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故事话筝情(八)——哀筝声声弹尽南北声之宋元五代

2014-01-14王英睿

乐器 2014年12期
关键词:宫调杂剧观音

文/王英睿

4.辽宫中的“观音”冤案

辽是我国北方契丹族建立的一个政权。自太祖耶律阿保机于916年立国于古汉城,到天祚帝耶律延禧年失国,共209年。其间属五代时期43年,与北宋对峙166年。历代辽主与后妃、贵族亦多濡染汉音乐艺术。作为汉族特有的乐器筝,不仅很早就传入辽邦,成为辽国乐及大乐的主要乐器,而且广泛流传民间。

辽的大乐中,辽的册皇后仪与典宴外国使者所演出的散乐,也与宋朝廷相仿,乐器中也有筝。《辽史·乐志》有如下记载:

皇帝生辰乐次,酒一行筚篥起,歌。酒二行歌,手伎入。酒三行琵琶独弹。……杂剧进。酒四行阙。酒五行笙独吹,鼓笛进。酒六行筝独弹。酒七行歌曲破,角抵①。

在辽代的散乐中,如“皇帝生辰”的乐次是:酒一行,筚篥起,歌。酒二行,歌,手伎入。酒三行,琵琶独弹。饼、茶、致语。食入,杂剧进。酒四行,(阙)。酒五行,笙独吹,鼓笛进。酒六行,筝独弹,筑球。酒七行,歌曲破,角抵②。

散乐所用乐器有:筚篥、箫、笛、数琵琶、五弦灌篌、筝、方响、杖鼓、第二鼓、第三鼓、腰鼓、大鼓、鞋和推板等十六种。而筝不仅出现于合奏、齐奏之中,还屡为“独弹”。

辽观书殿学士王鼎在其《焚椒录》中详细地记陈了辽宫中一场骇人惊闻的筝琶案。

萧观音(1040~1075),辽钦哀皇后之弟枢密使萧惠之女,世为皇后家族。史载,其“姿容冠绝,工诗,善谈论。自制歌词,尤善筝琶。”萧观音四岁就嫁给当时为燕赵国王的耶律洪基为妃,真称得上是青梅竹马的一对夫妻。后来又生下皇太子耶律浚,更是宠逾众妃,为辽道宗的“红颜知已”。辽道宗继位后,伉俪情深。

萧观音少年时代受到家庭熏陶,加之刻苦好学,潜心精研,所以有着十分娴熟的筝琶技艺。人称“超越时辈,难以复加。”入宫后,她又培养出一批筝琶高手。咸雍末(1075年)她还谱有筝曲《回心院》十首,并亲自弹奏给道宗听,因而甚受道宗宠幸。哀婉之余,萧皇后又自谱成曲,教人演唱,以抒幽怀。由于曲调幽雅,演奏难度很大,宫中伶人皆知难而退,惟独一名叫赵惟一的汉族伶人技法高妙,能把此首幽怨之词演绎得丝丝入扣,荡气回肠。此后,她令伶官赵惟一经常演奏此曲。而宫中另一女婢单登亦善筝琶,自认为筝艺高出惟一,所以常与惟一争胜,且埋怨观音对她不够重视。观音就将他们二人召至宫中,对弹四旦二十八调。果然惟一的技艺高出单登。单登恼羞成怒,遂对惟一与观音嫉恨在心,伺机加害。单登之妹清子嫁教坊使朱顿鹤,又与枢密使耶律乙辛私通。乙辛也对观音及其家族不满,常趁机发泄。于是二人密谋加害观音。先是乙辛模仿观音《回心院》写出《十香词》,并令单登模仿观音手笔清抄,自己在诗背后附一《怀古》七绝,然后带诗去见道宗,诬陷观音与惟一私通。道宗竟然轻信了乙辛的话,遂族诛惟一,赐观音自尽。观音得此诏书,如雷轰顶,知有人陷害。挥笔写《绝命词》一首,和筝而弹,弹毕,以白练自缢,时年仅三十六岁。国人闻听此事,莫不为观音称冤。从此筝曲《绝命》也广传民间。

5. 元世祖钦定筝曲《白翎雀》的故事

《白翎雀》是在元初曾盛行一时的一首筝曲,又称《白翎鹊》《答刺》《倒喇》《海青拿天鹅》。杨允孚《滦京杂咏》中有“新腔翻得《凉州曲》,弹得天鹅避海青”即是指此曲。关于《白翎雀》的创作,《元史》中还记载了一段故事。

元世祖即位之初,曾叫宫中伶人硕德闾作一只曲子,来表现能在大漠中制服猛兽,又能擒驭天鹅的飞禽白翎雀,并借以抒情述志。于是硕德闾根据忽必烈的旨意,对这种鸟的生活习性与外部特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观察与研究,针对其雌雄合鸣,声音悦耳的特点,谱写出曲子,取名《答刺》。忽必烈听后仍觉不够满意:“何其未有孤嫠怨悲之音乎?”原来,忽必烈在柳林中狩猎时,曾“闻妇哭甚哀”。第二天,恰有一只白翎雀飞集干朵树上,其鸣叫之声类哭妇。忽必烈被这种鸟的哀鸣深深打动,“因令侍臣制《白翎雀》辞”。硕德闾随即对乐曲作了修改,并按元世祖的意思,增加了“其声类妇哭”的表现力。尤其是修改后循筝哀弦所表现的“孤嫠怨悲之音”更为乐曲添色不少。《白翎雀》迅速地在蒙古草原上流传开来,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解。忽必烈也极为赏识,遂定之为国乐、大乐。之后,《白翎雀》又广泛流传于中国北方诸省。

6.“倩女离魂”助读京师的故事

筝参与讲唱文学与戏曲,并成为其中主弦乐器,始于唐代。宋元时期,在杂剧、诸宫调、曲子等民间演唱艺术与戏曲剧种中仍然普遍用筝伴奏。元人杂剧的主奏乐器是筝,不少剧目中描写的官宦家的小姐也常会弹筝。《倩女离魂》中张倩女,就因弹得一手好“碧玉筝”,从而觅得知 音。

张倩女与王文举是一对经父母指腹成婚的夫妻,十七年之后,王文举前往长安参加科举考试,顺路到张家探望未来的岳母。到了张家,一对已有婚约的夫妻本可完成亲事,不料张夫人却以“俺家三辈儿不招白衣士”的理由,要王文举先上京取得功名再回来完婚,倩女与王文举只能暂时以兄妹相称。倩女在王生离开之后因为思念王生而相思成疾、一卧不起;谁知倩女的身躯虽染病在床,魂魄却随着王文举一路上长安,助读京师,使其黄榜高中。一年过后,王文举取得功名回到张家,身旁的倩女魂魄也与躯体会合为一,张夫人也依照约定,让两人完成婚事。这类故事通过杂剧、诸宫调、曲子等艺术形式的演绎一代代流传下来,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关筝的信息。

诸宫调原是北方民间的一种说唱音乐。宋神宗时,由山西民间艺人孔三传加工整理成为一种完整的说唱艺术。北宋初年,诸宫调已在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及京城等地盛行。南宋时又流传到南方。诸宫调常取同一宫调的几只曲牌联成一个短套,然后再由若干不同宫调的短套联缀成长篇。它以筝、琵为主要乐器,筝及其技艺,自然也随之深入民间京城,进而流传南方的临安等地。

元杂剧曲用北曲,所以又称“北曲杂剧”。而北曲主奏乐器是筝、琵琶等弹弦乐器,又称“弦索”。筝在杂剧中的地位,不言自明。而筝、琶的合奏、齐鸣,也自然构成了元杂剧的音乐特色。元杂剧一般有十七个宫调,每个宫调都有自己适于表现剧情与内容的音乐特色。十七宫调中,经常使用的只有十三个宫调。到了明代,只有十一宫调。其实,不论十七宫调、十三宫调,还是十一宫调,都以筝和琵琶为准,筝的音乐特色自然也就通过杂剧的音乐特色体现出来。筝在中华民族传统音乐中的地位,亦由此可见。

注释:

①元脱脱《辽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②同上。

猜你喜欢

宫调杂剧观音
唐英恭制甜白釉观音坐像
论宫调系统
“宫调声情说”流传考
再议诸宫调之“韵”与“宫调”
“唯以杂剧为正色”年代考
宋词元曲宫调浅谈(节选)
朱有燉杂剧版本新探
藏传佛教艺术中的十一面观音研究——兼论千手千眼观音
《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穿关之“钩子困带”考
自在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