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二十二条军规》小说与电影改编的异同

2014-01-13焦学振

青年文学家 2014年12期
关键词:荒诞黑色幽默

焦学振

摘 要:《第二十二条军规》作为黑色幽默的代表作,以二战为背景讲述了美国空军基地的轰炸手约塞连为了保存自己的性命想尽办法逃避飞行任务,却受着卡斯卡特上校等人和无处不在的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束缚的故事。在同伴们相继丢掉性命之后,约塞连意识到自己的性命危在旦夕,最终逃离了基地。该小说在1970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并受到了热烈追捧,本文试图以电影为基础来分析小说与电影改编的异同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效果。其中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循环结构、黑色幽默和荒诞性上,而不同点则体现在人物选择和场景塑造方面。

关键詞:循环结构;黑色幽默;荒诞;人物选择;场景塑造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2-0-03

随着现代传媒与影视技术的发展,许多文学作品在经过改编后纷纷被搬上了影坛。这不仅大大加快了文学作品的传播速度,还为制作商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谈到著名的黑色幽默,我们就不得不想到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1970年,也就是在完成创作出版后的第九年,《第二十二条军规》在迈克·尼科尔斯的执导下被制作成电影走入了大众的视野之中。对于那些没有时间阅读原著的人来说,电影这一直观的观赏方式更有利于人们了解约瑟夫·海勒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正如海勒在一次访谈中说道:“我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讲述一个故事,而是想要读者参与其中并感受那种荒诞的氛围。”毫无疑问,在后现代社会中花两个小时观看一部电影远比阅读四百多页的原著要省时、有趣得多。尽管在创作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尼科尔斯和他的创作团队还是为我们呈现了一部令人难忘的成功作品。由于电影是在小说的基础上加以修改拍摄而来的,二者就必然会有诸多相似之处;同理,在拍摄过程中,为了达到相应的艺术效果,制作人员也必然进行大量的修改。为此,本文将就约瑟夫·海勒的小说对同名电影《第二十二条军规》拍摄产生的影响以及小说与电影改编的异同进行简要的分析和研究。

一、相似之处

在根据小说进行改编的电影创作中,导演们总是乐衷于将那些脍炙人口、百看不厌的经典形象及场景进行重现,用以造成强烈视觉冲击的同时引起观众对真、善、美的思考。对于《第二十二条军规》这一影视作品而言,其荒谬性、循环结构以及黑色幽默形成了它独特的标签与印记。

1.1 循环结构

由于作者约瑟夫·海勒在文章中频繁使用倒叙、插叙、顺序等多种叙事方法,使得其文本事件和人物关系显得错综复杂。且整部小说中,海勒还采用多视角叙述故事,由此在文字和想象空间上大大增加了阅读的难度,同时也使得小说更有咀嚼性。导演迈克·尼科尔斯在拍摄其同名电影时也遵循了原作者这一叙述模式,使影视创作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更具观赏性。而如何让人们在纷繁复杂的叙述模式中较快地抓出一条主线和如何在多人物的故事中更加深刻地刻画人物形象,成为海勒和迈克共同思考的问题。于是,循环结构这一设置成为二人的“共识”。无论是在小说还是影片中,循环结构都在不断出现。典型代表场景有三处,分别是:约塞连在医院的场景、士兵在罗马逃亡的场景及斯诺登死亡的场景。

故事背景设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特殊时期,主要的故事地点安排在了美国空军基地,电影的主角则落在了执行轰炸任务的飞行中队投弹手约塞连身上。飞行中队投弹手需要按照上级的命令在指定地点进行投弹任务,为了提升自己的名声,以便给德里德尔将军留下良好的印象获得升职的机会,卡斯卡特上校不停地以种借口增加飞行员的轰炸任务,这使得飞行员们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执行一次又一次的飞行任务,这种永无休止的功利性的任务也必然导致他们在皮亚诺萨岛的悲惨命运。

在费拉拉、博洛尼亚和阿维尼翁等地,战争年代飞行任务的残酷性随处可见:每次飞行任务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或者身首异处体无完肤地葬身苍穹,或者满身创伤狼狈地返回基地。而在这些士兵受伤后,他们将被送往医院治疗。在这段时间里,主人翁约塞连先后三次入院:在一次轰炸任务中,他的左腿严重受伤但不得不继续进行飞行任务;在执行米洛的轰炸敌军司令部的任务中,约塞连再一次受伤住院;最后一次住院是因为被奈特利的情妇刺伤而不得不三度入院。他的一次又一次的入院治疗及刻意安排的类似场景毫无疑问是循环结构的突出表现。循环结构突显示了特殊年代、背景下军队指挥官的自私与残暴,主人翁朴实的精神及追求和平的向往与此形成强烈的对比,鞭挞了丑恶的社会现实。而循环结构无疑是表达这一主题的不二选择。

执行任务时受伤便可以入院治疗,获得一定时间的休养。尽管那些医生、护士并不是那么专业、治疗条件也十分有限,但这无疑是一种安全的存活方式。可是,这种相对安逸的“休息”却是士兵们冒着丢掉性命的危险换回的。斯诺登战死之前与约塞连对话的场景前后共出现了五次,最后一个场景中,讲述了斯诺登向约塞连表达的秘密:“人是物质的。这就是斯诺登的秘密。把他从窗口扔出去,他就会摔下去;把他点燃了,他就会烧起来;把他埋入地下,他就会和别的各种垃圾一样腐烂。灵魂离去之后,人就变成了垃圾。成熟的时机决定一切。”正是因为斯诺登之死,使约塞连意识到了人类的脆弱和死亡的威胁,这也促使他做出了逃亡以保全性命的决定。此类场景的安排再一次的鞭挞了军中的腐败与残暴,彰显了人们对自由、安逸生活的向往。

1.2 黑色幽默与荒诞

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写作学校中,黑色幽默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技巧被应用到各类文学创作之中。黑色幽默试图以喜剧的形式来表达悲剧的内容,往往通过毫无意义的、荒谬的言行举止来衬托出内在讽刺性,被喻为“绞刑架上的幽默”。作为黑色幽默的代表,《第二十二条军规》可以说是一部以黑色幽默为主线的电影的创作。在设置约塞连和他的战友的人物形象时,尤为凸显出黑色幽默的痕迹。因此,小说从场景的选择、人物的设置、情节的安排入手,通过精彩的黑色幽默场景,让人们在笑声中品尝到时代的苦涩。

剧中有一个场景生动地展示出了这种黑色幽默:约塞连第一次住院期间,在他临近的病床上有位看起来重病难愈的病人,他的身上全是缠紧的绷带和厚实的石膏。负责照看他的两位护士一边大声谈笑、一边给他调换了两个根本毫无用处的吊瓶的位置。这个场景无疑能换来观众的捧腹大笑,但在笑容背后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悲痛。

在约塞连因病住院期间,丹尼卡医生要求他假装一名已经死亡的士兵,仅仅是为了要让前来探望这名士兵的家人见他最后一面。可笑的是,前来探望的病人亲属居然不知道这位亡去士兵的姓名,甚至不清楚他们看到的并不是自己的亲人。在约塞连身上还有一个明显的黑色幽默场景:在约塞连被授予战斗勋章时,他一丝不挂、赤身裸体地接受了这一荣誉。观众或许会因为将军荒谬的言语抑或約塞连的滑稽而大笑不止,但在听到约塞连的解释后定然会打住笑声转为沉默。约塞连的制服因为沾满了死去战友的鲜血需要清洗,却没有多余的制服来换穿,为此,他才不得不以如此方式前来接受奖章。这就是黑色幽默。

另一个展示出电影荒谬性的场景发生在梅杰少校的提升过程上。他获得少校头衔并不是因为卓越的战功或是其他原因,而是归结为两个巧合事件:一是前任少校的牺牲,二是他的名字恰好叫梅杰(与“少校”同音)。这种荒谬极大地讽刺了军队中存在的官僚主义与腐败现象。

以上典型的例子极大地反映了存在于美国军队中的荒谬与黑色幽默,折射出普通士兵在特定年代的无助,与此同时,也将官僚主义这一社会恶瘤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二、相异之处

尽管上文中大量证据证实了电影与小说的诸多相似之处,但在电影创作的过程中为了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必定会对原著进行相应的改编。这些改编在本影片中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人物的选择和场景的塑造。

2.1 人物筛选

《第二十二条军规》原著中出现了众多角色,而对于一部电影而言,不可能将其中所有的人物囊括进去,面面俱到。选择恰当的、典型的人物进行重点刻画和塑造是成就一部影视的创作的关键。从影片看来,迈克对于筛选人物的主要原则就是是否与主角约塞连有密切联系。

被删去的人物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独立存在的。比如只出现在了特定场景的西斯科普夫中尉和布莱克上尉。另一类则是仅仅为了衬托其他角色而出现的人物。如佩克姆将军和惠特科姆下士(专门取笑塔普曼神父)。而出现在电影中的角色都存在于与约塞连相关的场景中,例如遇害的乔、被炸的奈特利、斯诺登的有关场景以及在罗马夜晚的场景。约塞连在面对遇害时的乔时显得那么无助;面对米洛的轰炸指令他同样无能为力;他试图抢救斯诺登却只是徒劳;他麻木地徘徊在罗马的巷子中。所有的这些场景都是与衬托主人公约塞连紧密联系的。这些人物的设置或量出于重点描述人物的需要,或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刻画主人翁,总之,他们都有自己特定的用途。

2.2场景塑造

场景如何塑造对于电影能否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至关重要。《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原著小说和同名小说改编成的电影在场景塑造方面也有不同,包括电影的开头、结尾以及约塞连在费拉拉时的情况和奈特利战死后得到勋章的原因几方面。

在电影伊始便是约塞连被刺伤倒地、流血不止,看似其无法存活的镜头。接着是约塞连接到同伴的请求,努力帮助受伤的斯诺登的场景。而在小说的开始,约塞连首先出现在军人医院并接受了随军牧师的慰问。这并不是因为他受伤有多严重,而是为了逃避飞行任务而假装病痛难忍。在电影开头约塞连的重伤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他本人的顿悟与最终逃离基地的举动。电影开头素材及情节的选择,有利于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紧紧抓住观众的眼球。与此同时,将剧情的高潮较早展现,也能为后文突出主人翁对未来的迷茫埋下伏笔。

约塞连在完成了费拉拉的飞行任务后被授予了战斗勋章,这一场景在电影与小说中都被提及到,只不过关于授奖原因各有不同。在小说中,约塞连因为轰炸费拉拉的重要桥梁而被授奖,尽管这次任务是在他受伤后第二次的轰炸中完成的。而在电影中,约塞连的授奖原因竟是“在大洋上无畏地执行了轰炸任务,炸死了大量的海鱼”,而这次任务本应是去轰炸意大利的某个毫无军事装备的小镇。这一善良的举动侧面上反映了约塞边所在的飞行中队中存在的普世的人道主义情怀。导演运用娴熟的拍摄技巧,秉承鞭挞社会黑暗面的理念,以荒诞的故事情节展现了自己的创作理念。

在奈特利的死亡原因上小说与电影也有很大的不同。奈特利请求约塞连来帮助自己阻止多布斯去刺杀卡斯卡特上校,他在劝阻过程中被其无意刺伤。之后,米洛少校与卡斯卡特上校谋划着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计划:为了避免倒卖棉花造成的损失,他们决定轰炸自己的后勤部。不幸的是,奈特利在这一次的轰炸中丢掉了性命。而奈特利在小说中却是因为在执行任务中所驾驶的飞机与敌机不幸发生了碰撞而壮烈身亡。在电影中,对于奈特利的死亡,米洛少校和卡斯卡特上校是要负主要责任的。一方面,轰炸后勤部的计划是由米洛提出的;另一方面,卡斯卡特上校非但没有提出异议,反倒是批准了这一疯狂的计划。导演之所以进行了如此改编,也是为了对资本主义与官僚主义这一导致众多无辜平民丧生的罪行进行批判的需要所致。

此外,小说与电影的结尾内容也不尽相同。在电影中,约塞连乘着那艘不大的救生艇成功地离开了海岸;而在小说中,约塞连在奈特利情妇的房间内跳窗而逃,因为她在听闻奈特利死亡的消息后失去理智,要杀死约塞连。对于笔者而言,电影版的结局较为容易接受,因为这更符合海勒的黑色幽默与荒谬风格所带来的讽刺感。

通过分析对比人物筛选、电影开头与结尾的场景塑造以及约塞连的授奖与奈特利之死的情节,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有自己的特色。他们各有千秋,都将士兵对未来的迷茫及质朴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真切地表达出来。

结论

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在文学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被搬上荧屏的电影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改编进而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电影抓住了小说中极具代表性的荒谬、黑色幽默以及循环结构,将这三种元素融入了影视作品之中。尽管在场景塑造方面与小说存在着诸多的不同之处,电影在展现小说的同时成功地以另一种艺术形式取得了相应的效果。电影的开头与结尾将循环结构表现得淋漓尽致。约塞连的授奖更应归结于他健全的思维、正直的品性与普世的人道主义情怀。奈特利之死也是对官僚主义、资本主义的一种猛烈的批判。

参考文献:

[1]Bayley,Nicholas:York Notes of Catch-22.London: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87

[2]程锡麟.零散、荒诞、幽默——《第22条军规的叙事艺术》[M].《外国文学》(2006):43-48.

[3]Heller, Joseph: Catch-22. New York: Dell Publishing Co.,1962.

[4]Thegze, Chuck: "I See Everything Twice! The Structure of Joseph Heller's Catch-22". Film Quarterly, Vol. 24, No.1 (1970), pp.7-17.

[5]Reilly, Charlie: “An Interview with Joseph Heller”.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Vol. 39,No.4 (Winter, 1998), pp.507-522.

[6]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程爱民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年.

猜你喜欢

荒诞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
DARH HUMOUR 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
以“幽默”的方式在荒诞中保持平衡
一篇充满荒诞色彩的小说
金承志:人生要“荒诞”,生活得找乐
聚焦城镇人生的荒诞与神圣
从《第二十二条军规》看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及其对中国当代小说的影响分析
兴奋剂的黑色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