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东干战争文学与俄罗斯战争文学探索
2014-01-13孙忠磊
摘 要:中亚东干文学具有文学双面性:一方面包含中国传统文学的因素,而在另一方面,由于它处在前苏联文学的文化之中,所以也深受其俄罗斯文化的影响。而俄罗斯战争文学的理念思想如若与中亚东干战争文学的思想两相比较,会发觉在很多方面两者都产生了一致性,本文便就东干战争文学与俄罗斯战争文学的相似性做出了一个简单的探究。
关键词:非单一层次角度;中亚东干战争文学;俄罗斯战争文学;探索
作者简介:孙忠磊,男,1983年4月生,汉族,籍贯: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学位: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俄罗斯语言与文学。
[中图分类号]: I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2-0-01
从十九世纪的中后期开始,俄罗斯文学开始逐渐独立明确的涌现了出来,出现了以普希金、屠格涅夫等为首的一系列非常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因为在他们的作品内容中对现存的社会秩序持有着非常强烈的批判性意识,所以又将这些作品称为批判性现实主义文学。这样的文学风格,逐渐形成了当时的主要文学风潮。而到了二十世纪的后半期,现实主义作家们已经学会了吸纳采用各种当代的新现代主义思想,这使得现实主义文学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而东干文学作为苏联少数民族文学的一部分,无论是产生还是发展,都深得俄罗斯文学思想潮流的影响,那些意识和理念,在东干文学的表述手法中展现鲜明。这些思想符合于任何一种文体,战争文学也不例外。
一、俄罗斯战争文学作家和东干战争文学作家心中的英雄主义
俄罗斯民族是在二战当中牺牲的最为惨重的民族,在这场保家卫国的战役之中,俄罗斯民族牺牲了两千七百万以上的宝贵生命,这个巨大的数字,占据了二战中牺牲所有人口数的40%。这场战争中,俄罗斯的作家们同样经受着巨大的心理素质挑战,一千多位作家去了前线,近半数的作家牺牲在了战场之上,这场浩大的劫难为俄罗斯民族史上都造成了巨大的心灵创伤。當然,这也成为了战争文学创作的主要题材。
东干族人在这场保卫家国的战争中,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在当年,一个不足三万人的小部落,因此战争牺牲在前线的青年人就将近两千。二战期间,所有活跃在文坛之上的作家们都走上了抗战的道路,他们的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东干人,他们的故事,也在东干战争文学里相互流传。
无论是俄罗斯战争文学还是东干战争文学,你都不免发现其中相同的英雄主义思想的影踪,这些故事叙述出来的英雄是有血有肉、坚定不屈的,是为了国家的和平可以牺牲一切的,是如若外地来战,必然宁死不畏的。这种精神,在两种文学作品里是相通的。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信仰,没有脊梁,势必会被历史的潮流所淹没,然而这脊梁如果没有伟大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撑,也必然会被其他的外力所折断。而通读两种文学作品进行比较,便会明白支撑这两种民族的精神文化,就是他们的爱国主义与尚武精神。
二、两种文化所叙述的视角皆是:人道主义
伴随着时间的逐渐推移和战争文学作家对于此类型文学体裁的不断反思理解,俄罗斯战争文学题材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表现以战争场面为主的内容转向了以战争为背景,人物内心世界和人生思考为主题的文学体裁。此时,英雄主义与保家卫国的精神终于人道主义思想结合了起来,成为了战争文学的主要表现手法和叙述视角。
而相对应的,到了战争的后期,东干文学作品当中也有了与战争初期不同的理解。战争为国为家所带来的痛苦和创伤,使得人们对和平有着更为强烈的渴望与感悟,于是文学作品中,开始展现出那些对于被战争毁灭去生命的怜悯,在这一场与人性毫无关联的战争中,东干战争文学对其人性的描绘却与俄罗斯战争文学完全一致。
在俄罗斯战争文学和东干战争文学的许多作品当中,都是以妇女或者儿童为视角的,他们才是这场战争中最为无辜的受害者,从他们的视角来描述文学作品,更能体现这场战争的不人道性质,也能展现出作家们的人道主义情怀。人道主义在俄罗斯文化之中有着十分绵长的渊源,这种精神更是俄罗斯民族精神文化的核心之一。无论是俄罗斯人信奉的东正教还是东正人信奉的伊斯兰教,都明确地告诉众人,需做到:善待、慈悲、平等、博爱、感恩、自由。在《圣经》当中,曾有这样的字句:“看吧,那些受欺压的正在流泪,并且无人给予安慰;欺压他们的皆有势力,却也无人安慰他们。因此,我会赞叹那些早已经死去的死人,胜过那些仍还活着的活人。并且那些我以为未曾出生的,就是那些未见过日光之下恶事的,比这两等人更强。”而《古兰经》中也明确强调:“我派遣了你,只为怜悯那全世界的人。”在东干文学中,所蕴含的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也深受其儒家思想传承,“君子怀德”的人道主义皆在其作品中流传。
结语:
对比东干战争文学与俄罗斯战争文学背景以及其核心意义,不免发现两者相似之处众多,却又在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展现出了不同的民族独特魅力。从非单一层次角度来对比两种战争文学的文化及其关系,会使得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这两种战争文学文化,也可以挖掘到它们优秀的吸引力所在。
参考文献:
[1]司俊琴.常文昌.跨文化视野中的中亚东干战争文学与俄罗斯战争文学[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2]司俊琴.中亚华裔东干文学与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思潮[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03).
[3]杨建军.中亚华裔东干文学与俄罗斯文化[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7).
[4]常立霓.东干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契合点[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