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我知道的杨绰庵
2014-01-14李景端
李景端
历朝政坛都有清官和贪官,国民党执政时期自然也不例外。近几年,《世纪》及《福建文史》杂志都曾介绍过的原国民党哈尔滨市长杨绰庵,应该也算得上为官清廉。最新发现1946年哈尔滨解放前夕,他写给儿子杨文骐的遗嘱。遗嘱中他把“诚以待人,勤以处事”作为家训贻儿;表示“万不肯顾自己之安全,而令人民受不必要之牺牲”;坦陈“我平日只知奉公,不事私产,以致一身之外无长物”,“我既无房产,亦无古董字画,孑然一身”;明言来日死后,只有十年前在香港投下的人寿保险赔偿金,可用来支付次子文骧的学费;还叮嘱丧事从简,婉谢追悼会等俗套,倡导“多多种树种林”。俗话说:“人之将亡,其言也善。”遗嘱里讲的大多是真话。这一点,在我对杨绰庵的资料查证中得到了印证。加以先父李仲青曾是他的同乡与故旧,现补充若干史实,供更多了解这个人物。
很会替人着想 办事务实
解放前,杨绰庵曾任江西省建设厅厅长、重庆市政府秘书长、哈尔滨市长、财政部次长、粮食部上海粮食购储委员会主任。其中抗战时期任江西建设厅长七年,不仅迅速发展了省内民族工业,还对东南笫三战区抗战的后勤保障做出了贡献。其主要政绩:
一、广揽人才,培养人才。他多方延聘十多位留学归国人才,到江西厂矿担任经理或总工程师。又在吉安创办“江西建设人才训练所”,开设电讯、造纸、陶瓷、财会培养班;兴办制糖、制麻、制茶等初级职业学校。由于充分发挥了人才作用,明显促进了生产力。
二、扩大矿业省内自主经营权。江西盛产的钨、锡等有色金属,其收入以往都是财政部拿大头,地方拿小头。经过杨绰庵努力,增加了地方分配比例,有的改为省内自产自销。大庾锡矿实行自产自销仅一年,收入翻了近1倍。钨矿调整分配比例5年间,省内就盈利三千多万元。
三、大力发展省内民族工业。上海沦陷后,不少日用工业品来源紧张。杨绰庵相约先父李仲青,福建建华火柴厂老板林弥钜,1937年三方合作在光泽县兴办民生火柴厂,由先父任经理,生产“七七雄狮牌”火柴。由于产品销路很好,此后几年,除李仲青在临川县和南城县独资开办江西民生火柴第一厂外,在赣州、吉安、光泽又建起了民生火柴第二、三、四厂,形成了战时江西火柴工业的顶盛时期。这一成功,离不开杨绰庵的远见及支持。
四、抢运战需器材,提供战时后援。武汉、上海相继沦陷后,从赣南经粤北湘西,进贵州四川,成为当时华东入川的重要通道。为了抢运战时急需物资,成立了江西战时贸易部,由杨绰庵担任总经理,统筹战略物资及民生用品的采购、调运及仓储。旗下还建有一支拥有三十多辆卡车的车队,不仅在南昌沦陷前夕抢运出一大批物资,还在省政府迁往泰和县后,保障了战时物流的畅通。
为了从敌占区购买药品、纱布、通讯器材等军需品运往内地,杨绰庵找到当时任笫三战区粮管处副处长的孙晓村(解放后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要求利用孙的人脉关系,将江西的物资出口换外汇,再从上海买进急需的军用品。为此,他让孙以贸易部协理的名义,在上饶设立办事处,并配了一辆汽车给他用。可见,杨绰庵当年对提供战时物资后援是有贡献的。
五、重视文化建设,开展“民生”系列活动。杨绰庵为了与当时官方倡导的“新生活运动”相配合,积极办剧场,建公园,组织球队歌咏队,开展文体竞赛,还开办了多家以“民生”为招牌的系列社会机构,如民生幼稚园,民生夜校,民生食堂,民生消费合作社等。他最先建起江西建设厅图书馆,并对外开放。1941年底已藏书16856册,次年改名为天翼图书馆(解放后,此馆成为九江市图书馆)。1942年梁思成路过南昌,应杨绰庵之请,由梁思成、莫宗江参照宋人彩画《滕王阁》及宋代营造法式,绘制《重建南昌滕王阁计划草图》8幅,并由建设厅编印《滕王阁考初编》。这些草图,后来也成为江西兴建滕王阁的参照物。
杨绰庵任厅长短短7年,能有如此成效的原因是深得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的信任,使他在经济领域,实际上拥有比厅长更多的权力。此外杨绰庵人脉关系很好,很会替人着想。譬如战时经江西去后方的过客很多,而民营旅馆又多脏乱。他就在交通干道多个县城办起陶陶招待所,既方便了过往的各路要员,又增加了地方收入,还留下了好口碑。像矿藏收入中央与地方分配比例,别的厅长多年都没解决,杨绰庵上任不久,就把关卡打通解决了。那时蒋经国正好在赣州当专员,杨绰庵虽比他大15岁,但两人同在“政治讲习院”共过事,相处融洽。为大庾锡矿改为自采自产自销一事,杨绰庵找到蒋经国商议,彼此志同道合,一拍即合,很顺利就解决了。
杨绰庵办事作风也很务实。1942年他回福州探亲,途经光泽县时,当地闽籍商人,在公路上拉起“欢迎杨绰庵厅长莅临光泽”等横幅,还组织敲锣打鼓上路迎候。他见状批评说,不要这样招摇,否则下次我就不来了。那天受批评人的窘态,我至今还留有印象。我还听先父讲过,1941年福建受旱,多地缺粮。杨绰庵同意以优惠价格,从江西调粮支援福建。当时江西贸易部中有人借口车队调不出车,拖延运粮,还放风说,这是徇同乡私情。杨绰庵知道后不予理会,亲自向福建和驻军借车,保证这批粮食及时发运,缓解了福建的粮荒。随后又在贸易部,采用对比算细账的方法组织讨论,让大家明白,这是既支援了邻省、又赚到钱的生意,非徇私情。这一下,再也听不到闲话了。
他说“市政府不再是衙门,
市长不再是大老爷”
杨绰庵在江西的政绩,得到了上峰赏识。1942年先调重庆,抗战胜利后立即被派任哈尔滨市长。从苏联手中接收,到解放军兵临城下被迫离开,他当市长不到一年。台湾《中央日报》原董事长陈纪滢,当年曾以《大公报》特派记者的身份,在哈尔滨杨绰庵手下担任文化指导委员会主任。他于1981年在台湾出版的《记荣屋》中,记载了不少当年“杨市长”的故事。例如:
上下级关系融洽。市政府工作班子进驻哈尔滨之前,曾中途在北京小住,暂借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楼下几间房子居住。“杨市长同大家挤住一起,他擅长事务,安排周到,一日三餐,供应无缺,不能不说是天才”。“为了大家娱乐,他常请同仁欣赏国剧,还托人请到马连良、小翠花两位名伶,在长安戏院合演《坐楼杀惜》。上演之日座无虚席,同仁高兴,戏院与演员也捞了一票,皆大欢喜”。
不摆官架子。陈纪滢说:“他给客人与市民的印象是坦白、诚恳、没官僚架子,还可以说,很大胆。因为东北人民不但在十四年中没见过这样的平民化的官吏,就是民国以来全国各地也少听说这样接近民众的首长。”还说,当时哈尔滨人因长期受日本人统治,见生人常常不敢抬头挺胸。对此,杨绰庵特意在市政府门口挂出大标语:市长不是官,是公仆。“挺起胸膛,做堂堂正正大国民”,“抬起头来,当智能兼备好男儿”。成立市政府当天,“他到市府大门外走进群众之中,与每个人握手,被人群包围了有半小时之久。他还站在台阶前高声说,‘市政府不再是衙门,市长不再是大老爷,以后什么人都可以直接见我。”
杨绰庵与李兆麟彼此很尊重。陈纪滢书中说,杨绰庵对当时东北抗日联军首领李兆麟的评价是:“这个共产党人很特殊,有感情、有国家观念,也有地方观念;说真话、不虚伪、不矫情;说做就做,毫不含糊。”书中也记载了李兆麟对杨绰庵说的一段话:“我来是向杨市长专诚致敬意的。因为我上午亲听您的讲话,与您的作风。我觉着如果国民政府的官吏都像你们,则国家前途很有希望。现在东北光复了,我只盼望能顺利接收。从今以后,我东北人民不再受异族统治,就是我个人的愿望了。”又说:“如果承杨市长不弃,我乐意交您这个朋友,共同为哈尔滨市民的幸福而努力。”陈纪滢书中谈及当时李兆麟的态度时,感觉到他主要是不满苏联人在压他,对苏军牢骚颇多,他渴望战后中国能尽快团结起来,不再受外国人的欺侮与摆布,这一点正好与杨绰庵是一致的。
一生功与过 由史家评说
1938年,先父眼看杨绰庵姨太太张绮东很喜欢小孩而自己又没有小孩。正好我大姐第九胎的女儿那年才3岁,此女乳名尾犹,福州话中“尾”有最后之意。取“尾”名,无异嫌多。有鉴于此,就提议将此女抱送给张某做养女。也许是种缘分,很快双方都赞同。于是,我大姐的女儿尾犹,就被杨绰庵姨太收养,改名为杨忆游。从此,她也随着杨绰庵宦海浮沉,走向一条崎岖的人生之路。
1948年冬,我曾随父到杨绰庵在上海西摩路家里做客。那时他担任上海粮食购储委员会主任,先父帮他从江西采购了一批粮食。从他们两人的谈话中,我听得出,杨绰庵对时局很悲观,他预感国共和谈恐无望,话里有厌倦从政的情绪。
解放后1949年秋,先父的江西南城县的民生火柴厂,正式与抚州人民银行合营,并在上海《申报》刊登广告,招聘制火柴配药师。有一天忽然收到杨绰庵从上海来信,原来他看到这条广告,得知火柴厂还在经营感到欣慰,特致信老友问候。先父随即复信致谢。当年年底,我与二哥景森赴上海办事,携父命专诚同赴上海霞飞路杨绰庵的新公寓拜访。这一次杨绰庵显得很随和。他告诉我们,上海解放前夕,他去过香港一趟,随即又回来。他觉得国民党大势已去,对共产党治国抱有信心及期许。说他已受聘担任华东粮食公司顾问,还问起江西的粮食生产与粮价等等。
1950年秋,我考上上海交通大学,交大所在的徐家汇,离杨绰庵的公寓不远,所以又去过他家一次,但没见到人。直到几十年后才从资料上获悉,1950年7月杨绰庵因涉嫌李兆麟被害案被捕,1955年2月18日含冤去世。后经其子杨文骐多年申诉,法院终于查明这是一起误判。1982年12月2日,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82)中刑监第1694号刑事再审判决书,宣布撤销原判,对杨绰庵予以平反昭雪。
星转斗移,世道变迁。杨绰庵一生功过,容由史家评说。只是他作为先父的故友,又是我外甥女的养父,理应受到后辈的敬意。谨以此文,表达对杨绰庵先生的怀念。
附:杨绰庵“嘱儿书”
骐儿如见:
昨得鹏飞先生电,知儿已到锦(州),甚望于短期内,能与儿相见。哈市困难之处甚多,但我半生遭际都是困难,久亦不知其为困难,人生尽责而已。且因生于忧患,获悉许多人间疾苦,遂发大慈大悲之心,而行救苦救难之事;是困难两字,正天之所以启我也。哈市三月来经许多危急,各机关均奉命撤退,我独镇定应变,转危为安,以准备撤退之精力,来谋缓和环境之工作;万不肯顾自己之安全,而令人民受不必要之牺牲;况负地方责任之人,更不应存此想。哈市在四面楚歌之中,今日参议会筹备会开会,我报告环境情况,并说明我决维持至最后一秒钟,大家均甚感动;成功成仁,在此一举,亦人生难得之机缘也。
我半生无一长处,但待人接物俱一本至诚,诚以待人,勤以处事,因诚而得多助,因勤而条理分明,我甚望以此二字贻儿作为家训。我平日只知奉公,不事私产,以致一身之外无长物,来日大难,儿负担更重,我心微有不忍;然我以初中未毕业之学生,于二十岁入邮局服务,每月仅得十八元,两月后为三十二元五角,即开始负担家计,上有两母,下有两妹,负担之重,实逾于吾儿。儿与长姐大学均已毕业,两人共养一母,尚非十分难事。我于十年前在香港所保寿险取出后足供骧弟学费。我既无房产,亦无古董字画,孑然一身。希望交通便利,归葬我于两祖母墓地之中间,一为生我,一为抚我,我于公于私,均可告无罪于人世矣。身后丧葬等事,以节省为上,一切俗套,甚至荣典追悼会等皆劳民伤财,并增加亡人罪过,望儿一概婉谢。惟最好代告亲友能多多种树种林,不独有益人生,且月白风清之度,魂兮来依,亦足稍慰怀想也。
我前应军委会侍从室笫三处之约,曾写自传一篇,须印出分送友好,以作告别之文。尚有许多好友,数年来多方维持我的生活,如弥钜、怡生、澍霖诸君,应一一为我道谢。翼公主任(指熊式辉)及旭公主席(指黄旭初)待我至厚,我平生不肯轻用知遇二字,前于畅老过后,我痛哭弥月。盖不胜知遇之感,今于健存之翼、旭二公,亦有此感也。儿问候翼公时,转告以我决心维持地方秩序,如不幸,即为告别。我始终相信哈市安全,姑以此意告儿,为万一之准备而已。
(作者为译林出版社原社长)
责任编辑 张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