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制简易教具 巧讲“昼夜长短的变化”

2014-01-13

地理教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北半球秋分塑料薄膜

蔡 建

(如皋市薛窑中学, 江苏 如皋 226541)

自制简易教具 巧讲“昼夜长短的变化”

蔡 建

(如皋市薛窑中学, 江苏 如皋 226541)

“地球的运动”一节中“昼夜长短的变化”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理解有一定困难。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制作简易教具,进行模拟演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地理课堂变得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活泼。

一、制作方法

1.材料准备

白色硬纸板一张、塑料薄膜一块(以浅黑略透明、微硬为佳)、文件夹铆钉一只、直尺一把、裁纸刀一把、水笔一支。

2.制作过程

(1)将白色硬纸板裁剪成半径适当的圆形,在圆心处打一小孔;在裁剪好的圆形纸板上画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地轴等,形成地球仪简易侧视图,如图1所示。

图1

(2)按裁剪好的白色硬纸板半圆大小裁剪塑料薄膜,并留一长方形薄膜条与半圆直径垂直相连,在两者垂直相连处(即圆心处)打一小孔,如图2所示。

图2

(3)将裁剪好的半圆形塑料薄膜覆盖在白色圆形纸板上,使两个小孔相对,并在两小孔叠合处用文件夹铆钉将塑料薄膜与圆形纸板固定在一起,固定时不必太紧,以方便薄膜转动为宜,如图3所示。

图3

二、活动设计

【活动内容】

用自制简易模型模拟演示昼夜长短随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变化规律。

【活动目标】

观察并总结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活动说明】

1.关于“昼夜长短变化”的教学应把握好两个变化: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

2.晨昏线(地球上白昼和黑夜的界线)将地球分为昼半球和夜半球,也可以说,晨昏线把相当数量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一个地方的昼夜长短取决于它所在纬线圈的昼弧和夜弧所占的比例。

【活动过程】

1.太阳直射在赤道上(春分和秋分)时:演示如图4。

图4

观察结果:太阳直射在赤道时,晨昏线平分所有的纬线圈(与某一经线圈重合),昼弧和夜弧各占50%,即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2.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夏至日)时,演示如图5。

图5

比较北半球任意一点m的昼弧L1与夜弧L2,L1>L2,即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

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向北回归线方向移动时(春分~夏至),演示如图6(箭头1所示移动方向)。

图6

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向赤道方向移动时(夏至~秋分),演示如图6(箭头2所示移动方向)。

观察结果:

(1)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时(从春分日到秋分日),北半球各地区昼长夜短,南半球各地区昼短夜长。

(2)地球上越向北白昼越长,北极附近出现极昼;越向南白昼越短,南极附近出现极夜。

(3)夏至日,北半球各地白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地夜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北极地区极昼和极夜的范围最大。

3.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冬至日)时,演示如图7。

图7

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向南回归线方向移动时(秋分~冬至),演示如图8(箭头1所示移动方向)。

图8

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向赤道方向移动时(冬至~第二年春分),演示如图8(箭头2所示移动方向)。

观察结果: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时(从秋分日到第二年春分日),情况与2的观察结果正好相反。

【活动评析】

借助简易自制模型,学生通过自我反复演示、分析总结得出规律,突破了知识难点,激发了兴趣,提高了能力,培养了学习探究的精神。

【练习巩固】

1.在太阳直射点上,昼夜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昼短夜长 B昼长夜短

C昼夜平分 D昼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答案解析:本题正确选项为BCD。可以借助图3、图5进行演示判断。

2.太阳直射点向所求点移动,该地昼长可能( )

A 渐长 B 渐短 C 不变

答案解析:本题正确选项为ABC。模拟演示如图9。

假设太阳直射点为m,所求点为n,则:

(1)m→n1移动时,n1地昼长渐短。

(2)m→n2移动时,n2地昼长不变。

(3)m→n3移动时,n3地昼长变长。

猜你喜欢

北半球秋分塑料薄膜
清凉一夏
南北半球天象
农用塑料薄膜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二十四节气之秋分
二十四节气之白露·秋分
秋分
黄粉虫取食和消化降解PE塑料薄膜的研究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
动手做个压气计
秋分