺术,那么各种艺术,以书法最高。”由此可见,把书法过程看成是一个个性张扬、情感宣泄的过程,是一个塑造人格的过程,这样的结论是可以成立的。
古人所云的“言为心声,书为心画”之意就是说写字是一个人心情的流露,于是历代书家皆以书法作为延年益寿的养生之道。从这层意义上讲,写字也何尝不是小学生一种调节情绪、陶冶情操的精神寄托。
三.点化“绿色通道”的隔层膜——学生习书个性的关注施教
在书法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共性,即书法与个性其实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性格内向的学生更容易在学书中取得进步。与作为初学字体的楷书更符合内向者沉稳的性格有关,另一方面,内向者好静喜独处的性格,使他们拥有了更多埋头书写的时间。于是,他们当中有一部分人通过书法找到了内心对话的最佳方式,变得更静更内向。习书,似乎成了他们躲避外界喧嚣的窟穴,安然地沉浸在孤独的氛围中。对于这一类,教师不应过多地鼓励他们的埋头苦写,“耐得住寂寞”固然重要,但如果这种“寂寞”变成了“自我封闭”,就会妨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使他们变得狭隘、怯懦、木讷。病态的个性带来的是对生活病态的体验、对艺术病态的理解。然而事实上,只有个性健康发展的人,最终才有希望体验艺术的精髓。所以,教师应先从个性上对这类学生进行开发,让他们多参与各种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多予以鼓励性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内向的学生往往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到自身的感受上,所以教师要引导他们适当地忘掉自己,关注别人,与人热情,并学会宽容。在书法学习的过程中,古文化的艰深也往往会带给初学者很多的茫然与无措,古代书家的辉煌成就也容易让人感到望尘莫及。作为教育者,既要把学书的“难”的意识传递给他们,同时又要告诉他们如何来架设梯子。这也是克服这类学生盲目菲薄心理的必须课程。
至于个性外向的学生,又往往带有浮躁、缺乏耐性、浅尝辄止等个性特征。学书时,初尝甜头往往就沾沾自喜,单调重复时又感到厌烦倦怠。所以,要引导他们深入地体会书法的真谛,教师也必须从培养他们的个性品质入手,磨练意志力。楷书法度的严谨与这类学生的气质特点也许有一定的距离,但其中的呼应、连带、变化等所蕴涵的奥妙又容易引起这类学生的兴趣,所以,教育者应寻找书体与学生个性之间的契合点,通过契合点带动其他,把充满趣味的学习与个性的培养结合起来。
爱因斯坦说:学校教育的目标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应该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只是作为一个专家。书法教学目的未尝不是如此,我们不是培养书法家,而是造就朝着和谐完美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