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思考

2014-01-14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26期
关键词:乌鸦狐狸笔者

高 媛

高媛,教师,现居江苏宿迁。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通过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建立平等和谐、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互动平台,能使学生在合作与交往、思考与研讨中掌握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笔者就语文教学中合作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谈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

主动是现代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它与传统的被动式学习方式区别在于:前者表现为“我要学”,后者则表现为“要我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而“要我学”则基于外在的强制。虽然“我要学”是内在需要,但还得靠教师的循循善诱,多方激发,才能把学习的兴趣转化为实践。教师可采用树立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自我表现意识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兴趣。例如:笔者在教学《狐狸与乌鸦》一课时,笔者提出疑问:假如你是乌鸦,你会想什么方法把掉下去的那块肉要回来?这个问题一提出,各小组纷纷展开讨论,小组内的各个成员也跃跃欲试,个个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有的同学说:“乌鸦可以请老鹰朋友帮忙,把肉夺回来一起分享——合作。”另一个同学不甘示弱:“可以告诉狐狸肉中早已放了毒药,赶紧放弃——骗取。”还有一个同学再也坐不住了:“可以跟狐狸解释说,自己的孩子已经饿了几天了,急需这块肉来填饱肚子,不然就会饿死——乞求。”在学生讨论发言过程中,教师不断进行语言激励,如:“第二小组的同学说得好,某某同学说得很准确,第三小组的学生很善于合作,发挥了集体智慧。”这样就更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有利于形成“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学习氛围。

二.提出合作目的,科学进行分组

在语文教学中,为了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每次学习活动都应该提出合作的目的和要求,让每一个小组都明确自己要完成的任务和达成的目标,并且明白通过怎样的合作才成完成任务和目标。这样才不会因为学习小组的自由开放而失控。在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教师要掌握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明确学生的认知状况和情感需求,这样有利于科学的分组。以往的“帮带式”组合和“捆绑式”组合,既严重制约了后进生的成长与进步,还阻碍了优等生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积极健康情感的发展。因此,笔者提倡把“帮带式”和“捆绑式”变成“灵活式”和“开放式”,必要时还可以是学生自愿结合的“自由式”。总之,每一次新的组合,都要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都要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平等性和互动性,使学生在小组中想说、敢说、能说、善说。

三.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中发挥主导作用

由于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所以在学习、交流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到别的小组去寻求帮助,也可以参与到别的学习小组共同分析,共同研究。由于合作性学习是一种自由开放的学习形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往往会失控,如:会把讨论变成讲笑话;在组合上注重个人情感而“拉帮结派”;发言时故意表现自己导致“一言堂”;有的还会偏离讨论主题等等。所以,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的各种“小插曲”、“小动作”及时进行正面引导。另外,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每一个创新思维,都是一朵智慧的小花,教师不能搞“一票否决制”抹杀学生的学习成果。在小组汇报时,教师要明辨是非,对新奇的想法和独到的见解要加以表扬,对片面性的结论要加以引导,不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但不能削弱,反而还需强化。有人一提“主导”作用,就往往简单地领会成“以讲为主”,其实“导”是引导、诱导、开导、指导、疏导,与学生一块切磋琢磨,使学生在合作中既循着一定路线走,又感受不到任何拘束。可以说,教师始终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指路人。

四.创设学习情境,扩大学生合作学习的范围

为了更加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在教学中还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再如:笔者在教学《狐狸与乌鸦》一课后,学生发出感叹,狐狸太狡猾,太可恶了。我趁热打铁,告诉学生,更可恶的是狐狸第二次第三次也骗到了肉。接着让学生展开讨论。合作成果如下:一个组的同学说,第二次,狐狸讥讽乌鸦唱歌太难听,于是乌鸦一张嘴,肉就掉了。另一小组的同学说:狐狸第三次是呆呆地看着乌鸦,一言不发,乌鸦非常好奇,开口一问,肉就掉了。为了扩大学习成果,把学生引向深度合作,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课外继续讨论,并把讨论结果制成动画,在班级展示。这样,把合作学习的范围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可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合作探究。

猜你喜欢

乌鸦狐狸笔者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小乌鸦
乌鸦喝水后传
狐狸和猫
狐狸
狐狸便当
乌鸦搬家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