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全球十大新闻事件
2014-01-14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1、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
2013年11月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京落下帷幕。由于此次会议召开正值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执政第一年,所以引发了国内外高度关注。与以往历届三中全会不同的是,此次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改革“齐头并进”。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进入“深水区”,诸多发展“瓶颈”已无法单独依靠经济改革所能解决,进行全面、系统、协同改革乃大势所趋。十八届三中全会描绘了未来一个时期改革的路线图,为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展望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动下得以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所释放的中国发展红利也必将惠及周边和世界,为中国与世界的共赢创造机会之窗。
2、习奥会启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2013年6月,“习奥庄园会晤”开启了中美关系的新时代。中美两国元首着便装出席,庄园漫步,呈现出一种全新的会晤形式,也彰显了中美关系的“非同寻常”。此前由中国提出的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倡议也在此次会晤中得到了美国的积极响应,这反映出中国将摆脱“被动反应”的模式,正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塑造中美关系的发展。在中国迅速崛起与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如何维持中美良性互动已成为摆在两国领导人面前的严峻课题,积极探索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无疑为两国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当然,迈出历史上“权力转移必然导致战争”的怪圈,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并非易事,需要中美双方相向而行,共同努力。
3、斯诺登泄密致美“棱镜计划”曝光
在国际大舞台上,即便是小小的个人也能掀起大风大浪,爱德华·斯诺登引发的“棱镜门”事件便是典型案例。2013年6月,前中情局职员斯诺登将美国的秘密监控项目“棱镜计划”曝光,引致一系列“连锁反应”:俄罗斯因收留斯诺登致使与美关系龃龉不断;中美开始在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探讨网络安全问题;美国的盟友,包括欧盟、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对美国的监听项目表达了不满;巴西总统罗塞芙因美国安全局监视巴西一事而推迟访美;德国总理默克尔通讯遭监听引发德美关系“震荡”。斯诺登泄密致美“棱镜计划”曝光以及随后的窃听丑闻令国际舆论哗然,美国遭遇严重的信任危机,国际形象大损。凡此种种,我们不禁要问:在一个网络化的世界中,面对美国的强权窃听与监控,如何才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
4、美两党内斗致政府关门
2013年10月,美国奥巴马政府“关门歇业”,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作为世界最大债务国,预算受阻和政府停摆意味着美国可能面临债务违约的风险,各债权国为此忧心忡忡。表面上看,此次关门危机是由民主、共和两党在预算问题上的博弈所造成的,而其实质是众议院共和党人对奥巴马政府执政理念及其医保方案的严重不满所致,由此折射出美国两党政治结构日益极化的现实。然而,关上的门终究是要开的,美国国会参众两院最终于10月17日表决通过了财政预算案,使关门危机暂告结束,奥巴马政府“重新开业”。不过,民主、共和两党的政治斗争却远未结束。
5、叙利亚化武换和平
2013年8月,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郊区发生的化武袭击使本已动荡不安的中东地区再度牵动起世人的神经。美国声称化武袭击乃叙利亚政府所为,扬言要对阿萨德政权采取军事打击,一度使战争的阴云笼罩在叙利亚的上空。不过,在俄罗斯的居间斡旋下,美叙最终达成妥协——叙利亚放弃化学武器,美国放弃军事打击,中东地区的紧张气氛得以缓和。“化武换和平”这步棋堪称“妥协的艺术”,美国保存了颜面、阿萨德政权暂时换得了和平,而俄罗斯无疑成了最大赢家,不仅提高了其国际影响力,而且还巩固了其在中东的战略地位。当然,化武换和平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叙利亚问题,阿萨德政权与反对派的较量仍在持续,恐怖主义威胁仍在上升。叙利亚实现真正持久和平任重道远。
6、伊核谈判曲折前行
伊核谈判漫漫十年路,可谓荆棘丛生。十年来,伊朗对核的诉求招致了西方国家的严厉制裁,甚至一度使美伊关系“剑拔弩张”。2013年6月,温和保守派哈桑·鲁哈尼以绝对优势当选伊朗新一届总统,不仅反映出伊朗国内“求变”的心理,而且也为停滞不前的伊核谈判带来了生机。鲁哈尼上台后以务实姿态寻求改善与美西方关系,争取缓和西方对伊朗的制裁。基于此,伊朗与美、英、法、俄、中、德六国于2013年11月就伊核问题达成一项阶段性协议,被称具有“历史性意义”。然而,协议刚达成不久,美国政府便公布了一份针对伊朗的制裁名单,随后伊朗中断了核谈判,经过复杂协商,伊核谈判又于12月19日在日内瓦重启。伊核谈判虽迈出了“关键性一步”,但国家权益的考量与国内保守势力的掣肘预示着这一进程必然是曲折复杂的。
7、埃及穆兄会被解散
2013年的埃及又是多事之秋。7月,埃及民选总统穆尔西遭军方废黜,随后,穆斯林兄弟会(简称穆兄会)被解散,数百名干部被捕入狱,伊斯兰势力大为削弱。自强人穆巴拉克下台以来,埃及开启了激进的政治民主化进程,由于对权力的过度开放,导致宗教势力与世俗势力之间的博弈异常激烈,流血冲突事件不断,最终军方介入才恢复了秩序。从穆尔西上台执政到穆兄会被解散,再到军方主导的政治过渡进程的开启,表明在本轮博弈中军方主导下的世俗力量开始占据上风。然而,穆兄会已有80余年的历史,其势力渗透到了埃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合法性的丧失无法从根本上铲除其影响力。埃及军方主导的政改路线图能否按部就班的开展,仍有待观察。
8、2013年朝鲜的“内与外”
2013年是金正恩执政第二年,这一年的朝鲜再度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年初,朝鲜进行第三次地下核试验,针对联合国制裁与美韩联合军演,宣布废除朝鲜停战协定,威胁“已经到了决战的最后关头”,一度使半岛局势“剑拔弩张”。临近年尾,朝鲜劳动党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宣布张成泽一伙有严重反党反革命行为,宣布解除张成泽一切职务并开除出党,后朝鲜国家安全保卫部特别军事法庭将张成泽处决。扑朔迷离的朝鲜政局令外界揣测四起。无论是“对外”还是“对内”的“紧张态势”,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朝鲜的安全认知,而朝鲜的不安全感则很大程度上源于东北亚地区残存的冷战结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最终解决朝核问题,使朝鲜融入国际社会,维护朝鲜和半岛和平稳定需各方增信释疑、共同努力。
9、亚太大棋局上的外交博弈
2013年亚太大棋局上的外交博弈异常激烈,突出体现在中国迅速崛起与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对冲,致西太平洋地区“浪涛连连”。美国通过其联盟体系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继续强化在亚太的存在。自2012年年底执政以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依仗美国“撑腰”,将足迹踏遍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美国、蒙古、俄罗斯、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土耳其、缅甸等国,这十个国家中有六个是中国的邻国或地理上十分接近的国家,在战略上“围堵”中国的图谋不言自明。面对此种“外交攻势”,中国临危不乱,主动“出棋”,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等合作理念,以缓冲美日“对抗思维”的负面效应。无论如何进行外交博弈,只有“合作共赢”才是“正道”,才能为亚太地区带来和平与稳定。
10、“海燕”洗劫菲律宾
2013年11月8日,超强台风“海燕”在菲律宾中部莱特岛北部沿海登陆,对菲律宾中东部地区造成灾难性破坏,这也是1976年以来菲律宾遭受的最致命自然灾害。据菲律宾国家减灾风险管理委员会统计,此次超强台风导致5796人死亡,2.7万多人受伤,近400万人失去家园,近60万栋房屋遭彻底毁坏。“海燕”所到之处,皆被“洗劫一空”,菲律宾遭受重创。“海燕”爆发后,国际社会纷纷伸出援手,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给予不同形式的援助,世界银行也批准向菲律宾政府提供价值五亿美元的预算支持,用于短期恢复和重建工作。近年来,极端气候灾害频发,对人类社会构成了严重威胁,然而,面对气候变化问题,国际社会的博弈多于合作,严重阻碍了问题的解决。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需要我们共同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