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地势的“第二次”教学设计
2014-01-13孙瑞雪
孙瑞雪
(新疆石河子第十中学, 新疆 石河子 832000)
对我国地势的“第二次”教学设计
孙瑞雪
(新疆石河子第十中学, 新疆 石河子 832000)
这个教学设计的出现,源于我的一次“同课异构”。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的第二课时。
这一课时教学的初始设计,我采用的是:第1、2小组探究三级阶梯上都有哪些地形区;第3、4小组探究地势对气候的影响;第5、6小组探究地势对河流的影响;第7、8小组探究地势对交通的影响。然后按小组上台展示学习成果,我在旁进行点评。上了几个班的课,教学效果也可以。
但我发现在这“热闹”的背后出现了一些问题:①小组合作学习时,每组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很快就把结论思考出来了,而能力较弱的学生还没想出来。时间久了,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就更不想动脑筋思考了。②展示的时候每个组总是那几个学生在台上“唱主角”。其他人要不只说一两句话,或是干脆就举着小黑板什么也不说,上台走过场。③小组上台全班展示时,其它组的学生都忙着准备自己组的展示,并没有认真听,似乎展示只是给老师一个人看的。
这种假“热闹”显然违背了我的初衷。正是这些问题的出现,让我开始反思,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如何才能让合作学习落到实处?如何才能调动全班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如何才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与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带着这些问题,就有了我与自己的“同课异构”。我尝试将教学过程进行了改革,于是就有了对“中国地势”的二次教学设计。
动手画图,动眼看图,动口议图,图文结合,把知识落实到图上,强化对地图的认识。
?
?
这是一个由“问题”引发的教学设计。
高效课堂在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每组只关注自己组的问题,对其他组展示的内容关注度不高。部分学生不会听课,学习主动性不高。小组展示时,多数情况下主动权在学习好的学生手中,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大多被忽视了。
如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就是本节课要尝试解决的问题。
导学案的设计主要让每个人都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针对地势特点对我国的影响设计了六道题,分别分给每个小组的六位成员。一人一道题,有5分钟的独立思考时间。也方便于每个学生都能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带着问题去参加合作学习。九个组变成六个大组,相互交叉,旨在让每一个学生都会主动地参与到课程中。分组探究后再回到原组里进行讲解。最后随机请一个组的学生,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以知识结构图的形式写在黑板上。教师通过对学生总结的点评,将知识进行梳理、强调。
小组之间交流,组员之间的交流,这都是一个快乐的过程。通过小组讨论还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课堂的纪律和节奏掌控较好,绝大部分学生都动起来了。整个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较高。在时间的安排上,学生组内讲解所花的时间较多。这也符合高效课堂的目标就是为了能够让更多的学生真正的高效学习。
对于本节课,还有很多地方不完善,对整个课堂的细节还得要好好雕琢。可能再上几节课后又会有新的问题出现,那可能就需要三次备课了。不过,这不就是教师的乐趣所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