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议论”之花在课堂上盛开

2014-01-13黎月辉

教育界·上旬 2014年1期
关键词:问题设计

黎月辉

【摘 要】教贵引导,学贵领悟。本文从教师“导”的角度探讨课堂教学 “导议”这个环节的做法,尤其是从议论的模式、问题的设计上提出了独到的做法。根据讨论的问题特点选择适合的讨论模式——常规式、竞争式、辩论式、表演式; “导议”选定的问题具有“三特点”——体现文章的重难点,学生思维不易打开;开放性大,学生有不同的观点感受;学生大概能了解,但理解不深不全。

【关键词】导议 讨论模式 问题设计

一个好的课堂,应该是严而不死,活而不乱,学生学得既快乐又充实的课堂。但一个人的注意力能够高度集中的时间又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采取多种形式,调节和激活氛围,以达到学习上的高效。

近两年来,本人在课堂上坚持因学定导,先学后导,师生互动,“六导”活用。“六导”是我校课堂改革的模式,具体指:“导标(出示目标)——导学(指导学习)——导议(团队合作)——导悟(答疑解难)——导用(当堂训练)——导结(课堂小结)”。课堂上的讨论学习是新课改的要求和本质的呼唤。而教师在这一环节的引导尤其重要,它能使课堂犹如一朵盛开的鲜花。

课堂议论强调的是合作学习,是思维的碰撞和重组,会使思维进一步深化,提高学习的质量。它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重要问题和有争议之处进行交流讨论。

教师在这个环节中的引导,要从议论的模式、问题的设计到宏观的把控等方面作精心的准备和灵活的变通。

一、议论的模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因此,我们要提高课堂讨论的质量,就不能去追求讨论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轰轰烈烈,而是根据讨论的问题特点选择适合的讨论模式。

1. 常规式

即最常用的一种方式。一般是同桌前后台四至六人合作,简单易操作。每个小组针对问题讨论,并指定记录员和反馈员。

2. 竞争式

各学习小组针对同一学习内容进行竞争性学习,看哪个小组能够首先达到学习目标,或者拿出最多最好的学习成果。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先提出一个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和竞争办法,激励每个学生共同参与的积极性。如:在学习议论文写作之“以实写虚”技法时,我先出示了例句——“意气是苍鹰搏击长空那犀利的双眼”“意气,是李白‘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高歌”。这是一种用自然或人来阐释抽象概念的方法,学生通过小组竞争,积极交流展示出:“意气是骏马奔驰旷野那健美的铁蹄”;意气,是杜甫“致君尧舜上,当使民风淳”的肺腑之言;意气,是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怀;意气,是“冲锋陷阵的号角”……小组加分在继续,答案也更是精彩纷呈。

3. 辩论式

学生对问题存在完全不同的看法,教师可把他们的观点归为正方与反方,然后双方围绕主题展开辩论;辩论的进行可以由双方各自论述自己的观点,然后针对对方的观点进行辩驳;最后由教师对双方的观点进行裁决,观点论证充分的一方获胜。

如学习日本作家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文章学完了,还是有学生不满作者的看法,他们认为,残缺固然可以美,但完美会更美。我让他们进行辩论,并引申到对现实生活的探讨。辩论无所谓胜败,但终究还是越辩越明了——凡事一分为二,完美是美,残缺也是美。正如完好的水桶可以更快挑满水缸,而漏水的水桶却可以浇灌路旁的野花一样。这样,我们让学生走“大语文”学习之路,让语文走进生活,丰富了语文学科教学的内涵。

4. 表演式

学生基于对课文的理解,采用自编课本剧的形式,通过角色的扮演充分体验人物情感和文章所折射出来的人生况味。如戏剧《雷雨》、小说《守财奴》、诗歌《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极大的开发,他们既能根据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心态,给剧中人物配上适合的对白、动作等,还能指出何处可加上一些合适的人物神态和舞台布景,以配合人物的不同的内心感受。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会大大地提高,成为教学过程中的自觉参与者,自身的潜能得到挖掘,创造能力得到开发和培养。

二、问题的设计

问题设计是为了启发学生动脑,为了带领学生读懂文本。一个好的讨论问题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深入探究,丝丝相扣,层层推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要使学生达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辩,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的境界。因此,教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学生发挥智力因素,形成创造型思维。这些问题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体现文章的重难点,学生思维不易打开

如《我与地坛》:我对母亲的爱,早先的时候是什么态度?母亲离去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了一天,作者为什么要那么写?这两个问题,是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第一个问题,学生找到文中相应的语句可以体会,而第二个问题,就得让学生交流阅读感受,谈自己的发现,进行思维与思维的碰撞,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入体会“我”对母爱的懂得与后悔,更能震撼他们的心灵,达到文道统一的效果。

2. 开放性大,学生有不同的观点感受

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别里科夫这个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典型形象,至今还鲜活地存在于人们的印象之中,一定还将永远流传下去。请问,这一形象对于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他的那些套子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这个问题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讨论交流,最后把出现的多种答案归结为:顽固、保守,是别里科夫反对新事物、反对进步的套子。在现世,“骄傲” “虚荣” “自私”也是套子。我们只有根除自身的陋习、驱除心中的邪念,才可能摆脱“套子”的束缚,大步向前。这样,学生对这一典型形象及其意义就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endprint

学习《孔雀东南飞》,学生说这样的尾声不“爽”。可以改为刘、焦私奔或者两人说服焦母或者把焦母告上法庭。——大团圆的结局,是我们心里的愿景。我顺势组织他们对比讨论不同的结局效果,引导他们注意“形式服务于中心”的思维方式。最后,学生明白了:它与我国一些民间文学的结尾相似,“彩虹万里百花开,蝴蝶双双对对来,天荒地老心不变,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而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是为连理枝,象征了爱情的不朽。合葬化鸟,生不能相守,死要化作比翼双飞的鸳鸯鸟。“相向鸣”是他们爱情与幸福的歌唱,悲愤与压抑的控告。这种浪漫主义手法,反衬现实,寄托人们追求自由恋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在结构上,结尾的鸳鸯双飞和开头孔雀失偶遥相呼应,体现了构思之巧妙、用心之良苦。通过讨论,学生不仅提升了文学审美能力,也学会了写作技巧。

3. 学生大概能了解,但理解不深不全

如鲁迅的《祝福》,这是一篇情节很具体的小说。作为高中学生,阅读这篇小说,理解它的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不是讨论的重点。我们都知道,《祝福》表现的主题是悲剧性的,那么,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是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思考的深层问题。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祥林嫂嫁给贺老六后,为什么“人们仍然叫她祥林嫂”?许寿裳认为,《祝福》的主题不是“惨在狼吃了阿毛,而是惨在礼教吃了祥林嫂”,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请结合课文来谈。这两个问题有点抽象,但能带动全文,问题所蕴涵的思维又很深,又不偏离教材,通过小组讨论深挖,最后达成了共识:叫她祥林嫂表现封建社会夫权对妇女的束缚,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是整个社会封建残余思想。

值得注意的是,供讨论的问题,每节课1—2个为宜,问题太多容易造成学生疲劳,造成因讨论不充分而影响学习效果。

课堂上的“导议”,教师还要做好:选准和拨正“议”的重点,规范好时间,宏观控制全局,保证讨论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避免“议”得漫无目的只有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注意引导他们交流的主动性,人人参与,避免“唱独角戏”现象;还要注意表达的条理性,观点鲜明,分点阐述,有理有据;倾听时的尊重别人耐心记录等;每组还要指定记录员和反馈员,以便更集中和有针对性地在全班交流。

总之,教师的导还应注重情感性、启发性、差异性、促进性和反馈性:以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以有序的管理启发诱导学生独立学习,以差异性的教学确保个体的最佳发展,以有效的反馈不断矫正学生的学习行为,以设计合理的教学管理促进学生建构自己内在的学习机制,从而学导相长,达到教与学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顾明远. 教育大辞典.

[2]钟启泉主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解读.

[3]杨翠蓉. 论有效的课堂讨论.endprint

猜你喜欢

问题设计
语篇教学中提问的有效策略
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深度备课略论
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探究
问题设计在美术探究式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问题导学案”的有效实施
对EEPO课堂问题设计的思考
精设计,巧提问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