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城市小学生家庭心理环境的父母因素*

2014-01-14潘泉西梁文涛李颖莉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知识性程度因子

潘泉西,梁文涛,高 辉,李颖莉

(1.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223;3.盘龙小学,云南 昆明 650051;4.明通小学,云南 昆明 650051)

一、问题提出

家庭 (family)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存环境,在传统和法律上,家庭指的是居住在一起的,由血缘、婚姻或收养关系联系在一起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们。[1](P2)人的整个生命过程都受到家庭的影响,家庭关系、生活方式、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等都在潜移默化地促进或制约着人的发展和成长。家庭是人的第一个社会环境,是人社会化的起点和重要场所,[2](P184—189)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最早提出家庭环境概念的Vennon认为:“所谓家庭环境 (family environment),往往是指家庭为受教育者所创造的学习环境和所提供的学习条件,如一定的学习场所,适当的图书设备和必要的生活保障等。”国内学者对家庭环境分为三种:硬环境和软环境、显性环境和隐性环境、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3]笔者将家庭环境分为客观环境和心理环境。家庭客观环境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家庭条件,如家庭结构、父母文化程度和父母职业等;家庭心理环境是指人为因素形成的家庭条件,包括家庭活动氛围、父母教养方式、家庭成员亲密度、亲子关系等。

20世纪70年代初,Belsky提出了家庭系统的观点,作为家庭系统观点的代表人物Minuchin把家庭看成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提出家庭是由复杂的、多个相互依赖的亚体系构成,且只有把每个亚体系放在整个家庭系统中才能被理解。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 (Bronfenbrenner)的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一个人发展会受到五个系统的影响,即微系统 (Microsystem)、中系统 (Mesosystem)、外系统 (Exosystem)、宏系统 (Macrosystem)、时间系统 (Chro-nosystem)。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程度大小取决于环境离个体生活范围的远近,离个体生活最近的环境与他的发展互动作用最大。而且,环境系统之间还存在着永不停顿的交互作用。从生态系统观来看,对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是家庭和学校,并且随着时间的改变,微系统会从家庭为重心转向以学校为中心。[4]这些关于家庭环境与儿童健康发展关系的观点得到了许多研究的证实。

国内外大量研究发现,持久的家庭不和、不良的家庭气氛、家庭亲密度差、情感表达差、家庭矛盾程度大和家庭暴力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具有密切关系。[5]Webster-Stratton研究发现,矛盾冲突家庭的子女行为问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和睦家庭。[6]Borge报道,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与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和对儿童的期望值密切相关,父母受过高等教育和对孩子有着较高的期望值是儿童行为问题的保护因素。[7]Victoria研究发现,家庭亲密度对子女心理健康有影响,母亲评定的家庭亲密度对子女的注意问题和内隐问题有积极的改善作用。[8]国内研究也获得了基本相同的结论。例如,俞国良研究表明,一般儿童的家庭心理环境优于学习不良儿童,家庭心理环境是造成学习不良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9]任桂英、钱铭怡等人研究揭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家庭在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文化性、独立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观、家庭组织性上的得分都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家庭的矛盾性高于对照组。[10]魏宝玉、苏林雁研究表明,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组织性与社会能力呈显著正相关。情感表达与内向性行为问题呈显著负相关,表明家庭成员直接表达情感程度低的儿童易出现退缩、躯体主诉、焦虑抑郁等问题。[11]安瑞等人研究发现,家庭心理环境特征中除了成功性、娱乐性两个因子对儿童行为问题没有显著影响外,知识性、矛盾性、组织性、控制性、亲密度五个因子分别对儿童行为问题中的一个或多个因子具有显著影响作用。[12]

相对于家庭客观环境而言,家庭心理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更加无形和长久。现有大量研究主要关注于家庭心理环境与儿童行为、情绪、认知等方面发展的关系,却很少探索影响家庭心理环境的因素。

影响家庭心理环境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数量、家庭结构、父母职业、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客观要素,也包括家庭情绪气氛、家庭文化氛围、家庭人际关系、家庭教养方式等心理要素。

对于小学生而言,父母是家庭的核心成员,又是影响儿童成长的近端环境,父母自身特质是决定家庭心理环境特征的重要因素。首先是父母的文化素质。受教育程度对家庭生活的重要性在于三方面:第一,教育给人们提供了获得其他资源和机会的可能;第二,教育程度高的个体更可能拥有更现代的价值观、态度和生活方式;第三,教育直接影响婚姻和教养关系,它提供了能正确理解孩子能力发展和影响配偶的偶发事件所需要的认知能力和知识背景,同时也提供了教养孩子、与配偶协商所需要的技能。因此,受教育程度更高的人应该拥有更和谐的婚姻,更有效的教养成果。[1](P143)例如,有研究发现,知识性低的家庭,父母文化素质往往不高,不大会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气氛,容易引发儿童行为问题。[13]其次是父母的职业特性。梅尔文·科恩 (Melvin Kohn)提出,父亲的工作活动和环境上的差异可能外溢到家庭生活中,特别是关于训导孩子的教养方式。他的研究显示,父亲从事白领职业的家庭中,父母更可能用理性、口头威胁或者撤销奖励来惩罚孩子或者恳求孩子的顺从。相比之下,从事蓝领职业的父母更可能使用体罚。科恩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不同职业群体的成员经历的工作环境不同,使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同,形成了对社会事实和理想人格特征的不同概念,同样也形成了不同的志向。白领的价值观倾向于包含自我决策、自由、个人主义、主动、创造和自我实现。因此,父母从内在的标准来鼓励他们的孩子,如关心、好奇、自控。父母对孩子的教导是建立在对孩子特定行为动机的解释的基础上的。[1](P147)基于上述理论和研究结果,本研究预期,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类型对家庭心理环境都有影响。

本研究选取城市在校小学学生为被试,旨在探索其家庭环境特点以及该环境特点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类型之间的关系。

二、对象和方法

(一)被试

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云南省昆明市某小学4年级学生 (男25人,女21人)46名学生,有效被试43人,其中,双亲家庭41人 (95.3%),单亲家庭2人 (4.7%)。

(二)研究工具

1.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 (FES-CV)

家庭环境量表由美国心理学家Moss于1981年编制,量表有90个条目,分为10个分量表(10个家庭特征):①亲密度,即家庭成员之间互相承诺、帮助和支持的程度;②情感表达,即鼓励家庭成员公开活动,直接表达情感的程度;③矛盾性,即家庭成员之间公开表露愤怒、攻击和矛盾的程度;④独立性,即家庭成员的自尊、自信和自主程度;⑤成功性,是将一般性活动,如上学和工作变为成就性或竞争性活动的程度;⑥知识性,即对政治、社会、智力和文化活动的兴趣大小;⑦娱乐性,即参与社交和娱乐活动的程度;⑧道德宗教观,即对伦理、宗教和价值观的重视程度;⑨组织性,即安排家庭活动和责任时有明确的组织和结构的程度;⑩控制性,即使用固定家规和程序来安排家庭生活的程度。

该量表由我国费立鹏等人进行第三次修订,将不适合中国家庭的一些项目进行了修改,并对两个最不满意的分量表 (独立性和道德宗教观)的项目进行了重新编写,修订后的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所有项目按是非题形式回答,回答“是”计1分,答“否”计2 分。[14](P267)

2.基本信息调查表

自编家庭人口统计学资料和客观家庭环境调查表,主要包括学生性别、年龄、年级、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等。

(三)施测和方法

以上两份问卷皆由学生带回给其父母完成,一个星期后回收。

研究共发放“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46份,收回46份,其中有效问卷43份 (有效率93.48%);发放“基本信息调查表”46份,收回46份,其中有效问卷46份 (有效率100%)。

采用EpiData和SPSS18.0进行统计录入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父母受教育程度与职业类型

从表1可见,本研究的父母受教育程度分为大学 (包括大学及以上和大专)、中专 (包括中专和高中)和初中三个层次,其中,大学程度50人,占总人数的58.14%;中专程度26人,占总人数的30.23%;初中程度10人,占总人数的11.63%。

父母职业分为无业、自由职业、专业技术、政府 (包括政府和事业单位)和企业五类。

表1 父母受教育程度、职业类型分布表

(二)家庭环境量表得分与全国常模比较

与全国常模比较,本研究对象的家庭环境量表不同因子得分经单样本t检验发现,在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知识性、道德宗教观五个因子的平均得分与全国常模无显著差异,而亲密度、娱乐性、组织性和控制性四个因子的均分要显著高于全国常模,成功性因子又显著低于全国常模。具体见表2。

表2 家庭环境量表各因子得分与全国常模的比较

(三)不同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类型父母的家庭环境特点

从表3、表4和表5可见,父母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类型对家庭环境因子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但总体影响作用不突出。

在家庭知识性因子上,母亲受教育程度为大学的得分高于其余两组;不同的父亲受教育程度间存在显著差异,经LSD事后检验显示,父亲受教育程度为大学的得分最高,且显著高于中专和高中两组家庭 (p=0.003)。另外,不同的母亲职业类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经LSD事后检验显示,母亲为企业职员的得分最高,且显著高于专业技术、无业和自由职业三类家庭 [p(企-专)=0.000,p(企-无)=0.001,p(企-自)=0.014]。

在家庭情感表达因子上,父亲为企业职员的得分高于其余三类;不同母亲职业类型间呈显著差异,经LSD事后检验显——母亲为自由职业者的得分最高,且显著高于无业和专业技术人员两类家庭,[p(自-无)=0.002,p(自-专)=0.025];母亲为企业职员的得分显著高于无业类的家庭 [p(企-无)=0.040]。

其他差异均无统计学显著性。

表4 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家庭知识性影响的比较

表5 父母职业对家庭知识性和情感表达影响的比较

(四)父母受教育程度与家庭环境特征的相关分析

从表6可以看出,父亲受教育程度与家庭环境的知识性因子呈显著正相关,而与道德宗教观因子呈显著负相关,即父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家庭对政治、社会、智力和文化活动的兴趣越大,而对伦理、宗教和价值观越不重视;母亲受教育程度与控制性因子呈显著正相关,即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家庭使用固定家规和程序来安排家庭生活的程度越高。母亲受教育程度与知识性因子相关水平接近显著 (p=0.059)。

其他差异均无统计学显著性。

表6 父母受教育程度与家庭心理环境的相关分析

四、讨论

本研究发现,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家庭环境因子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基本证实了研究假设,具体表现为:首先,父母受教育程度均为大学的家庭知识性因子上得分明显高于中专和高中两组家庭,即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家庭对政治、社会、智力和文化活动的兴趣越大。这从父亲受教育程度与家庭环境的知识性因子呈显著正相关,母亲受教育程度与知识性因子相关接近显著水平的结果再次得到验证。其次,父亲受教育程度与道德宗教观因子呈显著负相关,即父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对伦理、宗教和价值观越不重视。这个结果可能是由于量表本身或文化差异的原因造成,因为国内常模研究资料有证明道德宗教观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及判别效果较差,另外,国内国民教育不利于宗教。再次,母亲受教育程度与家庭环境的控制性因子呈显著正相关,即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家庭使用固定家规和程序来安排家庭生活的程度越高。这与岳冬梅等人研究的结果相似,即中国父母有更大的倾向性不把子女视为独立的个体而作为他们的私有物和附属品,从而对子女有更明显的操纵和控制行为。岳冬梅等人认为,控制性过高的家庭中,家长对孩子遵守固定家规和程序有严格的要求,对孩子的日常行为有太多的管教和约束,而且常伴有家长专制,这样不仅孩子的很多自由选择的权力被剥夺了,而且孩子在其中常受到否定性的评价,这样会使孩子形成无价值感,产生胆小、退缩、自卑甚至伤感、沮丧等情绪行为问题。[15]因此,母亲受教育程度高的家庭,需要注意对孩子控制的程度。

研究还发现,父母的职业类型对家庭环境因子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也与研究预期基本一致,具体表现为:第一,母亲为企业职员的家庭知识性因子得分显著高于专业技术、无业和自由职业三类家庭,即母亲为企业职员的家庭对政治、社会、智力和文化活动的兴趣远超过母亲为专业技术、无业和自由职业三类家庭。笔者认为,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与其他职业相比,企业的竞争和压力要更大一些,女性在竞争中常处于劣势,同时,这组母亲60%的受教育程度为大学,她们自身对知识的重要性有深刻认识,这些因素导致企业中的母亲对知识的渴求度更高,更看重知识的价值,希望通过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来提高竞争力,这种迫切的愿望和价值观,会有意无意地表现在其教养子女的过程中,从而使得家庭心理环境带有较高知识性特点。第二,母亲为自由职业者的情感表达因子得分显著高于或高于母亲为无业、企业、政府和专业技术人员四类家庭,即母亲为自由职业者的家庭相对于其余四类家庭更加鼓励家庭成员公开活动,直接表达情感。笔者认为,这种现象与母亲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自由职业者家庭中23.08%母亲受教育程度为初中,这个比例在5类职业中是最高的;另有38.46%为中专,这个比例在5类职业中也是最高的。这种情况在父亲组中同样显现,父亲为自由职业者的家庭情感表达因子得分和初中文化程度比例在四类职业中都是最高的。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相对于父母职业类型,父母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城市小学生家庭心理环境更加重要的因素,今后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五、结论

(1)城市小学生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娱乐性、组织性和控制性四个因子的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成功性因子显著低于全国常模。

(2)城市小学生父母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类型均对家庭环境因子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但总体影响作用不突出。

(3)在家庭知识性因子上,父母文化程度均为大学的得分高于或显著高于大专或高中家庭。母亲为企业职员的得分显著高于专业技术、无业和自由职业三类家庭。

(4)在家庭情感表达因子上,父亲为企业职员的得分高于专业技术、政府和自由职业三类家庭;母亲为自由职业者的得分显著高于或高于无业、企业、政府和专业技术人员四类家庭。

(5)父亲文化程度与家庭环境的知识性因子呈显著正相关,而与道德宗教观因子呈显著负相关。

(6)母亲文化程度与家庭环境的控制性因子呈显著正相关。

[1](美)罗斯·埃什尔曼,理查德·布拉克罗夫特.心理学:关于家庭 [M].徐晶星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彭向君.维汉初中生家庭环境状况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相关研究 [D].四川师范大学,2008.

[4]刘杰,孟会敏.关于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 [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2).

[5]McGee R,Silva PA,Williams S.Perinatal,Neurological,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Seven-year-old Children with Stable Behavior Problems[J].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1984,(25).

[6]Carolyn Webster-Stratton and Mary Hammond.Marital Conflict Management Skills,Parenting Style,and Early-onset Conduct Problems:Processes and Pathways[J].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1999,(6).

[7]Borge Al.Developmental Pathways of behavior Problems in the young child: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ontinuity and change [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1996,(2).

[8]Lucia VC,Breslau N.Family cohesion and children’s behavior problems: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J].Psychiatry Research [J].2006,(2).

[9]俞国良.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心理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J].心理科学,1999,(5).

[10]任桂英,钱铭怡等.家庭环境与ADHD儿童某些心理特征相关性的研究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4).

[11]魏宝玉,苏林雁.家庭环境与ADHD儿童行为的相关性 [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2).

[12]安瑞,刘建君.2—3岁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心理环境的相关研究 [D].陕西师范大学,2008.

[13]鲍立铣,魏龙华.家庭环境对儿童社会影响研究的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01,(4).

[14]汪向东,王希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15]岳冬梅,李鸣杲等.父母教养方式:EMBU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3).

猜你喜欢

知识性程度因子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精致和严谨程度让人惊叹 Sonus Faber(意大利势霸)PALLADIO(帕拉迪奥)PW-562/PC-562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影响因子
我的健康和长寿因子
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知识性与素养性
断裂对油气富集程度的控制作用
幸福的程度
谜中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